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gs老张 2018-06-26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传习录·上卷》当中薛侃录的一段话。

誉喜毁闷 为学病在好名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这是王阳明先生的一个观点,他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为学,从事为己之学、为圣人之学,那么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好名。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所谓好名,那就是把名誉、名声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去炫耀,王阳明说,为学大病在好名。可还不是一般的病,是大病。

薛侃说,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这是薛侃先生听了阳明先生说为学大病在好名之后,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解剖所说的一段话。

他说从前年,听了阳明先生讲学,觉得这种好名的病已经轻了。所谓精察那必得是反观内省,仔细地、清楚地、清晰地、细致地反省自己;“乃知全未”,才真的知道自己这种好名的病完全未除。

阳明先生之学要求我们反观内省,真正回到为己之学的本位,如此这般,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就自我,实现人格的健全、完整、统一。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薛侃在这里讲,所谓好名,不必是那么样子表现的非常显著的,务外、为人;只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这个说得非常实在,生活当中闻誉而喜,听到他人对你的表扬,听到他人对你的赞誉、称道,即便你嘴巴上说没什么,可是心里总是觉得很舒坦,心中窃喜。

听到人家诋毁你,听到人家诽谤你,听到人家贬低你,即便你同样嘴巴上没说什么,可是心里总是很郁闷的,不愉快、不高兴。薛侃说,只要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反应的表现,就是好名之病在发作。

真正的能为己之学的人,不会因闻誉而喜,也不会因闻毁而闷,因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真正的懂得为己之学的人,他总是能够保持自我心身一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这就叫做人格的独立和健全。

一个健全的、独立的人格,是不会因为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他自己的。

名与实对 务实增务名减

薛侃说了这段话,阳明先生很赞同,“最是”,说得很对,的确如此。“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什么是名?名与实对,所谓的名那就是一个名称而已。凡有一名必有与之相对应的实。所谓的实,如果就人来讲,任何一个个人,事实上便都有各种各样的名。

王阳明在这里说,名是跟这个实相对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务实之心重一分,那么务名之心就轻一分。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分内当做的事,那么务名之心就轻一分。

王阳明说,务实之心重一分,那么务名之心就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不是说名不重要,而是实先至,而名归之。我们有一个词也说实至名归,王阳明先生就在这里倡导实践,要全是务实之心。

真正把圣人之道、圣人之学作为一种生命本原的内在需要,来真实地寻求、来追求,那你便必得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地去躬行实践,去从事这个实,去务这个实。

阳明先生在这里说,如果我们的务实之心是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般,真真切切、实实在在,那么哪里还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追名、去好名、去务名、为务外、去为人?

声闻过情 君子耻之疾之

王阳明又说,“‘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这个话是哪来的呢?这是孔夫子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我们或许很容易把这句话理解为是孔夫子说,君子很痛恨,或者说以没世而名不称,没有称名,没有达成某种声誉、某种名誉而遗憾。

王阳明说“称”字去声读,也就是要念chèng,“称”是什么意思?那便是相称、符合,这叫做称。

按照王阳明的理解,疾没世而名不称,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真正觉得遗憾的,真正作为人生之根本大病的是什么?到死的时候,他所实践的成就,和君子这个名称两不相符,这叫做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王阳明接着说,“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这八个字是孟子说的,声闻过情就是名实不符。声闻,那就是你的声誉;过情是什么意思?情就是实。

“声闻过情”,也就是某人,他的声誉、他的名誉超过了他的实际情况的,那这就是名实不符。君子耻之,真正的君子是以这样的名不副实来作为耻辱的。王阳明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用孟子的这句话,是解释前边孔夫子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的意思。

接着说,“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什么意思呢?生活当中,我们不敢确保每一个人都是名实相称的。王阳明说,“实不称名”,也就是一个人的实际的情况,和他的名是不相符合,声闻过情,名大过了实。

王阳明说,“生犹可补”,我活着的时候明了这一点,还可以来得及弥补;“没则无及矣”,死了那就追悔莫及了,已经没办法弥补了,所以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四十五十而无闻”,这个话也是来自于孔夫子,论语里面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到了四十五十而无闻,闻什么?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王阳明这个地方的解释是,闻不是声誉、不是名誉,他说是闻道,非无声闻也。闻是闻道,那也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还不闻道,或者还不向道,或者还不行道,那么不足畏也已。

名望之闻 安肯以此望人

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这句话是哪儿来的呢?也是《论语》当中来的,子张曾经问孔夫子,一个人作为士,怎么样子才可以称之为达呢?然后孔夫子问他,那么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

然后子张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的意思是,在邦必闻,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士,在某一国他一定是有声誉的;在家也一定是有名誉的,有地位的。

然后孔夫子听了之后说,他说你所说的“是闻也,非达也”,你所说的那只不过是一种名声,并非真正的通达。在《颜渊》这一篇当中,孔夫子接着回答子张说,什么叫做达呢?他说“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什么是达?一个真正的达,一个真正的君子之通达,那是必得要以个体内在的仁为根本、为基础、为核心,内在之仁向外的充分表达,那自然而然便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才叫做达,这不是闻,不是声名。

圣人真正期望我们的是达,而不是闻,我们真正的能够像薛侃那样,精察内省,实实在在地体悟自我良知的本在,把这个明德通过我们自己的身体的实践、行为的活动,落实到、扩展到、推至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凡和我们所交往的全体的人、事、物等等,这就叫做致良知,这也就是达,而不是闻。

王阳明竟然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我们读书学习,我们有志于圣人之学,我们追求圣人之道,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不是为他人,不是为以此来获得别的任何利益,而是为了成就我们自我。

为了完善我们自己,为了真正使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自我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获得那样的一个圆融境界上的实现。

我想这个也就是这一段的意思,“为学大病在好名”这句话是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