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丰,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娄底书画研究会会员,任娄底市书画收藏协会副会长,并任敦煌艺术院、中原书画院、北京书画联合会、娄底老年大学等客座教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娄底文化底蕴深厚,读书习画风气浓郁,书画名家辈出。娄底以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梅山文化,给这里的人民浸入了浓郁的书卷气息,滋养着艺术家对这片热土的依恋情怀。 对于书法家萧子丰而言,这片有着无限生命力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沃土,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而质朴淳厚的乡土气息,则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密码融入到他的血液中,成为他40多年艺术创作的本源和精髓。对故乡泥土的热爱情愫和对乡里乡亲的感恩之情,在他的笔墨下交融、发酵,幻化出了一幅幅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意象和风貌的书法作品,呈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挥之不去的乡音情怀。 萧子丰1949年出生于娄底涟源市荷塘镇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当地比较有名的私塾先生,乡里红白喜事的书写事宜,乡邻都请爷爷去。耳濡目染之下,萧子丰自幼就开始浸淫书法,从临碑帖起步,不断从唐宋诸多名家碑帖中汲取书艺精华。 1995年,萧子丰对书法从业余爱好转为了专业学习,在坚持勤奋苦练的同时,还想尽各种办法寻访书法名家,在国内顶尖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学习和深造,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张海、聂成文、齐作声、周俊杰、张曙光、刘文华等。通过虚心向名师请教,释疑解惑、吃透笔法、拓宽思路、博取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年,他在娄底开设紫峰阁艺术馆并任馆长,开始专业从事书画、诗词创作与收藏。 践行艺术,墨载人生,书法创作是萧子丰此生无悔的执着。翰墨载道,与墨同源,先生收获的是有为的书法艺术。了解萧子丰书法创作成就的人都知道,他潜心研习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尤擅行草。他的字张弛有度、形神兼备,风姿独具。行草则吸收张旭、怀素、米芾诸家之精髓,铁划银钩中尽展艺术韵味,形成恣肆酣畅、灵动飞扬的个人风格,做到静而不静、动而不动,刚中有柔、柔而有刚,超越自我。他的书法创作与诗词创作更是相得益彰,古典诗词功底深厚,年少时,他就曾在多家报刊发表诗词作品。他所咏时政、名胜古迹或伟人名人一类的诗词或楹联,既文采飞扬,意境深邃,又格调高雅,韵律激越,平仄严谨,极合规范。 “我在故乡成长,对那片土地的感情丰富而又深刻。”纯朴而厚重的墨色渗透在萧子丰的笔中,形成了清秀、雅致、洒脱的书风。他用笔自如,布局随意却恰到好处,将书法艺术完美地融入乡音乡情中。他的作品简洁明快,其笔墨流畅的旋律感虽不华丽,但绝对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难以复制的内在诗意,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和生活气息,构成了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而他心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浓郁而又醇厚的乡愁意绪,其涌向笔尖的感动和心旌摇曳的灵感,都会让人犹置身于薪火相传的乡土人文中。 40多年来,萧子丰孜孜以求、临池不辍,终于成就了他的书法家之梦,也让他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光芒四射。他是书法兰亭奖获得者,数十次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多次在全国各地办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美国旧金山博物馆等多个海内外艺术馆收藏。 文化学者、著名美术评论家罗明标这样评价他:“子丰几十年如一日守望历史,寂寞耕耘,久久为功,书法成其修身处世之所向。子丰之书把指、腕、肘、臂、腰等诸力以气相连,气连则骨力生,力生则笔通,笔通则书法成矣。读其《桃花源记》《后赤壁赋》诸篇,书家寄情古贤,意象开阔,风骨雅健,太平之气快然入怀。子丰者平凡之人也,其书在平凡中化造,在平凡中淡定,又在平凡中取胜。平凡乃人之本色,古代大书家无一不是在平凡中出奇,此乃书之真谛也。” 萧子丰目前定居深圳,即使现在他的诗词、书法作品遍布多地,被多个艺术馆收藏,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自称为“农民书家”。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参与了北京老乡成立的“山里人”网站活动,每年都向“山里人”奖学基金捐资助学,激励和帮助许多大山里的学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他将艺术融入生活和工作,积极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捐赠书法作品,使书法艺术服务基层、服务大众、感染大众,增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萧子丰先生以文化的视野思考艺术,以艺术的视野感悟人生。他以书法寄其心性,以毛笔度量其人生于宣纸之上,一幅幅书作,正是其人生跋涉坚实的足迹。当岁月洗去铅华,褪去浮躁,沉淀了阅历沧桑,先生徜徉在诗意的书法创作里,自得其乐,渐入一个澄明空澈的境界,日臻精湛的书艺为他晚年的人生打开了绚烂的天空。(记者:龙红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