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六 
图七 
图八 有必要说明的是,政法频道“X档案”栏目组为曾先生摄制《鬼脸迷踪》时,摄制组为了还原现场的方便,建议他将买卖经过和隨后发生的故事搬挪到长沙来重现。曾先生亦因为古玩收藏界众所周知的原因,隐瞒了买进的真实价格和数量。 曾先生在武汉工作,他是在武汉的“全国古玩交流会”上,从来自河南郑州一位年轻人手上买到这些“鬼脸”的。“鬼脸”总共89枚,每枚5元钱,其中几枚腐蚀至残的未计价,卖主相送。据年轻人说,曾先生来到之前,已有人买走两枚,那么,总数应是91枚。卖主二十七八岁,说是父亲喜爱收藏,但不幸于几个月前去世。“鬼脸”们是好几年前,父亲在郑州一个基建工地上从包工头手上买的,具体哪一年则记不得了。他自己没有固定职业,就靠变卖父亲遗物中的“宝贝”挣点钱零花,这些只是其中的小玩意。曾先生与小青年谈交易的时候正当中午,他为小青年买了一盒套餐,交谈是在随和的气氛中进行的。 言归正传。最要注意的,是曾先生买到的这批“鬼脸”是一大窝(图六),绝非兴隆洼文化的一个,也绝非仰韶文化的一个,比石家河文化的7个还要多上十余倍,一两个人的法器不需要这么多,用“鬼脸”作装饰更用不着如此庬大的阵营!那就是说,“鬼脸”们一定是派有别的用途的。到底作什么用?是傩还是钱?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 这便是真伪的问题。曾先生的“鬼脸”们有八九十枚之多,同为岫岩玉质,但大小有些差异,球面、窝面的坡度没有两个完全相同。四棱角度出入很大,钻孔大小有别,角度亦有斜有直,位置参差不齐。其中有不少窝面刮削磨割痕迹历历在目,表明为纯手工制作。“鬼脸”们大部分皆己钙化,受黑褐色沁或红色沁、白色沁而斑斑驳驳,少数腐蚀较严重的可从碴口处看到钙化皮壳层,钙化皮壳有渗透性晕散(图七)。有这几条,年代久远不言自谕,真古董是毫无疑义的。 至于有人质疑,说二三千年前打钻不了“鬼脸”上这么小的孔洞,倒是一句话便可解释清楚。考古学家发现,5000千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发掘的古玉,竟钻有直径一毫米以内的孔洞,“鬼脸”上最小的小孔直径1.8毫米,前人能钻小洞,后人为何不能钻大洞? “X档案”节目《鬼脸迷踪》11月10日播出前,有三四位古玩收藏行家认为“鬼脸”们并非玉质,是青田石等石质。果如此,“鬼脸”们将身价大跌。为此,曾先生竟有些怀疑我的鉴定是否准确,节目播出后专程去了一趟“湖南省黄金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授权站”,该站开具的证书(图八)证明,“鬼脸”们不仅确凿无疑是玉,而且是“纤维状结构,折光率1.61”的和田玉! 我之所以认定为岫岩玉,是因其虽可见丝绢光泽,但硬度在摩氏4.8左右,忽略了土埋水淹数千年而玉质硬度有所减弱的可变性。 果真是和田玉,当然又必是和田仔玉了,用如此之多的和田仔玉经掏空、雕琢、钻眼、拋光、作旧等手工工序制成一大堆小小的“鬼脸”,售价5元,唯利是图的假古董贩子,想必是不会傻到这种地步的。 确认了“鬼脸”们为真正的玉雕古董,再来谈到底派作什么用场,是作傩使用还是作钱使用,这才有实际意义。(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