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梁炜彬 邯郸市职教中心】

 YNveronica 2018-06-26

摘 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背景分析、教学环境建设、云环境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凸显“互联网+教育”的“真正落地”,实现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革新!

关键词:建构主义;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更新,学校3.0时代提上日程,混合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综合运用不同学习理论、不同技术与手段和不同应用方式,集班级授课制群体学习优势与网络学习个性化为一体,成为教师研究的新型教学形态。

二、实施背景

(一)宏观层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速度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以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改变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教学,也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二)微观层面 

2001年,美国的马克·普伦斯基提出“数字原住民” 和“数字移民” 概念。“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惯常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数字移民” 生于网络时代之前,靠后天学习融入数字化生活,习惯于文本阅读。当下学生正是“数字原住民”,习惯屏幕阅读,数字化是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该模式体现学校环境下新与旧、传统与创新、技术与人文诸因素之间的结合,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是面对面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此心理学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意义建构。

面对互联网时代学习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王竹立教授提出了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他认为根据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选择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进行学习,可以建立起个性化知识体系。基于此,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在教师示范与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开展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传统教学注重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课堂环节上,学生的吸收内化过程大多选择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导致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智能化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条件保障,根植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校园智能化建设则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态跟踪与学习评价等智能化教学系统。

为了保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推动无线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全天候、全覆盖、全应用的无线校园网,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其次要构建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平台,支撑教学空间课内外相互转变。当下的教学平台,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网络平台;第二类是现实课堂的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第三类是在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多元化MOOC平台。这些平台相继推出了PC端和手机客户端教学平台,满足教师实现师生之间互动、课程资源即时分享和课程及时反馈评价等功能的需求,但还缺乏特色性,从学校层面还需要做好智能校园顶层设计,布局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一体化云端集成式管理;第三,要建设满足信息化网络环境教学的实时课堂直播(录播)系统和先进的电子双板教学系统。硬件系统和环境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和保障,突破了教学时空限制,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2006年米什拉和科勒在舒尔曼的教学内容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ACK)TPACK是由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是三者之间整合的结果。

依据TPACK理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教师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成分,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的优秀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通过网络检索前沿知识,能熟练操作电脑,会使用常用软件如PPT、微讲师微课制作工具、喀秋莎等制作课程内容,用录屏、截屏等软件制作视频,具有大数据分析等能力,更要具有整合技术、内容和教学三个因素的协调能力。

(三)开展云环境教学活动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借助信息技术(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推动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一统天下的格局,教学形态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并存,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混合课堂(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等课堂形态多元并存。

数字化课程资源是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开展的保证,微课程资源以有效的课程整合和重建课程生态,实现教学内容最优化,成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微课在内的课程资源包,即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如教学任务单、课件、测试等,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开放交互、相对完整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态化优质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激活“数字原住民”运用互联网学习的内驱力。

学校采用自建、引进、共建共享等多元协同方式推动资源库建设,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展开,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四)构建有效信息化教学策略

实施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深度学习的特点,提高课堂参与度,优化学习效果。简单说,教学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特征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筛选互联网教学资源形成课程学习资源库,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文档、图片或者网页链接,设计资源包的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在线检测题,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利用教学平台答疑解惑区,教师随时解答学生问题,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二次备课,为线下教学做准备。课中知识内化,教师设计案例、情境、问题、检测等任务,发现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运用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板块,开展小组内及班内的思维对话与交流,通过协作探究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解决重难点。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发挥了引导者作用,并及时根据后台数据分析结果,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化指导。课后知识拓展,在完成课前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基础上,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反思,有任何问题可以继续借助答疑讨论、私聊等板块进行讨论和交流,师生间、生生间展开深入互动。教师提供辅助性拓展材料,程度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学习,实现课后学习的延展和扩展,构建学生探究知识能力。

(五)评价手段融合创新

   混合式教学评价,采用任务上传和在线测评的方式,课堂反馈即时完成,测评数据便捷准确而详实,提高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针对典型任务,可以进行现场讲评,即时矫正教学,嵌入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辅相成,知识内化与建构相统一,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遵循“学为中心” 的现代教育理念,将技术、知识、方法有效融合,提升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是课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