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雅逸 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八)

 国民一员 2018-06-26
三分雅逸 <wbr> <wbr>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八)
图17
 
三分雅逸 <wbr> <wbr>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八) 
图18
 

三分雅逸  七分诡秘

——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

 

八、龙行天下

 

  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图腾,《礼记》称其为四灵之一,因其威猛雄健,既可潜深渊,又可上九天,历代帝王皆引以自命。作为图腾图案,宋以前的龙四肢作兽行状,三趾,且身躯与尾分界明显。

  白玉行龙为立体镂雕,长12厘米,高仅1厘米(图17),造型优雅作快速行走状,但不失其矫健威猛。琢工技艺极佳,线条柔婉,透镂精细,抛光莹润,有熟滑之趣。我曾在北京见过一件宋代青白玉棒龙则为仿汉棒状龙形璜而作,头面两侧阴刻短线,眼球圆而凸突,尾成卷云状,似龙似虎,不伦不类,表现出典型的宋代仿古玉器风格,又带有水沁和入肌的牛毛沁(非绺裂),熟滑可玩味。而图18中的龙则更加奇异,有翼又有兽足,且其尾部爬上来一只老鼠,令人莫名其妙。原来天干地支中鼠为子、龙为辰,此佩便称子辰佩了,而取鼠为子之意,则寓以望子龙成龙之意。民俗文化的联想和幻构,真是奇妙到了无以复加。

  龙题材在玉器上的表现丰富多彩,夔龙、螭龙、行龙、飞龙、团龙、戏凤龙、戏珠龙、云龙、翻江倒海龙应有尽有。图18中的螭纹玉带钩是钩首小而尾部宽、肥的那种,且其下雕钮成椭圆形。螭首球面眼,猫耳,有披鬃一束,翘唇,而其背部竟有一小螭,三足,双卷尾。形制有趣,沁色淡红,清玩时撩人心弦。唐代行走龙和宋代仿古棒龙只是其中的一二种。近现代仿古玉器虽多,仿行龙、棒龙的尚不多见,棒龙仿器多为分叉卷云尾,了无滑熟感觉。

  龙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发生。三皇五帝时期,黄帝的服饰即画有卷龙。《易经》说:“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认为王者龙也。孔子则将老子比作龙,可见龙也曾用来比喻奇才。真正将龙大量搬上玉器也是明清时期,龙变着花样琢上玉佩、玉坠、玉碗、玉瓶、玉筒、玉洗等等的器物,名符其实的龙行天下。(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