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06.24【中医流派】丨民间医学派——铃医

 秦岭之尖 2018-06-26

民间医学派之铃医


铃医,又称串铃医、走方医,他们都是周游四方、负笈行医的民间医生。他们有一整套的行话。他们手持一铁器,形如环盂,其中空,置有铁丸,周转摇之,即为串铃,亦叫虎刺。手持药囊叫无且囊,针叫铍针,有小袋叫罗星袋,有小尺叫分脉尺,有药点之镜叫语魅,有马口铁小筒,用以取牙,叫折脆,所作伪药皆叫何兼,买草药叫夹草,持竿布卖膏药叫货软,作道妆僧服叫游方,用针叫挑红,用刀叫放红,撮痧叫标记,艾火叫秉离,水调叫填冷,与人治病叫打桩,两人合治叫拢工,共分酬金叫破洞,赚人财帛叫捞爪,脱险叫出洞,如此之类较多,难以悉述。可是技者,皆师徒口授,互相承袭,无多论说,皆凭实验,方则多本前人,但又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而奏效甚捷。

铃医治病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二曰验,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故颇适合于民间。在具体治法上,铃医多内外兼治,外治以针、灸、薰、贴、洗、熨、吸等法,内治则以顶、串、截三法见长。药上行的叫顶,下行的叫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以外,则曰截,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此即古汗、吐、下三法。

铃医的医疗经验,为一些有识之士所重视笔之于书,如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及《串雅外编》就是最著名的。《串雅》两书的内容,十分之三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铃医赵柏云所提供的,十分之三取自《百草镜》、《救生苦海》,另十分之三取自《养素园传信方》及江闽方本,余下的部分则取自一些医生传用的成方。《串雅内编》四卷。卷一分截药总治、截药内治两门,如治一切无名肿毒及痕病的鲤棱丸、治一切瘟疫时气的普济丹、治偏正头风的截头风,治中恶中痰的解恶丹等入于此门。卷二为截药外治门,大多为外疡、疥癣、瘤、痣等外用方,卷三为截药杂治门、顶药、串药三门,杂治门有取牙鲤鱼霜,治足趾鸡眼方等;顶药为涌吐之剂,治中风痰厥.咽喉肿痛顷刻不治、气筑奔冲不可忍诸症;串药为泻剂,有牛郎串、无极丸、牵牛串、黄甲串等方,皆以牵牛、大黄、巴豆、槟榔等为主药,治诸般痞积、水饮、鼓胀、心腹卒痛等病症。卷四为单方,分单方内治、单方外治、单方杂治、单方奇病四门。所选单方均以易得、经济、方便、效速为特点,如以葱白捣汁治疗猝心痛,香樟树皮煎汤治疗心痛,生半夏塞鼻治疗中风不语,黄药子酒消瘿,陈小粉治疗无名肿毒,甘草治痈疽诸毒,土蜂房疗脱疽,赤小豆痈,菊花叶治疗疮,五倍子涂足疗咽舌生疮等。

《串雅外编》亦四卷。卷一分禁药、起死、保生、奇药四门,禁药多为防疡辟秽消毒之法,如辟疫、截疟、除虫蚁、禁蚊、灭虱、除蚤、辟疮瘃等;起死门多为溺水、中恶卒死、外伤性昏迷、中毒、金创伤的急救方法;保生门为损目破睛、脑破折骨、眉落等症的救治方法;奇药门介绍了一些急救的验方,如治火伤的逐火丹、治砒中毒的泻毒神丹等。卷二为诸外治法,有针、灸、熏、贴、蒸、洗、熨、吸、坐、烘、填脐、塞耳、扎指、涂掌、敷等外治方药。卷三为铃医常用成药的药物及配制。卷四为铃医的取虫法。铃医对虫的概念是笼统含混的,除一些人体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外,凡体表器官组织的肿痛、溃烂、流脓等,都认为因虫所致。

赵学敏之后,有鲁照者又增补《串雅》所未备的走方医术,书曰《串雅补》(1825年)他按方术的顶、串、抵、色四法名卷。他说:“顾方术有四:一顶、二串、三抵、四色。何谓顶?顶者,涌汗也,烧丹亦谓顶。串者,攻下也,毒药亦谓串。抵者,偏药抵金以欺人也。色者,拔牙、点病、褽烙、火罐诸戏谓色样也。”《串雅补》也是研究民间医学派的重要参考书。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