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人信各种宗教,拜访这个名师那个名师,这是好事情,也是一种好现象,人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 人最终是要有信仰的,人生有信仰,心灵就有了归宿,有了着落点、有了定位。 人没有信仰,就意味着你的心灵没有定位。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人心人性才有一定的高度,也由于我们在践行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生命才有广度。 其实信仰是一种发自本能的,不应该找个理由,我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信道。信仰是要理由的吗?需要理由的信仰就不是真正地信仰,信仰是发自本能的,信仰是成片成势、不是支离破碎的。 如果来到寺庙就有信仰,回到家就没有,跑到都市就没有,到了大山上才有,这不叫做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全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如果说今天有了信仰,明天又没了信仰,后天又想起来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全然的,成片成势的,不是支离破碎的,必须来自于本能的信仰才叫信仰。 例如和尚吃饭,一到斋堂自然就会合掌,吃任何东西会先供佛,然后再送到自己的嘴巴。第一个念头先供佛,第二个念头才是自己吃,或者分享给别人吃。第一个念头是供给我们敬仰的神或佛,这才是发自本能的信仰。 如果还需要人提醒你到庙里了才知道拜佛敬佛供佛,说明还不是我们本能的信仰。信仰最高的境界就是一种本能,而且是无我的。 那么信仰是来自于本能还是先天、后天的呢?是后天可以训练的。但是我要告诉你,有了真正的信仰以后是不需要再训练、不需要再提醒的。 在信仰的初期,它可能需要一些仪式、通过一种仪规把我们带到一定的高度,当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就形成了一种本能。 这个时候如果还需要人提醒你,说明还没有达到本能的信仰。没有达到本能的信仰就不是一种全然地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全然的信仰,是到了一定高度,不需要任何环境、方法等。如果是有所依赖有所帮助地信仰,那也不是真正的信仰。 所以佛教里面讲仪规,仪规的目的就是把我们从初层次带到一定的高度以后,仪规就没有用了,就形成本能了。仪规就是要提醒我们,当内心建立了强大的力量了,仪规就被超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