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嵊泗民宿产业发展的思考

 苦苦的追求 2018-06-27

 

 

http://www./art/2018/1/3/art_1354802_14775321.html

 

关于促进嵊泗民宿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03 

打造“渔家乐”休闲旅游品牌,拓展海钓、海上运动的新兴旅游领域,积极举办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国际体育赛事和美丽海岛峰会,进一步打响嵊泗知名度,推动旅游业稳步发展。与此同时,恰逢国有企业改制,碧海山庄、金色大酒店等纷纷倒闭,为家庭宾馆快速发展带来契机,更多渔农村居民将目光投向旅游住宿业,“家庭宾馆”开始被称为“渔家宾馆”。“十一五”期间,全县渔家宾馆由最初的几十家发展至200家,平均客房数上升至8间;地域分布也由基湖村扩展至高场湾村和田岙村。

第三阶段,振翅高飞。“十二五”期间,伴随着“美丽海岛”建设步伐的推进,“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四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嵊泗旅游业如火如荼,旅游人次实现年均258万。在住宿需求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民宿数量不断攀升。同时,经营民宿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留守故土的中老年人,不少返乡的青年带着眼界与阅历回家创业,将“民宿”这一更为恰当的定义进入嵊泗旅游住宿业的视线。2013年,在来嵊旅游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题民宿“阡陌”客栈的带动下,外来资本开始活跃,旅游经营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渔家宾馆”的叫法逐渐被“民宿”替代,客栈、主题民宿、休闲民宿在嵊泗争相开花,覆盖面也由基湖、五龙等本岛地区延伸至嵊山、枸杞、花鸟等东部乡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高效建设特色“美丽海岛”目标的指引下,嵊泗旅游业向全域旅游发展,旅游品质进一步攀升,民宿迎来提质升级的契机。

二、嵊泗民宿发展新态势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底,全县共有民宿802家,比2010年增加602家,年均增长26.0%,其中2014年民宿发展数量达到高峰值,当年新开业216家,之后为提高民宿品质,在职能部门的介入下,民宿准入门槛提高,发展数量得到控制,年度增量下滑(见图1)。从客房和床位数看,2016年全县民宿客房数达到7657间,床位1.51万张,与2010年相比,客房数增加了5607间,年均增长29.9%,床位增加了10875张,年均增长23.8%。调查样本显示,经营户平均拥有客房数11间,单家拥有房间数最多20间,客房规模可观。

 

2、区域分布更为广泛。本岛的菜园镇和五龙乡依靠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等热门景区及“东海渔村”特色人文景观的打造,民宿发展相对较早,且比较成熟。2016年底,菜园镇拥有民宿306家,五龙乡拥有民宿260家,分别占全县民宿总量的42.1%37.4%。东部海岛——嵊山镇、枸杞乡和花鸟乡民宿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依靠游客对原生态景观的热捧,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从2010年的32家发展到2016年的213家,尤其是枸杞乡,年均增速达到52.4%,远高于全县20.2%的增速,形成了“海岛绿色生态村”。洋山镇和黄龙乡民宿数量较少仅为18家和7家,但与2010年相比也在缓慢增加中(见表1)。

 

3、投资总量逐渐扩大。调查数据显示,2015-2017年这三年间,新建或者修建渔家民宿数量占全部被调查经营户的50%,其中2017年占22%,还有37%的调查经营户表示有意向修建。从民宿建设投入资金看,新建民宿资金投入在80万元以上占全部调查民宿的36.5%60-80万元的占7.1%30-60万元的占11.8%10-30万元的占23.5%10万元以内的占21.2%。从资金来源看,民间借款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借款方式占新建或修建经营户的56%,民间借款占32%,银行贷款占12%。从金融部门获悉,2016年全年累计投放民宿贷款412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3%,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速度18.8个百分点,相比同类贷款,对民宿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降低了15-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的优惠直接为民宿投资降低了融资成本,扶持并促进了嵊泗民宿的发展。

4、经营模式更为多样。与早期传统自主的经营模式不同,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宿一代+宿二代”、“农户+租户”、“农户+企业”这三种模式。“宿一代+宿二代”:结合宿二代在外积累的涉世经验、互联网操作技能和宿一代淳朴热情的待客之道、娴熟的烹饪技能,极大的提升了民宿经营品质。“农户+租户”模式:部分农户将自己的房屋租给外来户开办民宿,再以劳动力雇佣的形式与租户共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本及剩余劳动力,在本次调查者中,就有10%的民宿房屋是租赁而来。“农户+企业”模式:外来企业对部分拥有潜力的空心村与空置房进行投资、整体开发,如杭州华清集团计划租赁五龙乡会城岙村外山咀片

20栋房屋,进行海岛高端民宿打造。民宿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带动着我县民宿产品推陈出新。

5、民宿品位逐步提升。现阶段嵊泗民宿逐渐从追求“量”的增加转向追求“质”的飞跃,民宿品味也随之提升。一是体现在民宿风格方面。以“一亩田”为代表的本土渔家风格民宿,以“阡陌客栈”为代表的清新文艺风格民宿,以“思想家”为代表的地中海风情风格民宿,以及精致唯美风格民宿、庭院野趣风格民宿等多元化风格民宿相继出现,丰富了民宿内涵。二是体现在民宿集聚地方面。部分乡镇的民宿具有强烈的空间集聚特性,在融入海岛文化元素后,初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民宿村(群)。如“东海渔村”田岙,“东海色彩艺术村”边礁岙,“东海石村”峙岙,“灯塔风情”花鸟村等。三是体现在游客满意度方面。2016年嵊泗县游客调查数据显示,51%的来嵊游客选择入住民宿,并对入住民宿的住宿、特色餐饮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质量表示肯定,其中认为服务质量好及较好的游客约占76%

6、运营管理不断优化。一是明确民宿产业总体发展原则。及时下发《关于推进全县民宿产业转型升级的通知》,明确“中部区域科学发展、东部区域控制发展、西部区域鼓励发展”的发展原则,控制民宿数量,提升民宿品质。二是提高民宿办证门槛。修订《嵊泗县渔家民宿经营分类审批服务指南》,明确将用地审批和建房审批纳入审批环节,严格消防、卫生、餐饮、环保、治安等审批要求,使民宿发展更为规范,2016年全县民宿持证率达90%以上,位居全市

首位。三是优化产业转型发展环境。出台《美丽海岛特色民宿评定及奖励办法》,实行年度专项奖励,引导民宿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三、民宿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

民宿业的发展既为渔农村群众带来可观经济收入,也为嵊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

1、增收致富成果显著。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民宿经营户户均净收入为21.56万元,比2015年增长11.1%。其中,2016年户均净收入为10万元以下的占全部调查经营户的33.3%10-20万元的占37.5%20-30万元的占15.6%30-40万元的占7.3%40-50万元的占4.2%50万元以上的占2.1%(见图2)。全年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户数占66.7%,高于201510.0个百分点,且户均收入突破50万元,并向更高目标努力。

 

调查数据显示,民宿雇佣人员的收入也同步提高,2016年雇佣人员平均工资为3.78万元,比上年提高了约10%

2、反哺经济转型升级。我县历来以渔业为基础产业,全县21%的人口为渔业人口,在当前渔业资源衰退,国家实行“一打三整治”、减船转产等政策的情况下,民宿成为转产转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民宿经济火热的势头使部分渔民转产投资民宿,更有部分渔民在休渔期兼职从事民宿经营,赚取第二笔工资,同时也为渔家妇女就业增添了新的途径,2016年全县民宿相关从业人员2204人,比2015

年增长4.0%;限额以上个体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2.9%74.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5.1%提高到2016年的58.9%

3、推进美丽海岛建设。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带来,休闲舒适度假游成为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新风尚。三不客栈、懒懒堂、画沙听海、薄荷@夏等主题民宿的迅速崛起,使民宿不仅具备住的功能,更增添听海观潮、品味海岛文化、体验渔民生活等元素,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文化逐渐融入到民宿发展中,成为嵊泗“美丽海岛”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同时,伴随民宿的发展,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民住房风貌改造、村落景观提升、休闲街打造先后建成;“东海五渔村”、花鸟定制旅游示范岛等一批个性鲜明、人居优美的美丽渔村稳步形成,左岸公路、海岛慢行线等成为“美丽海岛”建设新名片,嵊泗亦荣获了全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称号。

4、和谐社会步伐加快。相较于之前的休渔期,除了渔船的维修和网具的修补等工作外,渔民基本休业在家,此时夫妻吵架时有发生,家庭矛盾也较多。但随着民宿产业的发展,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渔民群众经济收入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渔村群众;再者为吸引更多游客入住,民宿业主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带动着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渔村家庭和谐美满,全县刑事案件立案数远远低于全市和兄弟县区,村民自治、共建共享的局面在我县生动呈现。

 四、嵊泗民宿面临的发展难题

经过近几年地快速发展,嵊泗民宿虽已发展成一定规模,但随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瓶颈凸显。

1、客流量 VS 交通

调查显示:74%的民宿经营者认为船票预定难仍是民宿经营最大难题,其次客流量不够占30%,经营场地不足占28%,资金不足占15%,雇工难找占6%(见图3)。总体来看,近几年,政府通过投入舟桥5号、嵊翔9号等新客轮,增开夜间航次等举措缓解游客进岛难的矛盾,但岛际交通、岛内陆上交通供给还是存在缺口。一方面,岛际交通仍显不足。泗礁及沈家湾至东部乡镇方向一般是一天12班次1318个客位量,旅游旺季时最多增加到一天21班次4244个客位量,但仍是一票难求,游客在码头搭帐篷通宵排队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岛内陆上交通供给有限,尤其是从码头到东海渔村等景点的直达专线缺位,加上私家车的运营限制,出租车随意要价,造成游客出入的极为不便。东部乡镇更为凸显,仅有55辆营运出租车,经营者恶意抬价、超速行驶等问题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海岛旅游形象,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民宿数量 VS 区域承载力

物价:每年的旅游旺季,我县物价普遍上涨,居民日常支出消费增加。虽然政府对困难群众发放一定的物价补贴,但事关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开支,加之禁渔期渔民暂无收入,一般家庭难以承担因游客增加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环境:游客的大量涌入,使环保、卫

生等问题显现。游客随意丢弃果壳纸屑现象频繁,加大了沙滩、景区和民宿集聚区附近的环境负担;同时,部分村落未开发的沙滩卫生状况堪忧,尤其是沙滩上的垃圾以及防浪堤排水口处流出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给游客留下负面印象。自然资源:核心景区多受游客青昧,在旅游旺季经常会出现人流过于集中、景点资源负荷过重的局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基湖沙滩日游客量曾达1.61万人次,沙滩上人头攒动,不但危及旅游环境资源,而且存在踩踏等安全隐患。

3、民宿品质 VS 游客需求

一是建筑形态方面,部分业主追求规模效益,又受投资成本限制,导致建筑主体特色不够分明,品味不高,部分民宿建筑与渔村环境及海岛特质不相协调。二是民宿服务方面,随着深度旅游时代的到来,嵊泗民宿出现供给性结构失衡的现象。现有民宿中有品质的高端民宿不多,多元化的民宿综合体供给不足,且经营方式同质,特色餐饮欠缺,无法很好地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民宿与海岛文化的融合度不够。调查显示,只有18%的经营者认为独具匠心、富含文化内涵是民宿吸引旅客入住的关键;6%的经营者认为嵊泗娱乐项目宣传(包括海钓、渔家乐等)是民宿吸引旅客入住的关键;而大多数经营者还是倾向于民宿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全县优美环境的打造(见图4),可见经营业主中打造品质化、特色化、富含文化气息的独特民宿品牌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4、经营者素质 VS 民宿服务提升

我县民宿经营者的主力军是渔农民,营销理念和房务管理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欠缺,在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显示,民宿经营者年龄在50-60岁以上的占调查者的45%40-50岁的占调查者的33%30-40岁的占调查者的16%20-30岁的仅占调查者的6%;同时,经营者的学历普遍偏低,小学学历的占调查者的12%,初中学历的占53%,高中学历的占22%,大专及以上的仅占调查者的13%左右。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台湾一半以上民宿业主具有高等学历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他们借鉴欧洲的B&B模式和日本的民宿经验并在台湾发扬光大,在国际住宿查询网站上注册营销,直接提高了台湾民宿的影响力。可见高素质经营户的稀缺是制约我县民宿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五、对加快当前民宿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定位

第一,坚持以成为“海岛旅游民宿发展的典范”为目标,编制完成《嵊泗县民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同步考虑嵊泗民宿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民宿发展规划纳入到整体的旅游规划之中。积极构建“一心四岛、多点多态”的民宿发展格局,营造遍布全域的“小而美”的度假民宿,成为全县美丽经济的主引擎。第二,构建民宿三元结构,即普通渔宿、主题民宿、精品美宿按7:2:1的比例,实现总量控制、品质提升、产业系列化的发展格局。第三,结合海岛特色,充分挖掘和展示本地渔俗文化,打造嵊泗民宿旅游系列产品,

推进泗礁、嵊山—枸杞、黄龙、花鸟等海岛特色民宿集聚区建设。第四,在民宿单体设计上,充分借鉴浙江十大最美海岛民宿评选的成果,积极参加舟山最美民宿评选,组织开展嵊泗民宿创意大赛,适时推出《嵊泗民宿百例》,为民宿设计提供发展方向。

(二)优化政策环境,规范民宿经营

 一要规范产业基准。严格按照《嵊泗县民宿经营分类审批服务指南》,规范民宿准入条件,实施渔家民宿(客房数4-14间)和渔家客栈(客房数15-20间)分类准入机制,推进民宿有序发展。二是强化部门监管。消防、旅游、卫生、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部门要从支持民宿发展的角度,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同时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日常检查指导。三要开展岗位培训。加强对民宿从业者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潜移默化的培养民宿从业者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其能准确、到位地传递当地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四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指导,及时发现民宿业主之间在旅游旺季哄抬房价、在旅游淡季互压房价等不正常竞争,防止恶性循环。加强行业内协作,增强各民宿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民宿服务品质提升创意比赛等,提高民宿业主合作能力。五要完善民宿服务质量评价机制。适时制定《嵊泗民宿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不仅要关注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卫生环境等硬件指标,更要关注民宿特色、文化内涵、体验内容、服务质量等软件指标,积极开展评定与分级,以引导民宿向特色化、

品质化方向发展,并加大民宿精品项目和特色民宿资金奖补力度,推动民宿提质升级。

(三)建设全域旅游,完善配套设施

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改善进出东部乡镇海上交通运力,高度重视岛内陆上交通供给,科学安排旅游观光专线,努力完善水电、道路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智慧景区、标识系统、慢行系统、休憩系统以及停车场等全域公共服务系统,推进旅游品质全面提升。二是抓好旅游项目开发。重点做好花鸟旅游示范岛项目、嵊泗长滩湾海景度假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马关红树林度假世界、“到灯塔去”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落地。积极开展“东海五渔村”、“十里金滩”特色小镇、花鸟岛4A级景区创建申报及评定工作。三是围绕海洋海岛,进一步开发渔村民居、休闲观光、渔事体验、渔文化挖掘、渔家乐休闲产品等,有针对性地推出家庭(亲子)游、情侣游、疗休养等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主题化、特色化的活动项目,实现全景式的醇厚乡气、乡风、乡情与产业文化融合,进一步增加旅游活动种类与可参与性。

(四)强化特色打造,重视品牌建设

一是精心打造升级民宿样本。围绕民宿三大元素“民宿主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选取一批有转型意向、有提升空间的本土民宿,开展“一对一”改造设计,通过内部环境打造、特色文化植入、公共空间营造等,量身定制升级民宿,重点体现民宿主人的生活情怀,

强化民宿主题风格。二是启动品牌培育工程。确立“离岛民宿”为县域品牌,统一VI视觉系统,统一营销推广,突显“小而美”特质,打造“来岛上做客”的体验型品牌形象。 三是建设典型民宿特色村落。依托我县各乡镇村落景观、自然风景、特色地域文化等既有资源的民宿,重点打造“蓝海牧岛”休闲民宿、“鸟屿花乡”生态民宿、“百年渔场”历史民宿、“东海石村”石屋民宿等区域品牌,逐步形成“一岛一韵”的民宿差异化格局。四是精心策划离岛民宿主题游线,充分展现嵊泗民宿发展品牌,使离岛民宿成为海岛旅游的必备产品。  

(五)创新发展模式,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努力引进知名品牌开拓经营。充分利用我县海洋海岛特色优势,积极尝试对接近年来国内民宿市场上涌现出一批客栈品牌如游多多、童话、宛若故里等,将我县条件成熟的部分民宿与其开展连锁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引导外来资本开发原住民外迁较多并具有原生态风貌的“空心村”,通过整体的包装策划转为旅游资源,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二是适时发展抱团经营。以“一岛一韵”民宿群为试点,探索经营“一村一公司、一岛一公司”发展模式,或以“小、散、弱”的民宿抱团先试,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理念,但辅以民宿主不同的人性化生活情怀,以达到在经营方式中统一,在游客体验中不同。三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链。以“民宿+”的思路,充分融合海岛美食、海岛民俗、休闲渔业等各种特色资源,发展“民宿+特色餐饮”、“民宿+文创购物”、“民宿+渔家

体验”等产业链,丰富民宿经济内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住有品质、食有特色、游有内容、均有创意”的海岛旅游新格局,实现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六)扩大宣传促销,打响民宿知名度

   一是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嵊泗民宿的影响力,编制《全县民宿休闲旅游地图》、《全县民宿休闲旅游宝典》等资料,突出海岛特色及口碑的营造宣传,

 

扩大嵊泗旅游和民宿知名度。二是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加强与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合作宣传,同时借助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

 

的热播,积极引导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文化创造等选取民宿素材,提高知名度。三是在营销模式上,结合现有关注度较高的“嵊泗旅游”微信公众号,适时建立

 

全县民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全县民宿价格、房间信息以及全县旅游资源、景区实时游客人数等内容,定期宣传渔家民宿典型,拓宽信息咨询面,提高

 

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准,促进民宿快速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