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王,曹丕皇后。郭女王足智多谋,为曹丕所喜。曹丕不顾大臣上谏,执意立郭氏为后,并为居所赐名“永始台”,寓意始终如一。郭女王死后与曹丕合葬于首阳陵。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 从她的夫君第一次带着那个名为甄宓的女子回府,她便知道自己输了,甄宓的花容月貌是她怎么努力也比不上的。 她听闻夫君是攻打邺城时见到甄宓的,城破时甄宓披头散发,夫君让手下为她洗漱打扮。 洗漱过后,甄宓唇红齿白,远山眉如黛,身姿绰约,好一个美人!众人皆惊叹甄氏的美貌。 甄宓有沉鱼落雁之姿,贤惠淑德,便是魏王后也对她大嘉赞赏,直呼“此乃孝妇也!” 谦逊有礼的甄宓每次见到她都会客客气气的同她说说家常,无一丝恃宠而骄,当真是绝代佳人,她叹服不已。 曹丕素来待她宽厚,又觉她聪慧,有政事便会和她说起,听听她的意见。 纵然甄宓盛宠不断,曹丕仍然会来她房里坐坐。她态度如从前一样,没有抱怨嫉妒,细细的将自己对于政事的想法一一道来,眉目舒展,朱齿轻启,话中无一丝漏洞。 曹丕赞赏地点点头,牵过她的手说:“果然不愧是女中王啊。” 她自小聪慧过人,识诗书明事理,父亲南郡太守引以为奇,说她是“家中女中王”,所以取名为郭女王,哥哥曾笑话她名字太过霸气,将来恐无人敢娶。 后来战争中,她家破人亡,失去双亲,流离失所,直到29岁才被曹丕看中,纳为妾室,她的姻缘来得不容易。 “夫君才是才干过人。”她低眉顺目笑道。 她的夫君八岁能写文章,骑马射箭样样在行,博古通今,诗文也是时人争相传唱。 不过,唯有一点,夫君猜忌多疑,对于小叔子曹植有些恼怒不喜。世间长辈向来疼爱幼子,容易惹得长子闷闷不乐,她明白这种心情。当年,她的哥哥见父母疼爱她,还背地里偷偷抹眼泪呢。 甄宓美丽大方,虽然比她大上几岁却依然俏丽不减,她常夸赞甄宓:“甄姐姐便是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 甄宓却是摇摇头,说道:“那江南的大小乔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姐妹天下无双。” 自古文人相轻,美人也好比较,甄宓却是自谦说是比不上二乔。 她们在庭院里磕着瓜子,曹植孤身前来同她二人打了个招呼,还问及二位嫂嫂是否心情愉悦。 曹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聪慧过人,又无拘无束,不喜规矩约束,倒是难得的率真直爽,他在庭院里喝了好多杯酒,迷迷糊糊地指着甄宓说:“嫂嫂美貌过人,若芙蕖,似朝霞,如芳草,胜明珠。”他脸色潮红,脚步不稳,已经怀胎四月甄宓听了当场愣住,不知作何收场。 这小叔子戏弄嫂子,她还是第一回见到。她连连唤丫鬟将这醉酒口不择言的小叔子扶去别处醒醒酒,再拉过甄宓的手安慰:“甄姐姐不必惊慌,这小叔子胡言乱语,不能当真!” 甄宓木木地点点头,被丫鬟扶着回房,甄宓大惊失色的模样她还是第一次见到,想来该是吓得不轻,这小叔子实在是太没规矩了。 叔嫂有别,稍加不注意便会引来大祸。 ![]() 夜幕降临,她吩咐丫鬟早早点上灯,她想为曹丕做一双靴子,前些日子她清晨醒来,瞧见他那双靴底有些磨损,她打算为他新做一双。 她才穿好针线,曹丕就进来了。他一进来便问起她晌午之事,想来是听见了一些风声。她刚要开口为甄宓辩解,曹丕打断她,他只要答是与否,其他他并不关心。 那目光是审视,是已经定罪的陈述。她没有办法说不是,其实曹丕对于整件事情已经全部知晓,来问问她不过是想要借此试探她有没有对他有二心。 她点了点头,他看着她手边的一双刚刚开始做的靴子,放缓了语气:“这是为我做的吗?” “还没做好,恐怕还要些时日。” “不急。”曹丕笑着拿过那双靴子,针线密缝,他目光温柔。 他同她说起近日朝堂世子之争,魏王、魏王后明显偏爱年幼的曹植,觉得曹植直率自然、才气过人,纵然曹植性子不够沉稳,日后也可以好生培养。 而他循规蹈矩,谨言慎行,朝中大臣明显更加偏好。 他说,他害怕魏王将世子之位传给曹植,世子之位素来讲究嫡长,他又不是无能之辈,越过长子立幼子,世人会如何看他。 她为他斟一杯茶,告诉他不必慌张,曹植性子率真却也毫无规矩,向来我行我素。太子之位关乎国家大事,关乎百姓万家,魏王定然不会不从百姓苍生考虑,况且文武百官也不会答应。 窗外风声刮得木柩沙沙响,帷帐下,他拥着她,两个人一起说着计谋打算。 他还是这样信赖她,如此,便已足够。身在这乱世,女子如浮萍般,有了安身之地,她已经感谢万分,他待她宽厚,她无以为报,只能时时为他分忧解难。 后来,有一回曹植喝得酩酊大醉,误了朝政大事,惹得魏王不快。曹丕在朝堂之上呼声越来越高。他大喜过望,抱着她说:“女王,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福音啊。” 她推脱:“妾身不敢居功,这都是夫君的才干。” 曹丕在她耳边低语:“女王你什么时候为我生个一儿半女呢?” 说完还用左手在她平坦的肚子上摸了几把。 她恼羞成怒,娇嗔道:“夫君不是已经有了子女吗,我……年少流离失所,受了风寒,怕是不易受孕。” 甄宓之子曹叡年少聪慧,甚得魏王疼爱,魏王说那小儿日后大有所为。她……怕是这一生难以有孕,不能为他生个一儿半女了。 她心中悲痛难忍,纵然这个消息已经知道了许久许久,但还是无法释怀。这时间有哪个女子不想有自己的孩子,看他皱巴巴的被乳母抱着喂奶,看他咿咿呀呀说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也许顽皮捣蛋,可能率真活泼,她教他读书写字画画,看他长大成才,娶了如花似玉的媳妇。 这是她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伤疤,一生之痛。 曹丕愈发抱紧了她:“会有的,上次大夫不是说你体质比从前好些了吗,只要坚持服药,就会好。” 她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那日她在院子里散步,婢女前来告诉她,她的小弟出事了,小弟贵为县吏,侵吞官府布匹,按律应处死。这是她唯一的亲人啊,她不能失去她。 幸好曹丕也得知此消息,急急写信给西部都尉鲍勋,请求他将此事压下,不要上报朝廷。但那人刚正不阿还是上报了朝廷。 她在这世上只剩下了夫君,那是她第一次控制不住在他面前哭,她生的不好看,自然没有美人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姿态,但她真的忍不住了,他安慰她,告诉她日后必将替她弟弟报仇。 ![]() 后,曹丕称王,封她与甄宓同为夫人,将甄氏母子留在了邺城,带她去了洛阳。曹植对甄宓有情,她有所耳闻,任何曹植喜欢的东西,他都弃之如敝履,像是刻意避开,也像是迁怒。可幼子无辜,她请求曹丕将孩子带回洛阳好生教导。 昔日貌若天仙的甄宓,如今已是蒲柳之姿。她听闻甄宓在邺城很是不满,抱怨连天,还诅咒了曹丕,想来定是气急。 曹丕大怒,甄宓身为妃嫔如此心肠歹毒,竟敢藐视君王,这简直是罪不可恕,新仇旧怨重重堆积,他将甄宓赐死。 洛阳城风凉凉,不知邺城的月光可曾温柔,不曾想邺城一别,她和那甄姐姐,已经天人相隔。 她忘不了甄宓当年初入府邸时的温婉如水,那样的惊艳,却也叹息她到底是碰上了曹丕的底线,亲近了曹植。可怜美人啊。 曹丕想要立她为后,中郎栈潜反对,说自古帝王治理天下,离不开贤臣也离不开后妃襄助,她只是区区一个妾室,却要匡扶为正妻,实在是有违常理,皇后还是该从世族豪门中择端庄贤淑女子,如此方能母仪天下。 曹丕怒气冲冲,气急败坏地训斥朝臣,他还对她许诺,定然让她登上皇后宝座,定然不负她。 她出身微贱,皇后之尊实在难以堪任。当年曹操安置他在永始台时,她就说过,能在他身边看着他,她已经心满意足,他却是说,生死与共,恩爱如初,纵然日后妃嫔三千,也定然不辜负她。 他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封后大典,给了她无上尊荣。那么她,也绝不辜负她的看重。 她恭顺侍奉卞太后,对待妃嫔也是宽厚过人,常常赏赐他们珠宝,嫔妃犯了错他责怪,她也是一力承担,说自己身为皇后没有管束好。 后宫妃嫔都说她是贤德皇后,她却觉得自己离明德马皇后还有大段距离,因此更加甚微小心。 都说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她没有天仙之姿,他却待她几十年如一日。 那一年,他出兵攻打孙权,她留在永始台,大雨磅礴,来势汹汹,多处宫殿被雨水冲刷的倒塌,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请她保重凤体另移他处。 她果断拒绝,听闻当年楚昭王出游,王后贞姜留在渐台,江水汹涌而至,使者欲接王后去往他处,却忘记带信符,王后便留在宫殿,宁死不肯动分毫,如今曹丕战争凶险,她尚且还没遇到贞姜那样的情况,何必要另移他处呢。 她所作所为,让天下人无人称颂,皇后贤德,天下之福。 ![]() 她还是没有孩子,曹丕让失去亲母的曹叡侍奉她,起先曹叡很是不愿,毕竟生母惨死,许是听闻左右宫人谗言认为都是她迷惑皇上,使的手段,所以每每向她请安,眉宇之间都有些愤愤不平。她待他视如亲子,那些愤愤不平,她相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远去。 曹丕一直不肯相信曹叡,怕儿子在他死后对她不好,于是迟迟肯立太子,曾经有想过让另一个孩子担任太子,却是被她劝下,她瞧着曹叡才干过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诸多自己的见解,如此能人当太子,才是正确之举。 幸好,曹叡在她日日关怀下,打消了对她的质疑,待她视若亲母,常常向她请安,谦虚孝顺,还请了宫外神医为她调养身体,他们逐渐越来越像亲母子。 曹丕四十岁那年,病逝,死前将曹叡立太子,继承皇位。他目光沉沉的看着曹叡,在众大臣的见证下要曹叡发下毒誓,定要好好侍奉她,否则不得善终。 他对她笑笑,手垂了下来,她握紧,已经冰凉。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凄凄凉凉,她读着往昔他写过的诗句默默不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