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对于字形变化非常重视,张怀瓘《用笔十法》中就有“鳞羽参差”一法。他将这一法具体解释为“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所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其对象主要是左右结构的字。细言之,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如果左右部都有竖画,则两竖画不能等高,有高低变化才佳,比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中的“佛”字(图18-1),右部两个并列的竖画与左部撇画高低都不相同,有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如果这还不够明白,那么我们看看电脑打出的宋体字“佛”(图18-2),这个“佛”字三个笔画全是一样高低,便明白了这一法的心思所在。同样,在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中,即便不是竖画,头顶部也要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比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中的“端”、“识”、“数”、“抑”等字(图18-3),欧阳询《张翰帖》中的“菰”、“难”、“起”等字(图18-4)亦是如此。或者更直接地说,在书法中,左右结构的字一般不做齐头处理。事实上,在独体字的头上也不能齐平,王羲之所书“举”字(18-5)头上几个竖画的参差错落,欧阳询所书“墓”字(图18-6)头上草字头几笔也是高低有别。之所以要写得高低不平,其缘由与“文似看山不喜平”同理。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而言,似乎无须多此一举,但在书法中这一点却是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意味着要有视觉上的变化,而且基于此才会有动态的呈现。

图18-1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佛

图18-2 电脑宋体字·佛

图18-3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中的鳞羽参差

图18-4 欧阳询《张翰帖》中的鳞羽参差

图18-5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举

图18-6 欧阳询《梦奠帖》·墓
鳞羽参差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书法之美并不集中于汉字本身,其美恰恰在于字外,在于大千世界。你看到惊蛇入草,完全可以摄入书法,你感受到了飞鸟出林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美感,你也可以如此书写,至于锥画沙、屋漏痕等等都可以植入书法之中。可以说,大千世界者书法的源泉。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鳞羽参差”,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或许会有所心得发现:这个参差错落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一个字的头顶,在该字的四周都应该做如此处理,比如欧阳询《梦奠帖》中“梦”字的右边,“资”的右边,“善”字的右边,“痛”字的左边,“归”字的下边的笔画(图18-7)都是长短不一,或如鱼之鳞片,或如鸟之尾羽,变化多端。但反过来说,变化是相对于不变而言的,即是说,一边是参差错落的,反向的一边却不能再参差错落,而要整齐划一,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字之造型的一个规律,掌握此法,对于走出写字从而进入书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18-7 欧阳询《梦奠帖》中的鳞羽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