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孙子一起成长》

 人也昔兮 2018-06-27

《和孙子一起成长》

二 《孩子的世界》

5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这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孩子从出生到十三岁,他生命的世界均属于快乐的自然状态。

孩子的快乐世界有两种意义:

1、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是其主题。

2、孩子从出生到13岁,他所做的一切,他的一切言行,都只是表达他的快乐。

13岁,是生命从自然性过渡到自觉性的个分界。从孩子成长的年龄看,13岁之后,人开始由意识主宰自己的言行。在此之前,人的行为基本上属于自然之为。俗话说的无心之行。

一个人的意识,是介于思想和感觉、情感之间的思维存在。

在第一章里,我说过孩子的感觉、情感和意识。它们属于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从感觉到情感再到意识,都是生命的原始精神形式,这些精神形式在一开始,属于生命的本能状态。我对本能状态有过述说,感觉、情感和意识随着生命降生后,它们全都没有启动,其存在形式属于生命的原始机能状态。它们的存在,干净而纯洁,一尘不染。

2、生命对于自己的原始本能状态,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保守期。不管外界对生命施以怎样的影响,也不管生命的本能对存在的世界环境,有着怎样的模仿,但生命的精神世界,一直留守在生命的自然状态里,不肯改变。

一个人,从他四岁开始具有了长时间的记忆力。儿时的记忆永远美好,美好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那些幼稚的言行。从一个的一生看,有两个生命美好期,一是13岁前的那段时间,因为,这个阶段的生命主题只是快乐。二是彻底卸去人生负担之后的退休时期,人在老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成为回忆癖,因为,他在通过快乐的回味,重享生命的美好。

从这个意义看,人的生命从13岁之后开始异化,一直到退休,这是生命承担社会性重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生命不再属于自己,就是说,它不能再像儿童期那样,而是时时处处听命于生命外的指令。生命的自然性开始慢慢弱化,人开始收敛起自己,把自己装扮成生存环境里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流移,生命变成了角色,再不是它自己。

从生命的精神状态看,13岁之后,生命的快乐越来越少,渐渐完全失去。我说的完全失去,指的是生命的自然性快乐,或者说是本能性快乐。

自然性快乐,本能性快乐,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本能开始的状态是无色无臭、无声无息的,像一块澄澈的蓝天,没有一丝的云翳。生命初始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追寻起来,可以这样认为,生命的生前世界是无风无雨无痛无忧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孕育而成的生命,只能是纯洁而干净的。我还认为,生命对于它的生前世界有着深深的记忆,正是这种记忆,让孩子在13岁之前,不愿进入到后来的世界,或者说,不愿接受后来世界给予他们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毅本性。

这样一个纯洁干净的生命世界,还能有其他的色彩吗?快乐是它惟一的主题。

孩子生命世界的快乐认识论具有这样的意义:

1、生命以它的委屈降生于这个尘世。

生命降生的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说,是成人的世界,成人世界的意义是,它不理解孩子的生命自然性。这个世界只是从一个方面去同情孩子的弱小,从一个方面给他以关照。这一个方面,是所能看到的孩子的身体。而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基本上是忽视的。想想吧,刚一来到人世,生命就被如此的忽略。这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初之悲。

谁都没有提前告诉孩子,他所降生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需要他做好准备,身体上的准备和精神上的准备。想想吧,成人世界里的人在进入成年前,他会遇到多少进入成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而一个孩子,却先天地缺乏这一道生的程序。所以,在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上,他的预先无知,对于他而言,是多大的委屈。他在后来的时间里,只能凭着自己本能慢慢地摸索。

2、孩子的世界照出了成人世界的愚昧。

因为孩子的身体弱小,就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看成幼稚。这不是成人对孩子的同情和怜悯,恰恰相反,这是成人的自以为是,是对生命当初的不尊重,是成人对自己幼年和童年的忘记,是成人对生命的无知。

由此,我们对孩子做了很多愚昧的事情。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人式教育,对孩子的模仿,尤其是不良模仿,像犯罪一样看待,然后,用对待成人的方式或对孩子教育,或作惩罚。这种暴力方式,还被自己视为对孩子的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快乐世界的践踏和摧毁。

不懂孩子生命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无视孩子生命世界的快乐,对孩子这一世界一无所知,却强硬地站在孩子世界之外,对孩子大呼小叫,吆三喝四,使尽了做孩子家长的威风。把给孩子提供吃穿,提供舒适的各种条件和各种帮助看作是一种高尚,在孩子和他们之间建立这样的不平等关系,以这种成人的恶俗心理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必然过早的给孩子快乐的世界蒙上一层阴影。

过早地把所谓的文化知识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孩子的快乐世界,强迫孩子丢弃快乐世界,早早进入成人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顾孩子的生命快乐,单方面设计教育模式,把孩子变成教育模式下的作秀者和牺牲品,扼杀孩子精神世界的自在性。

就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教育现实看,不尊重孩子生命,任意扼杀儿童生命自在性的尊严,已经成为政府和整个国家的社会性犯罪。

而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却以摧残儿童为乐事,教育部和总理衙门竟然看不到如此对待儿童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无所作为地维持着现状,并把这种现状弄得越来越烦琐。把孩子紧紧地束缚在这种教育的套式里。这是在对待孩子生命的快乐世界上的国家性愚昧。

3、关爱孩子的快乐世界,保护孩子的快乐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这一认识论的根本性意义在于,每一个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乃至各个学校及教育机构和整个国家,都应具有尊重孩子生命的自觉性,关爱孩子的快乐世界,保护孩子的快乐世界,而不是做得相反。

王艺辰让我看到了他生命世界里快乐主题,让我去对生命的快乐主题进行思考,让我看到了客观世界对孩子的不尊重,让我明白了,我该如何去爱他。

我要走进他的快乐世界,和他一起快乐!

我只能这样做!所以,我要赶在爱他之前学会保护他生命世界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