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蚜虫

 按兵不动1cbbqp 2018-06-27

常见的蚜虫种类如下︰

苹蚜

学名:Aphispomi

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唯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一种真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甘蓝蚜

学名:Brevicorynebrassicae

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菜、花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在北方以黑色卵越冬,在南方无有性期。可用药粉或喷雾剂控制。

石原氏球蚜

学名:Chermescooleyi

在云杉小枝端上形成长7公分(3吋)的圆锥形虫瘿,虫瘿于盛夏时破开,成虫迁到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fir)上产卵。其生活史既可在云杉上完成,亦可在道格拉斯冷杉上完成。撒农药、在成虫钻出前除虫瘿和分开栽两种树可防治。

玉蜀黍根蚜

学名:Anuraphismaidi-radicis

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蚂蚁。卵在冬季由蚁贮藏在巢中,春天蚁把卵搬到草根上,然后转到玉米根上。为玉米的大害,可使之停止生长、变黄和枯萎,也为害其他作物。

云杉瘿球蚜

学名:Chermesabietis

形成凤梨形虫瘿,1~2.5公分(0.4~1吋)长,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到第一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上,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由许多室(cell)组成,每室约含12个若虫(nymph),触角6节,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後,以卵越冬。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盛夏时破开,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释出成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触角6节,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侵袭同一株或另一株云杉。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新瘿绿色,具红或紫色条纹,老瘿褐色。受感染树枝常死亡。不同植株敏感程度各异,最好防治法为喷药。

麦二叉蚜

学名:Toxopteragraminum

是小麦、燕麦及其他小型谷物的大害之一。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于植株上,密集成黄色斑片状,可毁掉整片庄稼。成虫淡绿色,背有深绿条纹延向腹侧,每只雌蚜虫每代产50~60只幼蚜,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每年20代。可用寄生天敌及杀虫药防治。

桃蚜

学名:Myzuspersicae

亦称菠菜蚜(spinachaphid),成虫浅黄绿色,背有3条深色线纹。生活史有两个宿主,夏季雌虫营孤雌生殖。秋季产雌蚜虫和雄蚜虫。为大害虫,传播多种植物花叶病。

棉蚜

学名:Aphisgossypii

绿至黑色。在暖和地区终年产生幼虫,在凉爽地区产卵。为害甜瓜、棉花、黄瓜等10馀种作物。常以寄生天敌和掠食性天敌防治。

豆长管蚜

学名:Macrosiphumpisi

浅绿色,致死豌豆,传播黄豆花叶病。在车轴草和苜蓿上越冬,春季迁移到豌豆上。每只雌蚜虫产50~100只幼蚜,每年7~20代。可喷杀虫药及调节气候防治。

马铃薯长管蚜

学名:Macrosiphumeuphorbiae

在蔷薇科植物上产黑色的卵,孵出幼蚜粉红色及绿色相间,吃芽和叶。早春迁到夏季宿主(马铃薯)上。每2~3周一代。为番茄和马铃薯花叶病毒媒介。取食叶,致死蔓枝和花。

蔷薇长管蚜

学名:Macrosiphumrosae

形大,绿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红色斑。只生于栽培蔷薇上。天敌为瓢虫和蚜狮。

蔷薇圆尾蚜

学名:Anuraphisroseus

是苹果的重要害虫,使果实变形(蚜苹果),使叶卷曲(可保护蚜虫不被农药喷及)。生活史中包括一种替换宿主︰车前草,秋天返回苹果树上产卵。也危害梨、山楂、花楸等。防治方法为喷药及用其天敌︰食蚜蝇、瓢虫、草蛉、寄生蜂。

苹果绵蚜

学名:Eriosomalanigerum

生活在根部,可使苹果树矮小或死亡。幼虫体被白色棉花围住。防治为用寄生天敌。

五倍子蚜虫

又名五倍子蚜、倍蚜虫

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昆虫纲、同翅目、瘿绵蚜科(Pemphigidae)、五节根蚜亚科(Fordinae)。我国倍蚜虫有十多个种,分别寄生漆树科盐肤木属盐肤木、滨盐肤木、红鼓杨、青鼓杨树叶上,蚜虫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产生虫瘿,这些虫瘿统称五倍子。

五倍子又称为百虫仓,可提炼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等化工原料。我国使用五倍子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应用医药上。其性寒、味酸咸,有收敛止咳、涩肠止泻、敛汗止血功能,同时兼具消肿、解毒、抗魄镇痛、避孕等功效。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应用没食子酸和单宁酸为原料制作药品,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疗效明显。以五倍子为原料提取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在医药、饮料、纺织、制革、石油、钻探、冶金、稀有金属提炼、墨水、航海、橡胶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重要工业原料。

五倍子在世界上仅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日本及中南半岛。中国五倍子产量最多、质量最好,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五倍子”。清代开始,为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在我国,五倍子产地分布在近20个省区,主要产地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云南,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90%。

我国五倍子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需求,因此推广人工繁殖技术,提高单产和扩大生产面积,对于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拓宽农民致富之路、增加出口创汇等很有意义。

豌豆蚜虫

豌豆蚜虫(Peaaphids)可以收获阳光,并使用这种能量进行新陈代谢。它可能是到2013年止已知唯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物种。

它可以合成类胡萝卜素——绝大多数动物都依赖类胡萝卜素,如视力、骨骼生长及合成维生素等。所有已知的动物都是通过进食植物、藻类和真菌才能做到这一点,而豌豆蚜虫靠阳光就可以。

早在2010年,亚利桑那的生物学家NancyMoran和TylerJarvik就发现豌豆蚜虫可以自己生产类胡萝卜素,就像一个工厂。法国SophiaAgrobiotech研究所的昆虫学家AlainRobichon试图揭示这种昆虫为什么要合如此“昂贵”的代谢化学物质。

研究者发现,类胡萝卜素负责蚜虫的体色,它可以根据环境改变颜色,在最佳环境中,蚜虫可以产生中等量的类胡萝素,体色呈现为橙色;在寒冷的环境中,会产生高量的类胡萝卜素,体色呈现为绿色。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几乎无色素,出生时为白色。

研究小组还测量了蚜虫的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这个方法可以衡量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化,这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绿色蚜虫产生的ATP显著高于白色蚜虫,而橙色蚜虫暴露在阳光下比处在黑暗时产生更多的ATP。研究者还对橙色蚜虫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纯化,以证明就是这些提取物可以吸收光线并转化这种能量。[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