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 三分雅逸 ——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 二、葫芦和蝉的崇拜 玉葫芦坠子(图3)长仅5.6厘米,周身沁浸成黄白色,部分球面有浸浊性螨斑和冰裂纹。不规则葫芦球面则由无数磨削的小平面构成,葫芦柄环绕二叶、二攀须和嫩葫芦一枚;柄部透雕,不规则孔洞壁有凿刻和砣打痕迹;攀须两条,采用近似等距离的阴刻线表示螺旋卷曲。坠子古韵可揽,香色苍迈,是作者1984年与省总工会一个工作组游览宁远孔庙时,用两元钱从算命先生的胸前扣眼换下来的,带有两汉时期的凝重气息。 与玉葫芦坠子相比,辽金时期的玛瑙蝉佩(图4)更是神秘莫测,它粗短而壮硕,两眼成球状,头两侧有双环,且充分利用玛瑙的多种色泽俏作,风采大别于其他蝉雕。这件蝉雕出自广西,它勾画出了远古时期中华民族蝉崇拜的轮廓。 商周青铜器上屡见有蝉形纹饰,清代《金石索》指出是取蝉“居高饮清”之清高圣洁,为敬畏神明之举。汉代淮南王刘安组织人撰写论道之说,文中提到“蝉蜕蛇解,游于太清”,是宗教界认为有道行的人死了,就像蝉一样,只不过是蜕脱蜩甲,其实是登天成仙一说的形象比喻。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就说屈原为“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滚垢,皭然泥而不滓者。”难怪,古人会佩蝉形玉饰以示清高雅逸。即便已亡人,亦口含玉雕蝉,祝颂其蝉蜕登仙。三峡地区出土的汉代摇钱树,其上便有仙人和蝉的镶饰,蝉是与仙为伍的。尔后,称赞女人的乌鬓加“蝉”,赞美女人的姿色加“蝉”,描述女人的华服也加“蝉”,一轮明月,竟也称其为蝉娟(同婵娟)。(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