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诗词鉴赏的术语和方法详细解读

 迎高考学习资料 2018-06-26
于老师说
是不是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期末考了啊?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怎么破吧~
1
答题方法
1.鉴赏意象型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④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自把孤樽擘蟹斟”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柔橹风前语夜深”是物我相通的拟人化的句子,其中“自”“孤樽”“柔橹”“语”等词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说说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过程】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未眠鸥”等景物。这些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分析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的荒馆、秋月,是冷色调的;砧声、沙沙作响的莲叶、不眠鸥的鸣叫,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搅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的,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诗人无限的愁肠。难眠的鸥鸟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2
易犯的错误
1.不明确形象的含意,找不到形象,无法概括形象的特点。
2.回答问题时,忽略了形象背后所包孕的人物情感。
3.缺乏常识导致失误,比如不知道常见的意象及其内涵,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一点可利用附录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考场必胜锦囊”中的对常见意象的例举来解决。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
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题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炼的语言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本诗是“明”“出”二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明”字是明亮,“出”是突兀而出。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两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明”字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所见田野中上涨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更加明亮夺目的景色,“出”字写出雨水冲洗的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的特点。
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出”二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画面清新明丽,表达了雨后愉悦之情。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出”是突兀而出。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明”“出”二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画面清新明丽,表达了作者雨后的愉悦之情。
2.鉴赏炼句型
提问方式:
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
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
前人认为某句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
③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最苦无山遮望眼”最能表现诗人心中的愁苦。
第二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不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心酸,令人生悲。
第三步,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
某字(句)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③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 溪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过程】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乱”是全诗的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4.鉴赏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题过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词以口语入词,朴素自然。
第二步,结合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语言明白如话,“思君”“此恨”“定不负”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
第三步,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词写出了“我”的悠悠相思,表达了“我”的情深意切。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词以口语入词,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
2
易犯的错误
1.审题不清导致失误。比如只是要求评析颔联,若审题不准确,就会产生错误。
2.缺少专业术语的积累。
3.对诗歌整体理解偏差导致失误。高考试题的设题点可能很小,比如只是要求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或者一句话的含意,但是完成这样的局部分析、鉴赏,也不能离开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整体把握。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
答题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③说说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写法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题过程】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诗人与不被人重视的幽草同病相怜,与树上的黄鹂一样哀叹。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汛,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在骤雨拍打下自横之舟更是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
第三步,说说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本诗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四句诗句句写景,处处与自己的处境暗合,而又激起自己感情的微澜:诗人与不被人重视的幽草同病相怜,与树上的黄鹂一样哀叹。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汛,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的狂波,眼前在骤雨拍打下自横之舟更是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
2
易犯的错误
1.缺乏常识,不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及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及其表达效果,无从下手。
2.往往只答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却不联系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也不指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失去本该得到的分数。
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答题方法
1. 分析思想感情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首诗可以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②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过程】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表示有酒的地方就是家,菱芡四时都是充足的。“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则写作者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
第二步,揭示情感。“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表现了作者的心态,闲静。“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闲适。通观全诗,作者用“便为家”“任江南江北”表现了淡泊的心境和旷达的情怀。
第三步,形成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须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理解诗句含意型
提问方式: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阐明诗句的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旨趣;
③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过程】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如本词表达的内容是游子思归乡。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如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第三步,拟写答案。答案一: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答案二: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答案三: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
易犯的错误
1.阅读过程中有焦虑心理,不能认真地理清思路,不按一般赏析步骤进行分析。
2.不了解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或生活经历,或者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外在形式的赏析而架空分析。
4.语言表达功底欠佳,不能够熟练使用鉴赏术语,往往词不达意,心里所想之意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甚至遗漏要点。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