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拍照如何在数字空间里构建“自我”?它改变了哪些摄影规则?

 如歌行板11 2018-06-26


图片来源:网络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谁是一只狗。” 这是西方学者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的一个夸张总结。这句话能传递的观点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互联网时代,没有人可以检查你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是真是假。另一个观点则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社交媒体来重新构建一个并不一样的自己。


这个权力,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理解,就是“微观权力”。拍照是人们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和看法的一种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最民主的手段。说它民主,是因为人人都拍照,人人都可以以照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丁明波 摄




这些表达自己的拍摄过程中,以自拍照为最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聊聊上面所说的第二个观点:即人们是如何利用自拍照来构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里面会涉及到几个论述:首先,我们将探讨人们是如何将这些自拍图片作为一种工具,在社交媒体上来建立自己新形象的。我们也将聊聊传统拍照方式和用手机自拍之间的文化差异:拍摄者不同、图片领域里长期构建的语言文化正在被打破。除此之外,人们还在利用包括文字和音乐在内的其它元素,在社交媒体上构建自己。第三,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大量的自拍照出现在摄影文化里,人们在自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本篇文章的配图,是前段时间我我们的训练营里,指导学员拍摄的专题:我。


赵国富 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也无法否认,图片是在公众中塑造人们形象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美国总统,普通商人还是家庭女性或青少年,甚至是街头的清洁工或矿工,他们几乎都在使用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媒体。其中,总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发朋友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理解,甚至连吃了什么或突然想到了什么,都会以朋友圈的形式发了出来。而这些朋友圈里,很多内容又是以图片形式的存在。自拍照便是这些照片中的一部分。


人们为什么要自拍?图片在社交媒体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自拍和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图像有什么区别?人们是将摄影文化进行改变的?


无疑,图片是说服人们相信和理解的直接和简单的工具。现场可证、视觉直观和瞬间永久是新闻图片的三大功能。其中,证据似乎是照片长期以来所扮演的角色。 “照片提供证据。有些我们听说但生疑的事情,一旦有照片佐证,便似乎可信。。。。”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图片的重要作用。除了之外,照片简单、直接,可以直观地展现某些现展或人的样子。更重要的,如同小说一样,照片也可以留给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最后一点,是摄影和摄像的重要区别。


因此,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存记忆的工具,是因为多数人相信照片。摄影就是曾经存在过。罗兰·巴特曾在《明室》一书里,也曾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相机是一种纪录工具,它当然可以保存记忆。除纪录之外,摄影还有另一个功能:表达。不少人还持有另一种观点:照片是人们表达某人欲望或情感的重要工具。这个时候,照片已经不再是一个长期被人们认为客观的标志,慢慢成了一种主观的情感表达。传统的纪实摄影中,相机多扮演出着纪录社会的职责。而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上,人们所拍摄的包括自拍照在内的影像,多数扮演了主观表达的工具。你朋友圈内所发的自拍照,除了证明,更重要的是在表达这些人的渴望和梦想:不经常住豪华酒店的人,一定会拍出自己的酒店的合影;不经常吃“大餐”的阶层,则希望发一条自己在酒桌前的样子。


自拍照当然属于肖像的一部分内容。根据罗兰·巴特的理解,他把肖像描述成了四种可能:你以为你自己是这个样子;我想让其他人理解成被拍摄的样子;摄影师认为你是这个样子;摄影师为了展现拍摄艺术或技巧而故意把你设计成的那个样子。这仅仅是传统肖像的种种可能,通常情况下,这四种可能相互交织,无法分清。而当下,情形正好有所不同:自拍对象和摄影师是同一个主体。这样变化所带来的好处,是拍摄者或被摄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无论是微笑、生气、美丽或天真,他或她都会把自己朝所想要的样子方向去拍。



自拍照盛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摄影文化规则也被改变。


首先,图片好坏的标准开始出现不同。如果摄影记者拍摄名人肖像,他们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他们要把被摄对象拍成智慧、成功和受人尊重的样子。所以,镜头、灯光、位置、衣服、表情、姿势甚至背景都表明他或她是一个好人。相反,囚犯的身份照片等其他受人压抑的肖像则不在乎上述这些。他们要的只是信息完整,清晰。多数情况下,正因为不太在乎这些罪犯的形象,随便按快门的结果,这些照片很容易给人们传递一个信息:他们是坏人,不值得我们尊重。现在,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的时代,好照片的标准似乎在发生了变化。人们会选择自己在乎的照片,通常情况下,这些照片并不遵守传统影像好坏的判断标准。


这也许是职业摄影师与青少年在照片标准上有可能发生的重大冲突。于我而言:正在读高中的女儿认为我给她拍的照片不好看。她的自拍照,多数我也并不喜欢。她想要表达自己是一个成年人的样子,而我眼里,他永远是个孩子。目的不同,标准自然也不相同。人们宁愿选择自拍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公众建立良好形象而自拍;另一种则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自拍。后者不在乎照片技术的好坏,只在乎是否能准确地传递自己的内心感受。


高彩凤 摄


打破摄影文化第二条规则的,是照片所拍摄的地点。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的人物肖像拍摄地是工作场地,办公室或其他公共场所。这种情况下,时间有一定限制,摄影时间固定或很短。自拍像则完全改变了这个规则,餐厅、卧室、汽车内、商场里甚至连吃饭都会被人们拍下,完全无视拍摄时是工作或休息状态。这个时间是连续的,不分昼夜的


如果人们想要,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自拍,从而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向公众展示


除此之外,自拍还扮演着与他人即时通讯的沟通方式。当有人问你是悲伤还是快乐时,发张图片过去,也许比留言或打字效果会更好。


第五,传统的家庭照片摄影文化规则也被打破。传统摄影文化中,全家福照片能清楚地显示了每个人地位,画面也能展现出人们的权力秩序。例如,画面中心,往往是最重要的地方,通常由家里的父母或其他最重要的人站在那里。如果我们看某个领导视察时与工人的合影,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领导也一定是在最中间。其他人则根据权力情况,依次排序。社交媒体时代,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用手机给自己拍摄,他们总是把自己置于图片的中心位置,相试图表明:他们正在打破传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他们不在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传统文化中,一个女人的肖像总是以一种最保守的的方式展示她自己,目的很明确:要么显示美丽要么展现端庄善良。自拍是一种微观权力,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无时无时刻不带有某种明确的目的。自拍是向有人们展示有权控制自己命运一种表达方式。


第六,自数码相机发明以来,照片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一个女孩在作为图片社交媒体平台的Instagram上发布了她的自拍照,他们认为良好的自画像可以显示他们想要表达的因素,而不必关心摄影书上的任何图片规则。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呈现出一个似乎相互矛盾观点:一方面,因为人们熟悉这些自拍照拍摄场景,就像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看到的一样。因为并不完美,因为非常熟悉,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信任程度。另外,为了展现自己的美,自拍者可以调整颜色、对比,可以用修图软件来校正自己的身材比例,可以重新修改自己的面孔,让眼睛变大,让头发变黑。人们接受这些修改,但反过来也会影响照片作为证据的权威。信任与不信任,也值得我们警惕。


陈明 摄


自拍照成了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日常生活美学


最后,照片可以通过各种软件如Photoshop等轻松更改,摄影慢慢成了欺骗人们的重要手段。广告牌上的每张图片看起来都很完美,成为明星的年轻女性常让人美的找不出缺点。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一种威胁。这个时候,另一种消除人们威胁的图片运用而生。一些报纸或杂志,经常刊发由狗仔队拍摄的名人照片:这些照片,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女性:皮肤不是广告里的那么好看,眼角也许开始有了鱼尾纹,甚至有人嘴上还有细的绒毛。不完美的照片总是吸引人们去看,当他们发现心目中的完美人物实际上并不完美时,才会感到安全:原来这些明星跟我们一样,并不是我们天生不行。当下,人们在手机上对自拍照进行修改,几乎成了必备步奏。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的朋友圈自拍照,都有虚假的成份在里面,其目的是为了在网上“打造”一个不同的自己。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修图,互联网时代让人们开始不再相信照片。摄影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自拍成了社交媒体下的日常生活景观。也正因为如此,你永远不知道在互联网上与你交谈的人是否真实,头像是否是他本人的样子。甚至,加了你好友的人,你很难知道这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因为我们无法一个个去证明。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这是当今社交媒体环境的一种真实反映。话说的夸张,但它不无道理。


还有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据媒体报道:一位来东北的男性与一位家在温州的网友见面。当他看到她真实的样子时,变得非常愤怒,以至于后来把对方痛打了一顿。女孩儿展现在社交媒体的照片是美的,只不过修图幅度大了一点


当今时代,图片还是真的吗?


除了图片,能构建自己形象的元素,还有文本,音乐,视频和动画表情甚至其它文章的链接等。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分享才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法宝。也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分享,他们的感受,喜好,想法和兴趣的才能得以展现。分享也因此成了一种经济模式。


有人用自拍来吸引别人眼球,最终成了网红来赚钱。有人为了构建良好形象,为了的是能赢得公众支持。还有人是为了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让自己展现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这里,拍摄成了实现这些目的的重要手段,而自拍照则在中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自拍照还会越来越多,自拍景观还会在你的朋友圈里不停地得以呈现。




郑忠明  oto 摄


在伦敦祝你早安!


2018年5月3日23时48分草于伦敦威寺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图书馆,为《人民摄影报》“老安聊影”专栏而作



执行主编:王炬亮

编辑:走走

美术总监:D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