分享

榴花年年照眼明

 汐钰文艺范 2018-06-25

  幼时爱读沙白的《水乡行》,诗中虽对榴花着墨不多,却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意趣: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要寻人,稻田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从那时起,在万千柳条掩映下格外耀眼的簇簇榴花,便化作水乡的剪影,在我脑海中扎下了根。

  日后走的地方多了,才了解到原来不止江南水乡,祖国各地都有榴花的倩影。在云南蒙自,老果农指着满树的火红花朵,笑眯眯地对我说:“待到秋季结子之时,单单一个石榴就足有斤把重。”在安徽怀远,一种名为“玉石子”的石榴,子大核小,汁多味美。游临潼时,朋友说:“临潼是全国石榴的正宗产地,若再往前追溯,恐怕还要追溯到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据说路过安石国时,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庄稼,也救活了那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得特别红,果子结得特别大。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了许多金银珠宝,但是张骞没有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张骞的马队离开了,他身后留下的是清清的井水和翠绿的田野,而安石国的石榴籽则随着征尘仆仆的人马,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也因此石榴又名安石榴,从此它从骊山脚下,从关中平原出发,看八百里秦川长河落日,看江南水乡粉墙黛瓦。

  迢递河源道,这条漫漫长路,正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石榴一起被带回中国的,还有大蒜、胡萝卜、葡萄等西域土产以及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而中国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精美工艺也传入西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此开始。

  转眼千百年,榴花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成为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而石榴更是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唐朝年轻女子极青睐石榴裙,“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这种红裙的颜料从榴花中提取,映衬着女子俏丽动人。石榴果实金房玉隔,万子同苞,在民间寓意多子多福。到了宋代,时人还用石榴果皮开裂时露出籽粒的数量,来占卜科考上榜的人数,寓意金榜题名的“榴实登科”由此而来。而农历五月,更是被称为“榴月”,五月石榴花的花神,则是赐福镇宅的圣君钟馗,民间所绘钟馗画像,耳边都插着一朵鲜艳的石榴花,那画面,真是有趣极了。

  这些,千年之前的张骞恐怕想象不到,而这就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力量。文明在,交流就在;发展在,沟通就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