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钟华《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第二十例——上下错位

 一棵大树7516 2018-06-27


上下错位指的是左右结构字中左右两部首之间的位移。前面在“鳞羽参差”一例中曾经讲过左右结构不做齐头处理,这一例与它有些近似,但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不一样的之处在于,鳞羽参差更多地从视觉效果着眼,而上下错位则主要是从生成方面寻求原理并以之作为内在的支撑,当然,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书写中。

幼时看王羲之的书法,总生出一种感觉,觉得王羲之似乎有些懒惰,手很懒,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写完后,从左下部位出发要写右边部首,似乎他是能少走路就少走路,不到实在不像话时是不做调整的,所以他的字多为左高右低,有一种慵懒之态。愈是手札愈是明显,比如《得示帖》中的“散”字右边反文旁明显下垂,“触”、“犹”皆是如此(图20-1)。欧阳询就很勤快,左边部首完成后喜欢跑到右上边较高的位置书写,也就是说从左部首之尾到右部首之头走的路比较长,所以他的字多为左低右高,有一种昂扬之势,比如《张翰帖》中的“清”、“海”、“难”等(图20-2)

图20-1  王羲之尺牍中的上下错位





图20-2  欧阳询《张翰帖》中的上下错位

由此可知,“上下错位”其实有两种状态:左低右高和左高右低。两种状态都有很好的作品来印证,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左低右高者在审美上属于有我之境,左高右低者属于无我之境。这里所讲的“有我”、“无我”不是说一个人是真实存在还是不存在,而是指这个书写者书写时的意识问题,即是说,书写者在书写时是强化自我还是弱化自我。有我之境是“我”在书写,是“我”要书写,而无我之境虽然也是人书写的,但“我”书写时意识并不在书上,意识对手的控制相对减弱。所以,王羲之是无我之境,他的书法总是那样的散缓,有意无意间信手一挥就行了,不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要表现自我,或许他的目的在于书写的文字内容。可以大胆想象,比如他今天正有些不爽,那么在写字时哪有时间考虑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处理。“人”的意识不在这里,跑到书外去了,所以就“信”手一挥。此种书写也正合乎自然,“手”在无意识控制下自然书写。因而,一方面,由于手的生理因素使然,另一方面,“人”天生对近便的追求,所以在遇到左右结构的字时,左边写完之后要到写右边部首时,出于近便的考虑,右边就自然而然低下来了。从观者的角度看来,这样才顺手,这样才自然。

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魏晋风度、晋人风韵即是在于这种无我之境,在书是王羲之,在诗是陶渊明。唐人中虞世南是无我之境(图20-3),颇为努力做事的欧阳询是有我之境,他的书法总有一种勃发之势,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劲头让人感动,但我总是在想:你到底累不累啊!宋人中苏轼是无我之境(图20-4),米元章则是有我之境(图20-5),从宋四家的排名也正可以看出前辈先贤眼界之高。

图20-3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中的上下错位


图20-4  苏轼作品中的上下错位


图20-5  米芾作品中的上下错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