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纹饰

 国民一员 2018-06-26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各种人物、花卉纹等。随着时代的进展,纹饰也在不断演变发展。如新石器时代多素面;商、西周多龙、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 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玉器纹饰

蝌蚪纹

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

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

臣字眼:似古文


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

蘑菇形角:先秦

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

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 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螭纹: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卷尾,螭屈,螭纹流行于春秋战国的玉器上,至宋代头部结构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明清仍

见有。

龙纹:龙纹是历代玉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见于红山文化。一般为蛇身,或素身,或 饰有鳞纹,有的有足,有的无足。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中国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玉器纹饰

螭龙纹

几千年来,中国的治玉工艺与技法,都是师徒传承,而不行于文字,因此,能传之后世的图文资料很少。最早的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礼· 考工记》,内容是记 录百工的制度,并未过多地涉及治玉之技法。直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才粗略地勾画出了古人治玉的一个轮廓。“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无耗折。即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凡玉器琢余碎,取人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筛如灰,涂琴瑟。琴有玉者,以此故也。凡镂刻绝细处,施锥刃者,以蟾酥填尽,而后锲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晓。”

玉器纹饰

饕餮纹

这是明人对中国古玉琢磨工艺的 记载。清代李澄瑶所著的《古玉图说》则更进一步叙说了治玉的全过程。通过这些古籍的记载以及观察当今琢玉工匠的技法,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琢玉的具体方法是利用硬度比玉高的解玉砂加水,再用木、石、铁、钢等材料的工具带动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学要加工的地方来回磋磨,使之成形。以后又发现了铊子(圆片状的锯形工具)和拉条(用铁丝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工具),提高了工艺水准。现代的玉器琢磨仍然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不过加进了一些电动技术和更为先进的辅助材料而已既然历代玉工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工序,那么不同时代的玉器雕琢之差异又在何处呢?主要在于雕琢技法的不同。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为阴刻、阳刻、浮雕、圆雕、镂空、镶嵌等几大方法,他们又可以细分为:单线阴刻、双线阳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单层镂空、多层镂空等。正是由于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时代的运用,才构成了制造工艺鉴定的科学依据新石器时代受技术条件所限,器物多为素面,有文饰也有单线阴刻,线条比较粗,刻度很浅,磨工较差。这个时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从孔的样式和孔上所遗留的制作痕迹来看。当时的穿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面钻,即从一面钻,孔径越来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俗称“马蹄孔”;另一种是双面对钻,即先由一面开钻,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另一面相应的位置开钻,完成之后钻孔有台阶痕。在极少数器物上也有管钻孔,其特点是孔痕呈现螺旋状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上也出现了简单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减地浮雕法。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琢玉工艺过程有:
相玉——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划活——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 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琢磨——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碾磨——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玉器纹饰

竹纹

双钩碾法——汉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两明造透玉雕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难度较大,做工精细。金错玉器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玉器需经过磨错。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

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软玉法使玉石变软之法。玉石坚硬,不易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蜍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软晶法使水晶变软之法。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软玉亦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