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刊会

 昵称27494174 2018-06-26
卸任后,黄家骙每三年就会去一次蒙古国。这位曾在1999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驻蒙大使的外交官一直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在那里的中国人和蒙古国人之间“还是很友好的,不友好的都没有碰到……那只是个别现象”。他口中的“个别现象”,指的是今年3月底,引发舆论关注的一组视频和照片。3月28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名游客在蒙古国肯特省不儿罕山游览时,受到极端组织人员的人身攻击和侮辱,相关视频和照片被上传到社交网站。一时间,一场关于“中蒙真实关系”的讨论在社交网络上沸沸扬扬。刘瑞前曾在乌兰巴托待了两年,在伊赫扎萨克国际大学教授汉语。平时出门,他都会拉着懂蒙语的朋友一起走,在路上,也尽量不开口说话。此前,他曾有过让人听出来是中国人、莫名其妙地遭遇路人谩骂的经历,更有甚者,会走上前来撞自己一下。类似的经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所长图门其其格也曾遭遇。被撞后,“如果跟对方讲道理,双方一定会打起来”,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他们,也就算了”。她还记得,曾经和朋友在餐馆用汉语聊天,就有人走过来,不太客气地要求他们说话小声点,还嘟囔着“中国人得瑟啥”。不过,他们也注意到,“一般跟中国(人)接触比较多的,态度都挺好。”刘瑞前告诉本刊记者,有中国留学经历的蒙古国学生回国之后,还会跟曾经“敌视”中国的家人辩论,以扭转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中蒙两国民众,还是彼此(之间)了解太少。”黄家骙说。“中国人欺骗蒙古人”?1992年,图门其其格作为翻译,第一次来到乌兰巴托。苏联给当地留下的基础设施让她惊叹不已。当时乌兰巴托城市整洁有序,居住条件“比我们(内蒙古)好”,全城24小时供应热水,室内暖气烧得非常热。她还去了乌兰巴托附近的中央省省会,那里城市规模较小,生活方面则与首都差别不大。 (剩余283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