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氏孤兒的六生六世之二

 趙氏孤兒館 2018-06-27

荀氏與趙氏有百餘年將近兩百年的恩怨情仇,就從荀氏的祖先荀息說起吧!

壹、   荀息

荀息〈?-前651〉,姓不詳,原氏,名黯,字息。晉武公時受封於荀,改稱荀氏,又稱荀叔。成語假途滅虢的原創者,官至晉國的執政。

目錄

一、        出場-曲沃代翼

二、        出頭-改立太子

三、        出名-假途滅虢

四、        出糗-愚忠之禍

五、        身後-百年富貴

 

    一、出場-曲沃代翼

    周朝初年時分封了許多小國,其中一個小國叫晉,都城叫翼位於山西省翼城縣附近。多少年過去了,晉昭侯即位時,分封他的叔叔成師於曲沃,號稱曲沃桓叔。曲沃的轄區大於翼城,當時就有晉國大臣表示反對,他們說:「枝大於榦,本末倒置會出事。」晉昭侯不改初衷,他認為曲沃桓叔是個值得信任的老好人。相對於習於壓榨人民的舊貴族,老好人善於攏絡人心,不但很快得到曲沃人民的擁戴,而且整個晉國都有許多人擁戴曲沃桓叔。6年後翼城出事了,有人殺了昭侯,迎接桓叔返回翼城就位,保守派不幹,在半路攔截赴京的桓叔血腥的晉國的內戰開始了。內戰很快就擴大成國際戰爭,60多年後,桓叔的孫子在當家的第38年,統一並擴大了晉國。槍桿子出來的政權不被皇家承認,事實上在內戰期間周天子還在鎮反與支持造反之間反覆變幻第二年,晉國的奪權者以重禮行賄周天子,貧窮的國王就承認晉國的新政權,是合法擁有一軍〈名義上編制為12500的小國國君叫晉武侯,後來他又自動升級,變成晉武公。

不知哪一年,晉武公滅了荀國,又不知哪一年,大概是封侯之後吧,把荀封給一個原氏,名黯,字息的大夫,他從此改叫荀息,又稱荀叔。封侯的第二年武公就死了換他兒子獻公上台。荀息有什麼功勞?歷史沒有說,想來,不外乎出謀,出力,八成是出謀吧,以他日後的表現來猜,也許會是教忠,教孝,教信,教義。獲封之前,他沒上舞臺,獲封之後也沉潛了許久,可是,一上場,龍套就成為主角,而且子孫接力,前後逾兩百年。

    二、出頭-改立太子

    獻公也拚命擴張對外擴張領土,很快他就發現一軍的兵力不夠用,就自行擴張為二軍。他對內也擴張後宮,廣設夫人。他已有一位夫人賈氏,他藉口賈氏沒生育,他把齊姜齊國公主他老爸的如夫人變成自己的女人齊姜有沒有新婚禮不知道她為獻公生的女兒是秦穆公夫人他的兒子申生則被立為太子,她有國君夫人般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當時齊桓公剛開始稱霸,他的口號是:「尊王攘夷,存亡繼絕,以德服人。有人,或者別人說:這是他要討好齊桓公,才把姜家女子立為夫人,以示親近。筆說:晉獻公就是不甩他,還打他的臉,欺負姜家的女子,用瘋狂的愛來表示自己的激進與狂妄。這個男人的愛情一直很瘋狂,卻不專一,不久後他就結了一或兩樁政治婚姻,娶了一位姬姓狐氏,被稱為大狐的戎人女子,她生一子,名叫重耳。他還有一位叫小戎子的女人,也生了一個兒子叫夷吾,大戎狐姬與小戎子是否為姐妹?存疑。沒多久他又有了新歡,驪姬與他的妹妹,她倆是攻打麗戎人部落時的戰利品,奴隸。意亂情迷的獻公要把麗姬立為夫人,有許多大臣出言反對。這是一個無解的亂局,現有的夫人大狐既是蠻夷又與獻公同姓,也不比同是蠻夷兼同姓的奴隸驪姬高明多少呀。不知道還在不在世的齊姜也有輩份問題。別的女人呢?他們的兒子都不行,反對者沒有統一說法,獻公靠一堆爛蘋果贏了這一局。荀息明智地沒有捲入立夫人的糾紛。

    驪姬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叫奚齊,夫人一心只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一場奪嫡悲劇轟轟烈烈地上演了。幾乎所有夠份量的大臣都反對廢長立幼,只有荀息獨持異議,他說:「我學到的是臣子要服從與完成君主的主張,不能有自己的意見,老闆沒問你的事,就不要多嘴。」沉寂多年的荀息以盲目的忠誠再次走到舞台中央。

    三、出名-假虞滅虢

    東征西討多年以後晉獻公要走出山西盆地走向中原,要向南方擴張,第一個大目標:虢國。在晉國內戰期間,虢國就奉天子之命,尊王反革命,與曲沃這邊作對獻公上台後要排除公族勢力,弄出一個盡殺群公子〈自己的伯伯、叔叔、堂兄弟及侄兒等〉」事件,有些漏網的被害人逃到虢國,虢國又為他們攻打晉國。晉獻公對虢國有說不完的新仇與舊恨,打它不需要另找理由。虢在晉的南方,因為兩國之間關系緊張,所以虢國在與晉國的邊界上防備森嚴。怎樣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戰果呢?在那個講究君子風度的時代,荀息本著晉國擅長破壞性創造的傳統,提出一個「假虞〈途〉滅虢」用重寶賄賂,向鄰國虞國借道以攻伐虢國之計。獻公還捨不得拿出他心愛的寶馬及寶玉,用守財奴的口氣說:「這是我的命根子寶貝。」荀息說:「就算借給他,讓他保管一下,回程時不費吹灰之力的滅了他不就連本帶利都回來了嗎?」鬼點子被採用後,他擔任欺敵大使,帶著重寶出使虞國,忽悠虞君。虢國有個名臣宮之奇,他勸阻無效,虞君依然中計,可見荀息的手段與口才都很高明,他順利完成了使命接著他擔任副將與里克率領晉國軍隊,在虞國軍隊的助戰下攻取了虢國在黃河北岸的土地,就班師回國了。虢國還有黃河南岸的土地,虢公想的不是收復失土,而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於是攻打戎人,敗戎於桑田。三年後,前655年,晉國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宮之奇又向虞君進諫,搬出「唇亡齒寒」為警告,虞君還不醒悟,他又講了一番大道理,還是沒用。這次的使者沒有留下名字,是否還是荀息?不知道。虞君又被忽悠,答應再借道一次,晉軍輕易的滅了虢國,回程時又在虞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輕鬆的滅掉虞國。虞國國君,晉君的同宗,被非常羞辱的當作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使他變成白癡的寶馬與寶玉則被荀息完璧歸晉。收回重寶時,晉獻公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說:「寶玉還是老樣子馬齒卻長長了不少。」「完璧歸晉」的故事比「完璧歸趙」早得多,卻只有「馬齒徒增」與「假途滅虢」成為成語;為甚麼流傳的故事是歸趙,而非歸晉?因為歸趙有正能量,而歸晉只有被人不齒的黑暗故事。第二次使虞的使者是荀息嗎?真的很難說,因為申生被迫自殺,重耳與夷吾逃亡,苟息不知何時當了奚齊的師傅,也不知在何時又當上執政官。這次出兵是晉獻公領軍,所以誰是將軍誰是使者都沒記載,誰知道?

 

    四、出糗-愚忠之禍

    荀息在武公時期有啥功勞沒人知道獻公在位前期他也沒露臉中期時他已經位居要職了。手握兵權的實力派大臣里克與丕鄭在決定奪嫡事件的立場時,還要徵詢他的意見,可見他已經是大老級人物了。獻公後期有二大重臣:里克、丕鄭,當獻公要廢太子申生時,二巨頭為了增加影響力,就約看來忠厚老成的荀息相見交換意見。里克說:「史官蘇曾預言驪姬會毀滅晉國,他的預言就要實現了,該怎麼辦?」荀息說:「我學到的是一力做好君主命令之事,不可違抗命令,不能生貳心我唯命是從。」丕鄭說:「我學到的是臣子要順從合於義理的命令,不能聽從背離義理,心智惑亂時所發的命令。我擁護太子,反對廢立。」里克說:「我沒上過學,不知什麼叫義,但是我也不會屈從亂命,我要靜觀其變。」各人亮出底牌後就散會了。

在他釋出千山我獨行的「愚忠」思想之後,他就是獻公最信任的人了。

    新夫人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太子,她就排擠申生及其他公子,讓他們外出守城。太子及沒有職位的公子只能有師傅師保不能有朋友及下屬,反對太子結黨的歷史已有三千年了,當時的關念是沒有黨羽的太子繼位後才能公平的對待全國臣民有了官位與核心幹部的公子就得與繼位絕緣。大臣里克是太子黨曾反對派太子申生領軍伐狄,丕鄭也反對另立太子因而都被獻公猜忌。剛剛建立滅虢併虞大功能編,能導,能演,還能打順風仗的荀息,沒有支持申生,沒有反對驪姬因此被任命為獻公夫人,驪姬的兒子奚齊太子的老師,再成為執政官。

    獻公死前托孤,要荀息保奚齊繼位,荀息叩頭回答說:「臣願竭盡全力若能成功是您的英靈庇祐,若是不成,一定會以死相殉。」筆者說:看清楚,他沒有保證使命必達,他說的是不成功就成仁。因為其他的大臣都不支持奚齊,別無選擇的獻公只好賭荀息能勝任。筆者說:那時中原已經停止用人殉葬的野蠻習俗,而在秦國與晉國還有人不時採用。有可能獻公並不在意荀息能否勝任,即使不能勝任,他的心肝寶貝也會很快來見他,他沒有要求,但是卻不在乎與心肝寶貝長相左右,只有荀息了解他的心意。在以活人殉葬不時出現的時代,這個懷疑是合理的。不久後他的女婿秦穆公就以170多個活人,包括三個賢人殉葬,可見一斑

    獻公死了還沒下葬,強人里克就要殺奚齊,這個強人並不強橫,他要弒君竟然還要給當家的荀息留個後路,他說:「三公子的部屬在秦國及國人支持下,要殺奚齊,你準備怎麼辦?」荀息回答:「我陪他死。」里克說:「白白送死無補於事。」荀息回答:「我對先君承諾忠貞到底,不死不休。」不知荀息是糊塗還是沒有能力,他既不主動逮捕或偷襲造反派,也不設圈套等候造反派來上鉤,結果里克在荀息的地盤喪廬裡殺了奚齊。荀息想要兌現諾言,殉死,有人勸他改立奚齊的異母弟卓子為君,當作亡羊補牢,他覺得行,就立卓子為君。里克也不客氣,就在朝堂上把新君卓子殺了,荀息也跟著死了。

    荀息死後里克派人去請公子重耳回國繼位,重耳的舅舅狐偃怕里克有野心,叫重耳不要回來。里克只好派人去請另一合法繼承人夷吾,夷吾也怕里克,但是他敢回來繼位。他繼位後就派人對里克說:「雖然你對我有大恩,但是你連殺二君及一個執政官,當你的君主真難啊!」里克說:「不把他們廢了,怎會輪到你繼位呢?」在留下「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後來變成何患無辭〉」的千古名言之後就自裁了。隨後,另一個強烈反驪姬的重臣丕鄭與一幫手下也被夷吾殺了。夷吾也是被驪姬迫害而逃亡出國者,他連幫自己就位的非嫡系大功臣都斬草除根,自然不會給擁護驪姬的官員們好果子吃。擁君派,一直與驪姬保持距離,卻效忠她兒子的荀息,當然被當作擁驪姬派的頭頭,他被清算是「想當然爾」,他的子孫估計被貶為平民,荀息的封地「荀」必然也被沒收了。

    五、身後-百年富貴

    荀息死後他的家族情況如何?歷史沒有記載,28年後另一個荀氏名人荀林父又出現在歷史舞臺,荀息被認為是荀氏的始祖。筆者猜想:荀林父就是荀息的孫子,若要說理由,太長了,有同樣敘述的是《晉國通史》442頁,李尚師著,三晉文化研究會研究叢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2。它也沒給理由。因為荀息沒實力他的家族逃過一劫逝遨,八成是他的兒子,一件事跡也沒有留下,唯一的記錄是曾任大夫,有三個出名的兒子。估計荀息去世時他也跟著下臺或去世。他留下三個兒子:荀林父、荀騅與荀首。荀息的孫子們的青少年時期就從雲端跌入深淵,鬱悶潦倒,他們有幸東山再起,再造輝煌。逝遨的三個兒子中的兩個,荀林父與荀首長期擔任卿級大官,他們兩人的家族長掌六卿中的二席,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另一個兒子荀騅與他的的後人也曾兩度短暫擔任卿職。荀息的家族是晉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家族一時的三卿大族百餘年的雙卿大族

有一首頗能代表主流意見的詩評是這麼寫的。

詠史  荀息  /元  陳普

三怨盈朝積不舒奚齊卓子釜中魚
區區荀叔若乳嫗智略無稱信有餘

    筆者以為末句中的信有餘」太抬舉了,改成信亦虛更貼切因為獻公的要求是保奚齊為君他沒有完成君命只做到以死謝罪而已。就信而言,他是個捨大拾小,捨本逐末的半調子,實在夠不上「信有餘」三字,這是首大貶小褒的歷史定論。仿詩人敦厚之旨,不能全黑人家,也得說兩句好話,不辭鄙陋,獻醜,代荀息與荀氏學作詩各一首,作為本篇的句號。

詠史  荀息
愚忠賺盡此生榮豈敢還要身後名

失智老君憐惡婦微臣為續世間情

詠史  荀氏

上臺容易下臺難,原黯孤忠瀝膽肝。

桓子欺君孫弒主?雙卿大族百年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