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戈叔亚
团山是一个罕见的保存完整,但是却是被忽视的有着传统的寨墙保护的云南村庄之典范,它位于中国西南。尽管在十四世纪末团山就成为一个采矿中心,但是团山大部分保护完好的民居、门廊、庙宇、宗祠和寨墙却是始建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这时这个村庄的兴盛得益于东南亚的贸易的扩大,以及滇越铁路的完成。这里有花费大量金钱的木雕花格的窗户;有复杂的木头、石头和石砖的雕刻;还有独特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口号的痕迹。
……
摘自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将团山古村列入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的评选词。
(注: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评选团山的英文原文。)
(Tuanshan Historical Village
YUNNAN PROVINCE, CHINA
Tuanshan is a rare surviving example of an
intact-albeit neglected-traditional walled Yunnan village compound
in southwestern China. Although it was founded as a mining center
at the end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most of Tuanshan's
well-preserved residences, gateways, temples, ancestral halls, and
walls date from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when
the village prospered as a result of expanded trade with southeast
Asia, made possible by the Yunnan-Vietnam railroad. Modest
exteriors mask a wealth of exquisitely carved wood latticework;
intricate wood, stone, and brick reliefs; and painted decorations
that survived the tumul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e to
Tuanshan's privileged political connection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at that time.)
××××××××××××××××

滇越铁路的团山的站——乡会桥车站。从这里到建水,原来只要五角钱。
“还是坐火车来好!”
皇恩府房主张永玉先生在为从昆明赶来吃午餐的我斟酒时,总是爱絮叨这句话。
沿着被商队马帮踏得凹凸不平的石板驿道从团山张家宗祠出东寨门锁翠楼数百米,跨过昔日妇人们望眼欲穿盼君归来的石拱“望夫桥”,就来到了法国建筑风格的滇越铁路一个小车站。虽然老掉牙的小火车从昆明开到这里需要10多个小时,但是团山人一点也不愿意放过怀旧复古重温辉煌的机会,所以出门还是喜欢坐慢悠悠的火车。因为他们的父辈百年前就是坐着这里的火车,把个旧的大锡运到越南的海防,再船贩香港而发家致富的……

节孝牌坊
具有防御功能的寨门

村完小
保护完好的十九世纪精美的古民居群
2002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从此就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团山村寨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近郊十四公里,原住民彝族叫“图手”,建水方言译为“团山”,虽然团山的意思是有山有水有金有银,风光秀美的地方。但实际上却很收敛不显山露水,躲藏在其他村寨和田地中。
一旦进入南寨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漫步造访人家,观赏古老原始的彝族土掌房、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以及更多的典型中原汉式传统建筑风格的宅院,穿梭于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传统建筑院落中;抚摸雕镂花格门窗扇和石刻砖雕;品味眼花缭乱的绘画、楹联、诗词。那么你即刻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团山也称为“云南的楼兰古城”,“媲美徽州”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原因。
团山除了保存有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评选词中提到的文革期间的政治口号外,还有195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大跃进的标语宣传画和工分表格和1940年代 驻军的抗战宣传画、口号标语和训练用图。这些民国以来不断变化着政治目标的激动人心的标语口号涂写在这样的建筑上,使得团山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活化石。

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分记录榜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

抗战时期的,上图为卧姿射击图

上图为跪姿射击图
开矿经商,走南闯北的辉煌早已成为了过去。如今团山人除了清明节踩着老黄历成群结伙,严格按照古训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外,就是没完没了讲述过去,享受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他们无法面对现实从失落中走出来,他们的生物钟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中。让外人分享他们过去的奢华和富庶,团山人毫不吝啬,这样也可以摆脱今天的尴尬和窘境。

团山皇恩府宅院主人张永玉先生和他家第一代发迹的先人。
发迹和衰落
团山人同属张姓家族,明朝洪武年间,他们随开拓边疆的官军自江西饶州府移居至此,那时朝廷鼓励或者是强征大批内陆农民迁徙云南。族谱记载,先祖张福的两个儿子,一个张海去了大理洱海,另外一个张山驻留团山与彝族杂居。
到了满清末年,也就是团山张家分支的十三、十四和十五代时,他们在附近的个旧矿山挖锡的人找到了富矿。“肥水不流外人田”,开矿人即刻回乡招集子弟兵大规模上矿山帮工,自己当起来老板。矿洞含量之高到了必须掺杂质才能符合当时最高的标准,这又使得帮工也成了老板。这时恰逢法国人修建的滇越铁路开通,精明的团山人便将大锡远销香港东南亚,又经营起纱线、盐巴和百货买卖……他们在生意上连连得手,最多时七十二家团山张姓商号遍及云南和东南亚各地……几乎是一夜暴富的团山人从各地赶着驮银子的马帮队伍荣归故里,一方面买官进爵修建学堂光宗耀祖,另外一方面开始了近乎于丧心病狂的大兴土木建造豪宅的竞赛热潮。
团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富农民,一时间各地木匠瓦匠泥水匠木雕匠石刻匠云集这里,载运建材上品的队伍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三五年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如同争先恐后的雨后春笋。宅院修建好后,相互攀比的团山富豪乃至全体住民又开始把他们竞赛的标准放到了门窗、染坊、斗拱、飞檐、廊檐、柱础、墙裙,甚至是天花板上。相传木雕匠雕刻下来的木屑就可以换得重量相等的银子,各种工匠使出浑身解数,将千百年从祖先那里承继下来的所有智慧甚至小聪明和雕虫小技都倾斜到了这里,使得团山民居不仅雍容华贵,甚至在我看来有些繁琐俗套。更有甚者,团山人还用轿子请来了滇南的各路文人骚客助兴。这些闲士吞云驾雾抽足了大烟,就爬上房屋舞文弄墨涂鸦一番,捞足了钱财后留下了文不对题的“家无别物唐诗晋字汉文章”的对联给附庸风雅的团山人,可谓集尽奢华之能事。


过于张扬的团山也引来了外村外姓的羡慕和嫉妒。1930年,近邻村子百家营有一个叫周兴国外号“周龇牙”的恶霸眼红团山以久,乘团山主要男性强劳力在外之际,借故抢夺护路权而引起了械斗。他纠集成百上千的地痞流氓和穷困农民围攻团山,留守家乡的老幼妇孺扛着火铳铜炮枪一面依托寨墙寨门顽强抵抗,一面派人火速到矿山告急。虽然这次化险为夷,但团山从此收敛了许多。
抗战初期,日寇占领沿海和法属印度支那的安南(即越南),不久香港沦陷。团山无法将大锡外运换汇,很快就衰落了下来。
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和矿山国有,团山从此一蹶不振。

“百忍”为张氏宗族的家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百忍图存”·张家祖训
尽管团山民居从百姓居家标准衡量可能稍为过于奢华,但是这毕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研究和审美价值。特别是团山人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规范刻画在宅院里,耳濡目染地传给后人就更加可贵。
在那些诗赋楹联中出现最多的是“百忍”二字。“百忍”之说源于唐代,张姓先祖张公艺,一门九世同堂,家庭美满和睦。唐高宗封禅路过他家门口,问他如何管好这样一个大家庭,张公艺没有直接回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百零九个“忍”字,高宗大悦将“百忍”赐给张氏。从此,张姓便以“百忍”作为家风。
虽然富矿和滇越铁路的开通是团山致富的难得机遇,但是千百年中国传统的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和气生财、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家精髓,才是团山人致富之根本,所有这些都可以浓缩到了“百忍”之中。相反,团山人致富后过于张扬和奢华,也从反面说明了“百忍”之重要,已经深刻反省的后人,常常为此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机遇前的彷徨
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的团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外人的注视,慕名寻访的游人接踵而来,团山人也自发搞起来“农家乐”和出现了导游的专业。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以“完整保存十九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深厚底蕴和非凡气势,将团山古村列入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团山更是名声在外。
然而这时,守着富丽堂皇的家业过了半个世纪贫困日子的团山人却开始彷徨起来,他们对于如何开办旅游如何分配争吵不休而拿不出好的方案就各行其是。村官在大门口收了统一的门票后,各家各户又要再收宅院小费。弄得游客败兴而归。看来他们还需闭门思过再温家训。

交通:在昆明随时可达乘长途汽车至建水,全程220公里,汽车票价24-30元不等,需6小时车程。到建水汽车站乘坐4路公共汽车(1元),到黄龙寺下,然后坐摩托车(1元)到团山。
团山门票:10元,有些大宅院另外收费2-4元。
住宿:团山各家的“农家乐”食宿每天10-20元。
美食:烧豆腐、土鸡过桥米线等非常可口的家常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