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参加了两次高考,为了离开这座风沙中的明代古城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6-27






永泰古城里的高考生



永泰古城,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坐落在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境内的一座明清军事要塞。



如果说一座荒凉的古堡,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剪影,那么,一座落寞的古城,就是那光芒背后的故事。

 

阳光穿过400多年的城廓,照亮今天的永泰古城。


历史从来都没有间断过,生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延续。



站在城墙上,似乎可以听到来自戈壁深处的战马嘶鸣,还有那和400年前一样的冽冽风声。


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南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五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


乌龟离不开水,所以在龟尾旁边,建了一座叫云积海的蓄水池,而今是永泰城里羊群集中的饮水地。



这便是“龟城”这一称呼的缘由。

 

城周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


所谓古城,其实就是一个旧时的村落。只不过总是感觉少了某种生活的味道,更像一本历史书。


永泰城现在的行政区划为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堡村。城内目前居住着83户人家,100多口人。


他们种小麦、胡麻、土豆、油葵、苦豆,用养羊来维持基本的生计。


几乎所有的永泰村民,都能做得一手好“和尚头拉条子”。柔韧筋条大,下锅不烂,用五花肉、番茄、芹菜等炒成臊子,出锅就是一碗飘着香气的五颜六色。




据当地老人讲述,古城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兵的后代,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个姓,数千人。



经过陆续的迁移,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从景泰县城出发,驱车大约40分钟后,依稀可见永泰城墙。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枯黄的土地上没有一点生机,车轮驶过,黄土卷起的烟尘弥漫在荒漠中,深沉而迷人。




在去往龟城的路上,会见到一些土墩,据说这样的土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共七十二个,一直通往甘肃省会兰州。



这是明清时期用于防范外敌的烽火台,如果发现有敌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



丝绸古道上的每一座城池,似乎都与军事防御有关,永泰古城也不例外。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双方在龙沙展开了一场数十日的大战之后,李汶击败了鞑靼部落群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但这场大战也摧毁了这里原来的要塞。


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一周,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瞭望哨。



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公馆。


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教场,占地3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山丘,之上架有炮台。


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储存处,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的牧马场地。


目前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9年小学---永泰小学。


永泰小学是当时周边村落最为耀眼的学校,大家都以毕业于这所学校而自豪。



2014年,永泰小学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停办。如今,成了游客最长光顾的建筑之一。


走进这座静谧的古城,在一个个黄土围墙构成的院落间穿行,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只能听到偶尔的狗叫声,从院墙里伸出的榆树枝叶在西北特有的凛冽阳光中闪着光,蓝天在一片黄土的映衬下越发的清澈深远。


被改成关公庙的昔日城内驻军的司令部,也被藏在龟城内不起眼的地方。


古城里的生活安静却不封闭,傍晚时分,永泰古城村里的老戏台前放映的故事片吸引了不少的村民。放电影的人并不常来,于是每次放电影,便成为了村民们的一次聚会和节日。


明朝后期松山战役之后,西北甘肃边界仍然屡遭异族进犯,但都被抵御在长城之外,兰州也从未失守,这座连接长城和兰州的兵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一切在今天已经烟消云散,只存在于考古图册和我们的想象之中。


清朝建立之后,疆域大幅扩展,这里已由边塞变成了内陆,永泰城的战略作用也渐渐由军事防御变成了屯兵开垦之用。旌旗战火不再映照着古城,变成了一派农耕和商贸的和平景象,这从城内曾遍布的二十八处庙宇、牌坊、戏楼可见一斑。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城内外古建筑几乎被扫荡一空,庙宇被拆除,连寺院里的圣物金佛都被拉出来炼了钢铁。


这座酷似金龟的古城堡仿佛被剔掉了骨头和内脏,唯留下从祁连山引流而来的五眼井水不断汩汩流出,延续着村庄的生息。


城中的五眼井水是永泰村民们的骄傲,每一个来汲水的人都乐于告诉你它们的来历: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城中,曾有岳飞的后人在此居住生活,而其中更出了一位“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



岳钟琪是南宋名将岳飞的第二十一代世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在永泰城里出生。他的先祖岳大舟因罢黜被贬至临洮,岳大舟的儿子岳仲武曾任职于永泰堡,并在永泰城内安家,始为岳飞后裔永泰支祖。


岳大舟在被贬之后感叹仕途艰险,曾留下遗训后人不入官场,但是“精忠报国”的基因始终在这个古老家族的血液里流淌,之后的岳仲武、岳文魁、岳镇邦、岳升龙都是自幼从军、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君主的加封和赐谥。其中岳文魁是岳钟琪的曾祖父,因明末立下战功被封授太子太保、三等公爵。到了岳钟琪这一代,终于走到了仕途的顶峰。





岳钟琪一定想不到,在他去世之后的264年之后,有一个叫王安详的18岁少年,会选择参加一种叫做“高考”据说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方式来离开他出生的这片土地。



王安祥是家中独子,世代都居住在永泰,他和他的父辈们,都在这里呼吸了上千年带着风沙味的空气。


大概是王爸爸不希望自己的孙子也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出生,他希望王安祥能考个好大学,并且能考到条件更好的南方去,越远越好。


然而王家并没有太多收入来源,除了300只羊。



古城方圆10公里都荒芜人烟,满是茫茫戈壁与荒漠,牧草稀少。为保护生态,临近的牧场开始禁牧,王爸爸经常不得不去更遥远的山头寻找牧场。



其间辛苦,不言而喻。


今年并不是王安祥第一次高考,他希望今年能上一本线,好对得起这一年的头悬梁锥刺股。



而王爸爸这边,也把儿子的高考,当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筹钱去县城,找个属马的人领着王安祥进考场,以期“马到功成'的未来。


前几天放榜,王安祥考了483分,正好过了甘肃的一本线。



再过两个月,王安祥就会带着行囊离开永泰,去到一个爸爸嘴里所说条件更好的城市,开始他另一个阶段的人生。




70岁的王大爷,也跟王安祥家一样,养了300只羊。


他每天早7点去放羊,晚7点回家,中午就吃点馍馍果腹,几十年来一如既往。



在山上放羊一整天,经常会遇到会吃羊的野狗,也容易遭遇不好的天气,一个人看300只羊,也经常会发生丢羊的情况,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动过手术,所以这些情况,都需要七旬的王大爷,独自应对。



前不久,政府又下令封锁了祁连山中的山林地带,这意味着,王大爷需要走上更远的路去喂饱他的300只羊。


年过七旬,老两口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也不是每个没有选择离开的永泰人,都会选择牧羊这种辛苦还靠天吃饭的生计。


57岁的周正杰,就是例外。


因为要养活两口子,也不想伸手找儿女要钱,周正杰在去年办了村里最后一家农家乐。



他借钱买了床、被子、锅碗瓢盆,找村里养羊的同乡商量食物供应,去其他村子找蔬菜和瓜果供应商。


一年下来,每月净利润竟也能挣到一万。


但在永泰,想要复制这样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永泰的游客并不多,另一方面,政府为了保护古村落的原貌,不允许新建任何建筑,所以至今,这里没有任何客栈和宾馆。




当年,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


彼时,春色不绝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发展的多重要义


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西临大砂河的永泰古城,虽然一度成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然而近几十年,已经濒临灭顶之灾。



如今,由于连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为了谋求生计,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往日“茶亭饭馆,四时飘香”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古城依旧还是那座古城,岁月却不再是那段岁月,或许,再过几百年,那里只能依稀看到古城遗迹和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

 

城里目前只住有83户人家,大多数人家已经搬到了不远处的新居民点,新居民点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一色的砖瓦房,条件自然比古城要好得多。


留下的,大多数是不愿搬迁的老人家。


放眼永泰城周围,广袤的原野上几乎见不到一棵树木,只有一些羊群走动。



傍晚,整座城被呼啸而来的狂风包围,乌云压顶,城内的牧羊人相继赶着羊群进城,好似一副巨大的油画作品,压抑而充满神秘的力量。


龟城人一天的生活是从羊儿出城开始的,又以羊儿回城结束。


遥想当年骑马送信的将士,驼铃叮当的商旅,无一不是走进这龟城,在这里得了继续前进的准许,然后奔向更远的河西走廊。



初入永泰龟城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那种毫无修饰的古朴自然,恍若隔世般的感觉,给人无限的遐思与感怀,真难以想象还有这样活生生的古代军事要塞。


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也许只感受到贫穷落后与生活上的不便,昔日的繁荣与辉煌早已成为往日云烟,环境的恶化,水源的稀缺,村民的搬离,使得这座明代古堡逐渐被遗忘在戈壁滩上,依然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看不到未来。



永泰小学已经送走了最后一个小学生,很有可能再过几年,永泰古城也会送走最后一个村民,谁都不愿意只是生活在历史里,特别是贫穷落后的历史里。


也许可以开发旅游?



但这里偏处甘宁交界处,周边没有大城市,缺少足够的游客,附近也没有特别知名的景点,不能吸引游客联游,城中的古迹早在1960年代已经损毁殆尽,只余下残破的城墙,这都是困局。


《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雪花那个飘》、《西部热土》、《汗血宝马》、《决战刹马镇》等多个剧组来了又走了,带来了一些热闹,但他们离开之后,依旧风沙飘扬,羊群寂寥。


永泰古城,已经成为一座被时光遗忘的记忆之城,也许最终只能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风沙中。


寻色之旅每一次的拍摄,每一次的走近,都让我们有一些除了影像之外的感动。



和时间的沧海桑田比起来,我们,就如同一粒尘埃,在宇宙之下,与万物共生。


永泰人离开了永泰,我们来到了永泰,这厚重的历史和如诗的画卷,让人可以暂时离开浮华的世界,安静地与它来一段似曾相识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周远廉:《宁远大将军岳钟琪》

2、张玉芳:甘肃省景泰县永泰古城:明清军事要塞的标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