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B》

 砚耕迂叟 2018-06-26

习篆首在劲力,此“劲力”即内劲也。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古人始终将“篆之所尚,莫过于筋”列在先。有“筋”才生“劲”,才能引篆“婉而通”,登堂入室,深化内涵,蕴积精华,不然,恐流于描字也。
时下习篆者往往将“玉箸”、“铁线”小篆体形成描字,殊不知,此种圆转流畅、秀朗典雅的萦纡环回之书体尽管笔画变化不大,却须婉而愈劲,通则愈节。“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否则,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工整有序的“玉箸”、“铁线”是小篆体裁中的一宗,是习篆练就底功的基本课程。然而,我以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