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 | 浅论养殖水体三大指标之pH值

 昵称35015654 2018-06-27

浅论养殖水体三大指标之pH值

罗伟

伴随着养殖行业日渐成熟,养鱼先养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养殖生产中水体的三大指标之一的pH,您曾深入了解吗?您知道它的来源与变化吗?您知道它的危害吗?下面笔者就带你一起探讨水产养殖生产中pH的重要地位及对生产的影响。


(一)pH的定义

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一个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指标。pH值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即:所含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在日常规范中,以水为介质,H3O+ 为酸,OH- 为碱,H2O为两性物质。而在水溶液中H+有很强的电场,不能单独存在,一般和H2O结合为H3O+,所以以H+用来表示。表达公式为:

pH = —log10[H+] [H+]指的是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二)pH值的决定因素

pH值的决定因素最主要的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减而变动;二氧化碳的增减又是由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来决定的;当水中的二氧化碳越高,则结合水分子形成碳酸,释放出氢离子,使水中的pH下降,相反则pH升高。因此,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水体pH的最大因素之一,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又直接与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水植物的含量和活跃程度有直接关系:水中的浮游植物丰富,则白天光合作用强,消耗二氧化碳促进水体pH升高,而夜间水中植物由于呼吸作用增强,释放了二氧化碳,造成水中PH相对降低。


依据pH,一般将天然水的酸碱性划分为如下4类:

强酸性 pH<5.0

弱酸性 pH 5-06.5

弱碱性 pH8.0-10.0

强碱性 pH>10.0


(三)pH值的日变化

实际生产中,测定pH值常采用pH指示剂,根据不同的pH值会变化颜色,根据已知的指示剂的研究结果就可以确定pH值的范围。大多数天然水呈中性到弱碱性,pH为6.0--9.0;但在常见养殖水域,尤其是养殖池塘中水体的pH值一般在7.5--8.5;在一天的日常生产中,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水pH的变化。早晨天刚亮时pH较低,下午pH较高。常规水体中,早晨5点至中午表层水pH从7.5--7.8上升至7.8--8.5,下午在16:30--17:30出现最大值。另外:动植物生物量大的水体,表层水pH无明显的日变化。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可见养殖中水质和底质很关键,养水,主要指的是养殖水体中的一些浮游动植物、微生物等,然而养殖水产生物最适宜的范围为弱碱性,即pH值范围在7-8.5之间,当pH高至9.5—10、低至4—5时会直接造成养殖水生生物的死亡,从而引起多数养殖动物的发病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有效控制水体中的pH变化显得尤为重要,那该如何调控呢?


1、pH值过高: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总结常见养殖水体pH过高的原因有:大型藻类大量爆发引起(如蓝藻等)、大量使用生石灰等碱性物质、养殖中后期投饲量多同时长期不改底处理、养殖水体有大型浮游植物(如水草等)、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质过浓等。此时水体一般呈碱性,pH值大于9,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高pH会刺激鱼体鰓部,同时大型藻类死亡后会产生毒素,对鱼体产生毒副作用,此时体质差的鱼受影响后其体表会产生大量黏液,严重的鳃盖逐渐出现腐蚀损伤、鳃部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影响鱼体摄食和呼吸,从而逐渐引起死亡。同时,pH值过高会增大氨的毒性,同时给蓝绿藻水华产生提供了条件,减少水面与空气接触面积,影响正常的水体交换能力。


防治方法:(1)制定准确的日投量,目前一般日投喂量控制在3%左右,及吃食鱼体重的百分比;(2)全池泼洒高含量有机酸“水博士”进行调节(水博士为70%有机酸,含量高,能有效调节水体pH,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解毒作用,性价比高);(3)减少水体中藻类数量,减少光合作用,避免pH值大幅度提高;对于藻类大量繁殖的造成pH值高的可以使用杀藻剂杀死部分藻类,杀藻后及时使用“强效底净或全效底改”(使用近10年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配方,改底及杀菌)分解藻类死亡残骸,同时使用“活力益水素+活肥”抑制蓝藻,裸藻等的再繁殖,选择性培养硅藻及小型绿藻。另外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保证水体自身交换能力;(4)下肥后及时下菌种调控水质,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藻相,菌种优选水世纪“优加益生菌和活力益水素”,菌种种类和含量高及纯度高,无杂菌,能有效调节藻相,效果明显。


2、pH值过低:

pH值低的原因:(1)水体中藻类数量不足,无法消耗大量的CO2;(2)长期没有施用有机或无机肥。或者施用之后肥效一直不好;(3)水体有机质含量较多等;危害:pH值过低,酸性水体首先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鞭毛虫病;其次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天然饵料的繁殖减慢;第三,鱼鳃会受到腐蚀,鱼血液酸性增强,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还会导致鱼体缺氧浮头,鱼的活动力减弱,对饵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一是勤补肥,保证藻类的营养供给,增加藻类种群及数目,推荐使用水产配方肥—“活肥”不仅能控制pH,还能控制亚硝酸盐,增加水体缓冲能力。二是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并定期使用“强效底净或全效底改”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提高pH值。三是每月全池使用“水博士”一次,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同时对养殖水体进行解毒,调节水质,能很好的防治鱼病。


(四)总结

pH值在水产生产中有着直观的表现,直观表达了水质的情况。养殖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pH值出现过高或过低,将pH控制在7.5-8.5范围内对鱼类生长最有益。这不仅需要严谨的日常管理,同时还需要具有预防的观念及能力,方能将水质掌控。


本文来源:水世纪华中团队丨本文作者: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