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上放风筝 杯上踢足球

据说韩信攻打陈稀时曾用风筝测量距离,当年称其为纸鸢。五代时汉李业也曾在宫中作纸鸢戏蓝天,纸鸢上扎一竹笛,于是宫娥拍手,柳絮摇风,筝笛高鸣。明清时期瓷器上好作群童游戏图为饰,放风筝、踢键子、捉草虫、蹴鞠戏无所不包,统称为婴戏图。究其实,是童戏而非婴戏。 青花风筝婴戏图碗为笔者所见婴戏纹青花器中尤有特色的一件,碗成撇口丰底高圈足,足沿内外有斜削痕,口沿、足沿皆绘青花弦纹。胎灰白,釉青白,青花泛灰,有铁锈斑。器腹绘6名小童,3人奔跑着放线,风筝徐徐升空,3人则欢呼雀跃,几笔几划,童真跃然碗上。有意思的是,为了显示风筝与放风筝者之间的广袤天地,童子画得细如枣核,但动态极佳,空天阔地,筝高人渺,自有春日融融听筝鸣的诗情画意。 蹴鞠为足球之源,或说为黄帝首创,或说战国即已用于军中戏乐。《史记·霍去病传》记载军中演“蹋鞠”,都是说的原始足球。“足球”之戏出现在瓷器上应当在明代,小小青花酒盅也描画上童子“足球”图纹,则至为罕见。 青花婴戏图蹴鞠纹酒盅高仅 九厘米,胎灰白,釉微青,高圈足内外斜削,青花泛灰,有浓淡之分。器外壁绘了童子蹴鞠,与放风筝的人渺天高恰恰相反,图画中的童子“顶天立地”,线条圆婉顺畅,造型极富动感,扬臂踢腿,呼呼生风。笔者当日与这只小酒杯一见钟情,虽残犹为奇货,买回放置案头,百看不厌。 碗和杯上的童子皆有长而大之后脑,造型皆童真跃然,几笔几划,衣褶飘飘,情味盎然。胎皆米灰色,釉皆白而微青,全都高圈足内外斜削,有典型的明嘉靖年至天启年青花器特征。而碗上风筝、杯上足球却甚为鲜见,足可以引为休闲把玩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