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粉虱科

 按兵不动1cbbqp 2018-06-27

基本简介

粉虱科(学名:Aleyrodidae)是同翅目粉虱总科的刺吸式昆虫,两性成虫均有翅,身体及翅 温室白粉虱

上覆有白色蜡粉,此为其科名之由来。粉虱成虫多喜欢产卵在叶背,卵孵化后的第一龄若虫具有活动能力,往后二、三、四龄若虫其足、触角会退化,固著于叶背上。之后成虫沿着第四龄若虫呈倒T字形之纵、横胸缝破壳而出。因最后龄期与活泼之成虫在外部形态截然不同,且与完全变态类昆虫不食不动之“蛹”大相迳庭,因而有第四龄蛹壳之误称,然仍沿用至今。目前粉虱科全世界大约1450种左右(Martin et al, 2000)。早期粉虱分类学者察觉成虫标本制作较困难,可用特征少,而蛹壳因为标本采集、制作容易,且经寄主植物的确定可增加鉴定的方便与可信度,所以分类学者皆以第四龄蛹壳为分类特征,然而粉虱的蛹壳一般细小且不明显,在野外或田间采集粉虱时,不一定都采集得到蛹壳。这种情形在幼嫩的植物上特别明显,另一方面,粉虱成虫相对于蛹壳是较为显眼易见,但是目前粉虱成虫在分类上可用的特征仍然十分缺乏,尚未有系统地建立,为成虫方面的鉴定上一大困扰。因此有系统地建立粉虱成虫特征乃迫切需要。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 六足亚门 Hexa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半翅目Hemiptera

亚目: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总科: 粉虱总科 Aleyrodoidea

科: 粉虱科 Aleyrodidae

粉虱科

亚科分类

1909年恩德林建立良粉虱亚科和粉虱亚科,1913年柯坦斯和贝科又增建了丽粉虱亚科。丽粉虱亚科约有17属90余种,中国只记载樟粉虱一种,主要为害樟科林木。粉虱亚科有102属1000余种,其中许多种类是农、林、果树、观赏植物和蔬菜的重要害虫。中国已知146种,其中为害比较严重的有黑刺粉虱、橘黑粉虱、橘绿粉虱和白粉虱等。

形态特征

同翅目昆虫的 1科。小形,粉白色脆弱昆虫。翅脉序简单,若虫阶段后期呈

静止状态。本科昆虫通称粉虱。树木害虫,分隶126属,世界约有1156种。 小型,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3毫米,雌、雄成虫皆有翅。喙3节,复眼的小眼群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也有的种类其上、下两部分复眼常有各种不规则的联合或合并。单眼2个,着生在复眼群的上缘。

翅2对,翅脉很简单,前翅径脉、中脉与第1肘脉合并在短的共同主干上,常先分出肘脉,再径脉,中脉分开;有的中脉几乎消失或只存痕迹;肘脉存在或消失,或胫脉也消失;后翅只存留一条脉纹。腹部第1节常柄状,第8节常背板狭,膜质。腹部第9节背面有管状孔,中间是第10节的背板,称为盖瓣和一管状的肛下板,称为舌状器。此一构造是本科幼虫与成虫的最大特点。

雄性成虫具有 2片抱握器和稍向上弯曲的阳茎。雌性成虫具有背生殖突和 2个侧生殖突。

生活习性

渐变态。卵具柄,柄插在植物的组织里,使卵附着在植物上,并能给卵输送

水分。若虫期4龄。第1龄若虫具眼1对,触角4节,有尾须,足短而发达,能随处迁移,以便寻找合适的寄主部位,尽快取食。1 龄若虫脱皮后,失去触角和尾须,足也退化,虫体开始固定在植物上取食,进入2龄。2龄若虫脱皮后进入3龄,此时期虫体明显增大,取食量增多,分泌蜜露,为害植物加重。3龄若虫脱皮后进入4龄,或称“前蛹期”。

蛹在其4龄脱皮壳内发育,体型扁平且逐渐加厚,体表构造清晰,外翅芽出现。羽化时,成虫从“蛹壳”背部裂开处直立钻出,这时翅尚未完全发育,不能飞翔,只能敏捷地爬行取食。需经一定时间后,方得正常飞行。但也有某些种类只经3龄就完成发育。

发生与危害

粉虱科,世界性的大害虫。但在国内一直发生较轻,自1997年以后才开始蔓延,2000年多地暴发。

粉虱科主要以刺吸食口器吸食汁液,掠夺养分,并可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棉叶受害后,正面发白,逐渐黄化、枯死,植株生长衰弱,影响铃桃的形成与吐絮。

烟粉虱比白粉虱寄主范围更广,尤其嗜食白粉虱不喜取食的十字花科与棉花,调查发现棉花单叶虫头数可达30~60头,最多达100~300头;其危害性更大,传播、扩散更快,尤其B型烟粉虱能传播30多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需加以警惕。

暴发原因

该科在棉田大发生不仅与抗虫棉面积扩大、用药减少有关,而且明显受环境与

种植制度等影响。(1)传播扩散快。该虫能随种子、苗木的调运,农产品的贸易而传播,并且能在空中飞舞迁移,可随风扩散,易在短期内暴发。

(2)气候条件的影响。烟粉虱起源于热带、亚热带,较耐高温,随着气候的变暖,尤其近两年夏季高温干旱,适合于其发生繁衍,造成了虫源的迅速积累。(3)种植制度的变革和作物布局的变化。耕作的精细化,间套面积的增加,作物的插花种植,其喜食的蔬菜、花卉、棉花等植物种植的增多,蔬菜的四季栽培,追求时间差和冬季保护地的大量兴起,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源、越冬场所,使其能周年转移。

(4)防治不得力。该虫体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易产生抗性,较难防治,且现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在害虫的防治上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防治观念不统一、时间不一致、措施不合理,从而使该虫能转移逃避,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得以迅速积累、逐年加重。

科学防治

农业防治

积极培育抗虫品种,包括双价抗虫棉及对其它害虫具抗性的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合理间套作,棉田远离苜蓿、茄瓜类蔬菜田、及其它越冬寄主、虫源寄主;合理施肥、灌水,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灌水灭虫;人工摘除带虫叶,合理整枝打杈,例如对早期生长点受蝽象危害的棉苗进行“二头式“整枝;切断越冬环节,可通过清除杂草、清洁田园以及在保护地种植非寄主植物、纱网遮虫、培育无虫苗来进行。

物理机械防治

可利用趋黄性,设置黄板诱杀;利用趋光性,进行灯光诱集等。

生物防治

注重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主张使用低毒低残留农 药、生物农药,掌握用药时机,作到灭害保益;并可进行天敌人工饲养、释放,如饲养斑潜蝇茧蜂、蚜茧蜂、丽蚜小蜂等来防治斑潜蝇、蚜虫、烟粉虱等。

化学防治

积极开展药剂防治仍是当前的重要措施。搞好测报,适时用药;对个体小、世代交替快、积累迅速的小害虫应讲究施药质量,喷药要均匀。例如对蚜虫应“两翻一扣、四面打透”,对螨类应“发现一点打一片,发现一株打一圈”;注重对虫源基地、越冬基地、适生寄主等处害虫的集中消灭,将害虫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对迁飞、扩散性强的烟粉虱、斑潜蝇等应进行大面积联防,避免其转移逃避;药剂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减轻苗蚜及地下害虫的危害,苗期结合防治苗蚜,使用内吸性有机磷、吡虫啉等类药剂,兼治盲蝽象1代、蓟马等,6~9月是大多数棉虫猖獗危害期,应依据虫情,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药剂,对螨类应选用达螨酮、克螨灵、阿维菌素等药剂喷雾,对蚜虫、烟粉虱、斑潜蝇等刺吸式害虫应轮换使用内吸性有机磷、吡虫啉、扑虱灵及阿维菌素类药剂,以提高防效、减缓抗性产生,并注重3、4代棉铃虫的用药防治。

科友·观点

发表观点
粉虱科发表观点或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