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陶渊明为人父母的心酸,是离不开他的《责子》一诗的。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诗是陶渊明在五十多岁左右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的是他五个不成气候的孩子和自己无可奈何的状态。虽然历史上的陶渊明放弃了仕途生涯,过着归隐田园的悠闲生活,但是他仍然摆脱不了,像天下父母一样,望子成龙的樊笼。于是在这种为人父母的担忧中,陶渊明写下了《责子》一诗。今天笔者就通过《责子》一诗,解读陶渊明为人父母的心酸无奈。 在《责子》开篇,陶渊明就感慨自己上了年纪,两鬓斑白,皮肤开始变得松弛,恐怕命不久矣。自己命不久矣就罢了,最让人担忧的就是他五个儿子的前程,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整日碌碌无为。之后便挨个列举五个儿子的种种。大儿子陶舒俨二十八岁了,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恐怕一生碌碌无为。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本当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却不喜欢学习写文章,不学无术。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分别叫陶雍份和陶端佚,但是这兄弟两智力有问题,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六和七,不会数数。最小的儿子老五陶通佟已经九岁了,但是年幼无知,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找梨啊、栗啊,之类的吃的充饥。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心中那个,守志不阿,热爱田园的陶渊明形象崩塌了呢? |
|
来自: flyk0tcfb46p9f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