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收藏路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既兴奋又茫然的。兴奋的是,觉得自己终于登上了一辆发财的直通车,可以圆富豪之梦了。茫然的是,从那里开始呢?也就是说,藏什么,怎么个收藏法呢?其实,首先要做的,恰恰是一定要排除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急切想发财的收藏者,没有几个不是碰得头破血流的。 有位退休老工人,觉得自己无能,辛劳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要结婚都拿不出几个钱,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他想到了古玩,回忆回电视上宣传的那个几十元买了个万历年花瓶十几万卖出,这个几千元买进个乾隆年竹笔筒几十万卖出,他坐不住了,瞒着老伴,取了那笔“工龄买断”金买了七八件所谓的古玩。请行家一鉴定,全都是不值几个钱的现代景德镇仿古瓷,他那几万元钱打了水漂。老工人听了行家的鉴定结论,跌坐在沙发上半天起不来,头上直冒冷汗。去年发生在长沙的假古玩大案,一名已经有数千万家财的事业有成者,希望天上再掉下个馅饼,据说花了一二千万元人民币买回去一大堆“古玩”,结果绝大部分是各地现代仿古器物,值不了几个钱。一气之下,他选择了报案,公安机关为他追回了部分损失。 正因为有真古玩,假古玩才有生存的可能。这就是说,真古玩肯定是存在的,也不必“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只是鱼目混珠,要花些心思和力气去分辨就是了。这些人为什么会吃亏上当“一失足”关键是四个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是循序渐进的问题。这个序,是指“听—看—跟—比—想—问—寻”,按部就班,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叫做悠着点,即多听一听早上路的先行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谈。 看,即多看看各种书刊是怎么说的。 跟,即多跟在有经验的收藏者身旁走走,看看他们是如何观察、比较、挑疵、还价、成交的。 比,即将已听、已看、已跟所获得的知识比对比对,找出矛盾和统一点,做好笔记。 想,即将比对出来的矛盾和统一点认真地进行梳理。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寻根究底,想想产生矛盾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又会完全一致,然后再听、再看、再跟、再比。 问,即不耻下问,不“怕”上问,多找几个为什么,问个心滿意足。 寻,即寻觅。心中有了底气,可以开始寻找古玩了。要注意的是,寻,不能理解为买,要去“众里寻他千百度(形容)”,寻到才买。 二是防范误导的问题。 有人说,古玩有的是,只怕你没有钱。事实绝非如此,古玩流传于世的很少很少。有人说,收藏就要收官窑瓷器,收精美而完好无损的珍稀器物。事实上,流传于民间的官窑瓷器十分的稀少,完好无损又精美珍稀的古代器物能有幸偶遇一二件便是万幸,十分罕见。. 至于收藏的回报,確有大得惊人的。比如我1995年在长沙市花鸟市场附近一家工艺品商店与店主闲谈,恰逢有福州寿山石商人送货,二三百枚寿山石雕刻,有薄意,有印材,有盒装,有散装,琳琅滿目。我同店主是朋友,他示意我选几枚,价格由他去商定,包我不贵。我看中一件小小的寿山薄意雕刻,铭刻有”石卿作”款字,觉得工艺不错,意境很妙,七砍八砍,花36元钱买下了。我当年尚为“石外汉“,虽也十分钟爱这石寿山薄意,遍查资料,不知石卿为何许人,以为是个无名小辈,又因钻研作文的心思全在瓷器、玉器、杂项以及历史文献文书上,竟没有将这小玩艺当回事。今年五月我学会了电脑操作,知道在电脑上查找资料了,偶然发现寿山石薄意雕刻大师石卿的大名。这才知道,这个石卿不单有名,且是个大家。凡他亲手雕刻的寿山薄意,收藏界视为收藏珍品,近年来价格扶摇直上,动辄上万元一石,有点石成金的美誉。赶忙找出“石卿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爱其不忍释手了。又比如我1996年巧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烈士原形李白的家书,竟被古玩啇贩当成一般的民国实寄封,仅以15元人民币成交!2008年中国”移动”筹办电讯历史展,北京来人征集,转让价40000元人民币。我的那只哥釉大瓶,有人至少十次上我的七楼恳求让给他,想想自巳年近70,该有个可靠的人传承了,即使优惠价让给了他,回报也是10000元的许多倍。 收藏的回报肯定是丰厚的,有人却将这种知识型付出的回报夸大宣传成“只要买进古玩,就一定会发财”的纯投资理念,可靠的鉴赏和认真的研究拋在一边,与正统收藏宗旨是不相符的。这种误导性急功近利的纯投资理念支配的收藏行为,乱买乱卖的可能性最大。 有一位收藏者听说钟増亚的画值钱,便四处张罗,看见钟増亚的画便买。有一张四裁的仕女画被人指认为赝品,他沉不住气了,立即张罗转手。5000元买进,为保血本不东流,竟然4000元让给了另一位慧眼识真的收藏者。结果证明,此画不单不假,竟然还是钟増亚的精妙之作,价值至少20000元。 还有一位更离奇,前几年听说竹雕刻笔筒赚钱,他根本不懂竹雕,竟也跟着四处收买竹雕刻笔筒,半年下来,真还寻购到了十七八只。其中一只农户家只要他200元钱,他是勉强买回来的。笔筒上隐约可见一群人喝酒聚会的场面,深雕五六层次,但脏兮兮、黑乎乎,像是被人做了手脚,几名刚入道的同好也认为作了旧。这位老兄于是急着挽回200元“损失”,开价500元出卖,一位行家还价300元,他乐哈哈地扔下就走,唯恐行家反悔。第三天,行家携带擦拭清理得很漂亮的竹笔筒找上门来,打听它来自哪里。这位老兄试探着问了问,才知道竹笔筒竟是明末清初的东西,刻的是“曲水流觴”。后来又知道,这个笔筒至少可以卖到几万元,他气得一个晚上没睡着。 “真正的收藏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亿万富翁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是针对“只要买进古玩,就一定会发财”的误导性纯投资理念而说的。 误导的另一种形式是炒作。如今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哪怕是三流甚或不入流画家的作品,动辄便要几千几万元,一二流画家的作品则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元司空见惯。相映成“奇”的,是宋、元时期书画价格不如明、清时期书画价格,明、清时期书画价格不如近现代书画价格,原因之一就在于炒作(或称宣传)。我认识的书画家中,有一位实在功夫平平,一年前,至少我是没有见过、听说过他的书画有人肯花钱买的。然而就是他,省外一些书画大展都参加过,名片上头衔一大堆,如今也有人花钱买他的画了。 “鉴定难论”也是一种炒作宣传。人人都说古代书画不好鉴定,人人都说近现代书画好鉴定,殊不知比如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吴昌硕、启功等人的作品照样滿天飞,不少就能以假乱真。其实真正的古代书画是好鉴定的,元代画家朱润德的一件手卷,重现民间后,不是从市到省到北京,凡见到的专家没有一个否定的吗?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不是有不少人的作品为真伪之分而对簿公堂吗? 这种误导倒是给真正懂古代书画的收藏家创造了机会,文化功底不深厚的年轻的收藏家们眼光都盯在近现代书画上,古代书画价格相对而言平缓下来了,正是收藏的好时机。 误导方式很多,误导方向常变,误导的门类很多。比如突然传言什么什么东西北京上海大抢购,长沙随之便有不少人见这种东西便买,到头来堆了一屋子,竟没几个人认为是好东西,人家的囤积倒是清了仓。 还有个人的误导、书报的误导、荧屏的误导,如何识别,都是很重要的。 三,过于自信是玩古大忌。 进了收藏的门,完全缺乏自信是不可能前进一步的。但是,自信应该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变成执拗,便要适得其反了。 有个成就不大的建筑包工头,听人说现在古玩市场很热闹,买卖古玩好赚大钱,于是租了出租车到宝南街寻古玩,一寻一大堆。大元至正年的青花釉里红象耳大瓶、大明宣德年的青花大盘、大清乾隆年的珐琅彩赏瓶、洪宪年大龙缸等等近百件。他通过我妻子的同学找到我,说是要请个懂行的朋友去商量商量参加拍卖的事。承他看重,请了我去。孰料此君一件一件搬出来的东西全是上述赝品,当我如实相告时,他竟回答说,他的这些古玩已经全部邮寄了图片给广州一家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已来电,要他分批带去广州参拍。我说那是要你送实物去鉴定,你这些东西很难过关,最好不要花这笔冤枉钱。不料此君一笑,反问我“连这点把握都没有还敢去?”弄得我一时语塞,干脆天南地北“漫话西游”,吃过午饭就借故告辞。一个星期后我同他在宝南街古玩集市相遇,他告诉我星期一去广州,租了个车,先送二十件去“捞回点本钱”。我点着头笑笑,未表示什么。两三个星期后的又一个周末,我在宝南街古玩集市上正与万志良闲聊,远远地看见此君正朝我这个方向走来。我发现他看见了我,他竟忽然转个弯钻进了人堆。广州之行的得失,不言而喻。拍卖公司肯定没有收他那些“古玩”,而且还花了一笔鉴定费、运输费、住宿费……赔了夫人又折兵! 自信是一种品格,更是专业知识、博物知识、人文知识、生活知识丰厚的一种为人处事能力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缺乏各种必备知识为基础的那种自信,说得好听一点叫盲目,不客气的说法是狂妄,不好听的说法叫无知,这便成了一种毛病,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撇开经济实力不说,应当将古玩收藏看成是一种较量综合素质的文化行为和历史积累。这就是说,目前号称几千万人的收藏队伍,有许多是不具备真正的收藏能力的,问题就在于恰恰是这些人自信过了度,有“胆”有“执”,大胆而执拗,才使得除了国内大批假古玩有广阔的市场之外,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假古玩也抢滩登陆。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选择一个好老师。收藏一行确实也能无师自通,如果能够幸遇良师,当然更是求之不得的事。 我认识这样一个收藏爱好者,40多岁,小学教师。此君收藏品十分丰富,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缸都有两个,犀牛角杯和犀牛角印玺七八件,还有田黄、和田玉若干,明、清官窑瓷器一大堆。他曾请我去参观他的藏品,言谈中谈及他的师父,敬佩尊重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他的师父才是“清水塘”(指古玩、收藏界)真正的师父,历史文化知识“多得不得了”,什么假东西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我却很是迷惑,你这一屋的假古董,难道都是他给你掌的眼?话不投机半句多,顾左右而言他,说几句闲话告辞。更令人不解的是,“清水塘”也有不少人将此君的师父说成玩古能手。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介绍我去见一位“大收藏家”,正是此君的那位师父。他有一件视若拱璧的宝贝,状如卵石,重若四五百克,油脂光泽,温莹可愛。那位师父说是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白,是他十多年前捡的“漏”。但拿在手中觉得重量不够,手感也不好,总觉得有些不妥。趁主人进小房子搬其他东西给我看的机会,我轻轻用手指甲在它不起眼的地方刻划一下,立见一道白印!原来是滑石一类的东西,哪里是什么羊脂白。我的兴趣大减,正想催促介绍人作辞,那位师父又捧出几件东西来。其中一件令我眼睛一亮,那是架带老座的康煕青花笔山,青花五彩,包浆莹润,岁月痕迹自然,开门见山的东西。我试探着问他转不转让,多少钱?又是一个令我吃惊的回答,5000元!这下子我确信此人真的徒有虛名了,还价2000元,他竟然立即同意。 请问,这样一位“名师”,如何能带出高徒来呢? 还有一位所谓的“顶级鉴定大师”,他的有关翡翠鉴定的讲话刊登在一本地区级期刊上。他说,“其一……其二,看玉种,即玉的硬度,硬度越高的越好……这是缅甸玉,清代的翠,四色,称为福禄寿喜,底价3000元”,“从颜色来判断,绿色为最好,鹦哥绿价值最大,次于绿色的是翠色和紫罗兰色”等等,如果哪位初学古玩收藏的先生照这大师的“传授”去收藏翡翠,不但会被弄得云里雾里,到头来,一定是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你如果有一位好老师,收藏便有了一半成就。 收藏门类(这里仅讲古玩)的选择,是希望踏上收藏路的收藏爱好者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有的人强调专项收藏,理由是个人精力有限、财力有限、知识有限、空间有限,要量力而行。有的人强调博收,理由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並不一定要一次性备足一大笔资金,也不一定要集中几日几十日的时间,更不一定非要大学生博士生不可,博收更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 当然,搞专题研究,自然是以专项收藏为主。我个人的意愿,却以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还是博收为好,其理由有四。 一、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是一种寻寻觅觅的长期的文化活动,今天寻觅到了一件可心的东西,今天便买下,没有便继续寻觅。而这种寻觅是以“花小钱办大事”为目的的,流行的说法叫捡漏。富翁们一口气拋出几百几千万元一古脑买进来几十几百件固然很有气魄,却享受不到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奇和欢愉,得到的只是一种占有后的满足。而寻寻觅觅的收藏活动是不必一口气花大钱的。说句不怎么谦虛的话,我本人财资有限,不也把收藏搞得有声有色吗? 二、收藏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与古人对话,玩味古物,这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是个人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怀旧本能的自然表现。况且,文化艺术的门类是相互关联的,既可以举一反三,又能够触类旁通。比如收藏古陶瓷,两晋时期的鸡首壶就与泥塑等造型艺术有关系,元青花的人物典故纹饰就与传统戏剧有关系,竹雕刻笔筒上的“东山报捷图”、“夜游赤壁”图就与传统绘画有关系。凡此种种,都不是孤立的艺术表现,而怀旧是覆盖一切的,博览博藏,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全面的艺术享受和身心满足。 三、收藏中失之交臂的事是常有发生的,有的是完全可以不失之交臂的,却任其失之交臂。原因就在一心只搞他的哪一项,别门别类几乎看不懂,实在可惜之至。我有个朋友专搞高古陶瓷器收藏,别的门类几乎“目不斜视”。有一次,有名古玩商贩给他带来几件东西,其中一件两汉时期的太平底罐被他一眼看中,抓在手里再不放下,其他几件东西把在手中掂掂,说是地方玉种玉器,扔下了。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我喜欢玉器,要我去招待所看看。我赶了去,哪里是什么地方玉种,分明是三只秦汉时期的白色琉璃模铸草叶纹手镯、一枚秦汉时期白色琉璃模铸草叶纹扁簮,保存完好,纹饰美观,十分难得。这种秦汉料器,至少长沙市是不可能找到第二件的,其历史文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都是不错的,经济价值自然也是有的。我这位朋友只知道高古陶瓷,对高古料器一无所知,自然要失之交臂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专搞书画不懂古玉而让明代玉牌从眼皮底下溜走的有、不懂陶瓷而让元青花擦肩而过的有、不懂碑拓而让一大捆明、清珍贵拓片落入他人之手的有……而这些失之交臂的宝贝,因为对方同样不识货,价格贱得惊人。有“漏”捡不上手,都是知识单一的缘故啊!博学、博藏,哪里会留下这样的遗憾? 四、“收”学相长,这是真理。知识丰富才敢博收,只有博收才有可能増长知识,相辅相成。收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博收不就是博学? 历史上有名的大收藏家,或者说有成就的收藏家,不少便是博收的藏家。近现代收藏大家中的王世襄,就是个博采兼收的典范,揽千年岁月于一怀,罗古今通宝于一室,与咋日对话,望秦时明月,其乐无穷。 古玩行里有句俗话,叫做“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什么叫做识?就是认识,就是懂得,就是识别。《世说新语·识鉴》篇中提到识鉴人才,说能识别人才的人“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与识别古玩有通达之妙。 许多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古玩是混杂在没有价值的杂物之中的,能够将有价值的古玩从许多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就要有识别的本领,也就是要有认识古玩的一双慧眼。这样的人是不会穷的,至少是不会穷得响叮铛的。 有这么一位老人,年已八旬,他十三岁进古玩店学做古玩生意。新中国建立之后歇业,改革开放以来重操旧业。但此翁文化素养太低,纯粹恁老经验处理新问题,面对汹涌澎湃的仿古造假大高潮,竟有些不适应了。像他这样有长期与古玩打交道的经验的老先生,如今有机会重振旗鼓,理当发家致富了,他却依旧日子平平。虽然一生别无一技之长,但他毕竟有识别古玩的基础,间三间四也能找到几件古旧物品,多则换回几万元,少则换得几千元,前几年在儿女们的支持下盖了新屋,古玩生意的收入,对付不时之需也还绰绰有余。还有一位,祖上开过寄卖店,懂得些识别古玩的基础知识。此人固定收入很低,家庭负担很重,同样依仗识得古玩的本事活跃在古玩市场,今天寻得一件古瓷换回几千元,明天找回一二件古旧竹木雕刻卖个几千元,虽不见他大富大贵,倒是不见他缺钱花。 识古不穷,这是一点都不假的。于是自古至今,才有许多的人想着要掌握些鉴别古玩的知识,以图另辟一条发财致富的坦途。殊不知有的人却“以图”过了份,便成了贪。《战国策》提到某人“贪而不知足,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其实古人对贪的解释与今天是一致的,即“贪犹欲也”,凡贪便永不知足,欲壑难填。“贪古者不富”,说的就是那些占有欲望过于強烈的收藏者。也就是说,滿脑子都是“我一定要”、“我应该有”,有些忘乎所以。 我认识湖南某大学的一位讲师级人物,与我前面说到的那个用车子往家里运“古玩”的先生大同小异。相同的是,他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发财,物资生活要超过那些教授们。于是他想到了古玩,坐在书房里狠读了几天书,自认为可以分清真假古玩了。然后一个人带了个大提包去了清水塘古玩集市,照着熟记在心的图谱买古玩。此君有个特点,他选择的原则是漂亮、奇特,凡图录上有记载,又瑰丽艳美完整无缺的,都敢掏钱买。买回去便沾沾自喜,庆幸有缘与宝贝们相逢,奇怪市场上人流如织,竟然没有几个人懂古玩,让宝贝们都被他发现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每逢周末,不去古玩集市买几件“古玩”,一天都会失魂落魄。七八个月下来,屋里巳经“古”满为患。于是想换钱了,他来请我去估价,他说他不懂价格,巳经花了十几万元,到底能赚多少,要有人给他交个底,免得吃亏。当我告诉他,他买进来的都是假古玩,作工艺品卖,顶多万把元钱时,他竟连说不可能……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钱白扔了,发财梦破灭了! 贪古不富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有鉴别能力的收藏者,痴迷日深,爱之如命,只买不卖,嗜古成僻。这个嗜,《国语·楚》中说“嗜,贪也”,依旧是个贪的问题,一屋一屋装着,到死也舍不得拿几件去换几个钱改善改善生活。 这种人可敬,但守着财富过苦日子,也大可不必!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