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莹莹的《插秧》赏析
邓国琴
作者没有写国家实事大题材,没有写金戈铁马的大场面,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壮举,没有贪大求全。而是小处落笔,以细节蕴深意。“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清·刘煕载《艺概·诗慨》去捕捉寻常插秧的劳动场景。题材无奇,切题新颖,亲切自然,让读者读后悦之!
诗来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插秧时候,天不亮就下水田,头上烈日辣烤,腿上的蚂蟥叮咬,猫腰赤脚泡在水田里,机械枯燥地插着秧苗,撒黑才拖着疲惫身体收工回家,非常辛苦。尽管如此,作者却善于观察生活,把握角度,把农耕社会世代延续的插秧劳动,表现得如此美好浪漫,尽情地抒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豁达心胸和情怀,实属难得!读罢!不禁对农民的辛勤劳动有着更深刻的敬意,联想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绝句动笔容易写好却难。方寸之间起承转合驰驰纵横,既要表达主题还要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这需要作者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写。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这就需要很高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能力。
下面我们来赏析《插秧》佳作妙处:看看作者怎样在极有限的篇幅里去立意,选材,剪材,用简约形象生动的文字去表达主题的?
插秧
白水汪汪万倾田,一田拟做一诗笺。
疏疏写下千行绿,如此文章最值钱。
诗文的品味在“意”,而有意味的诗文总离不开三点。即:语言别出新意,构思别出心裁。
立意高远新颖。
开篇:低调开头,平淡无奇,实写白汪汪一望无际水田万倾。
承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为之。“一亩拟做一诗笺。”这样承接自然,比喻形象生动,想象出奇,化平淡为神奇。语言表达别具一格,令读者读后眼睛一亮!
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诗人刘夜烽说:“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转折,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则如顺流之舟。
“疏疏写下千行绿"”,继续用比兴手法,用的恰到好处,作者把一块块的水田当做纸当作诗笺,将手里秧苗当做笔,在这一块田字格里,一排排一行行去写绿!确是匠心独具!再说绿是不能写的,绿只能去涂去画去描,这里拈连手法的运用,让其无理而妙,这样表现手法别出心裁,让人读后为之一叹!也为结尾做好铺垫。
结尾:往往是诗歌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余韵袅袅,绕梁不绝。此篇以议论收尾;“如此文章最值钱”。农民在田里大写文章确实最值钱,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汗珠凝成的。这里既褒扬劳动光荣,为国为民造福,岂能不值钱?如此联想到来各行各业的工人,教师,医生,环卫工,乃至科学家等等,付出辛勤的汗水,结出丰硕成果,岂能不值钱吗?也隐隐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强取豪夺的贪官们的丑陋和耻辱!读后大快!
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此绝文词也好,立意也高。意在歌颂人民劳动光荣,升华了主题。点亮了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