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真人秀、大咖秀、吐槽秀、选美秀等综艺节目花样百出、肆意模仿、层出不穷之际,本人有幸观完整看了一部由崔教授自筹资金、各大地方电台拒绝购买、拒绝播出的口述抗战纪录片——《我的抗战》。 (一)业内人士点评 就如崔教授所说:我们做口述历史是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 导演康洪雷这样评价此剧: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和良心,做这些能让我们心安的事情。 导演陈晓卿评价到:最重要的,这是我见到的冰山的一角。 导演高群书这样评价:真的应该从历史里发现很多,包括做人的东西,我们现在稀缺的东西。 (二)战争 战争的惨烈程度是超乎想象的,在看此片之前,本人对战争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建立在平时的新闻、电视、报刊等杂志中。然而,伴随着纪录片的脚步,对战争的残酷,一层一层剥去其美好的外壳,展现给我的感受有这么些词来形容:冷酷、无情、残忍、非人道、泯灭人性。“鬼子”对待国人的生命如若牲畜一般,有时甚至不及。 战争的惨烈是与死亡相互交织,永不分离。死亡的镰刀在广袤的战场是肆意挥舞,带走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破坏一个又一个完美的家庭,鬼子杀人真的做到了极致,屠村、屠镇、屠城的现象经常发生。 整个抗日战场,中日双方的战损比一直是比较揪心和痛心的,打一场战争,大到城市保卫战,小到一对一的白刃战,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人员素质、战场经验,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用现在玩游戏的说法,完全不在一个文明时代,怎么打? 当鬼子荷枪实弹进攻卢沟桥时,我们的29军,在只能保证人人一口大刀,全军一套刀法的情况下,只有冲锋陷阵,只有短兵相接,才能破敌杀敌。如按照现有的战争理念来看,等同于自杀,但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军队依然奋不顾身、杀身成仁、捐躯报国。作曲家麦新,感慨29军大刀队奋勇杀敌的行为,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了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三)缅怀 在谈到1972年中日建交,一位八路军老红军用一句这样形容:“在情感上讲,短期内,我真是无法接受的。”当看到此时,看到她那隐忍的泪水,看到她侧身拭去脸庞上的泪花,我沉默了,站在她的角度,能够完全理解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一种怀念、一种坚忍、一种对逝人的不甘、一种对鬼子的恨与无奈… 《我的抗战》前后共32集,每集一个主题,每集都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去还原历史,还原真实的战场,还原真实的场景。我发现,从第一个出现的老者到最后一名被采访的老人,从他们的口述中,都饱含了对战友深深的怀念,对逝者永恒的思念。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哪怕只是当时短暂的相处,老人们依然记着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个性、行为、表情、语言如数家珍。说到伤心处,有的只是沉默、激动、甚至手舞足蹈。记得有一集,在与老人孩子交流时,孩子提到老人一直对过往的事情沉默寡言,很少提及。在采访过程中,包括老人的家人都第一次看到老人那激动的眼神和动作,第一次听到如此紧张的故事、第一次听说一个又一个陌生,但埋藏在老人心中永远不愿提及的名字。当看到这时,一种战友亡、独自活的孤独感猛烈袭来,我的泪水已控制不住。 (四)决心 同胞受欺,国土遭侵,岂能坐视? 国共合作,各路豪杰,一致对外。 70万大军,齐聚上海,勇抵日寇。 如此场景,彰显决心,以战报国,誓死与鬼子斗争到底! 哪怕我们装备不及日军,哪怕我们整团兵力全军覆没,哪怕所有人对我们失去信心,我们也要坚守阵地,为了身后的同胞,为了身后的土地,因为我们有骨气! 东北三省,伪满政权,做亡国奴的日子来临。 虽然教育日化、礼仪日化、生活日化; 胸腔内的那颗红心不变, 流淌的华夏血液不变, 誓把鬼子赶出中国的决心不变! (五)反思 所有磨难皆不如此, 所有周遭皆不如此, 所有困惑皆不如此。 我们还有何怨言, 还有何抱怨, 还有何不满。 对比,改变不了结果, 但能产生心理伤害, 我希望这种伤害是一种积极的伤害, 一种健康的伤害, 一种釜底抽薪的伤害。 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 父辈、祖辈的精神我们不能丢掉, 他们的阳光需要我们来继承, 他们的事业需要我们去来支撑, 说一句:交给我,请放心! 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歇歇。 你,我,行动起来, 牢记历史, 牢记使命, 牢记他们写满沧桑的脸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