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郭凯亮作品赏析
2018-06-28 | 阅:  转:  |  分享 
  
郭凯亮作品赏析郭凯亮,1986年生于湖南益阳,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于杭州,职业画家。2017年作品参加“回到感性”当代艺术跨年
展2017年作品参加“喜迎十九大·建设新益阳”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美术作品展2016年作品参加“凝.聚”当代写实油画16人展2016年
作品参加荣宝斋·当代中青年写实油画家推介展2016年作品新疆写生系列1-7参加新疆采风七人油画作品展2016年作品《灵山上》《灵山
小溪》参加笔韵山河油画作品展2016年作品《油画速写小稿》参加首届“迎面与撞见”当代青年油画展2015年作品《静夜思》参加第五届转
塘艺术双年展;2015年作品《静穆》参加E京华艺术家联展;2014年作品《归来》参加E京华艺术家联展;2013年作品《江西女孩》参
加‘你我他’3人作品展;2010年作品《我的同学》参加全国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自我介绍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
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同时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情
绪和情感活动。江西女孩50.702013“画”开半看酒醉微醺“花开半看,酒醉微醺”——中国人的“尺度”哲学,无论是面对哪一门
类的艺术,也不管欣赏哪个大家的作品,我偏爱他们“成名作”之前“最初的纯粹的表达”,品味没有“迎合”的最珍贵创作阶段,实在是一种欣赏
佳趣。雕塑系毕业的郭凯亮于2013年开始油画创作,如今正处于其最炽热也最纯粹的创作阶段,这样一种阶段难得的作品,犹如半开的“花”
一般具有无限可能性,亦如饮酒“微醺”之时醉人和迷人。《江西女孩》、《福建女孩》、《归来》等这些来自郭凯亮“最初的表达”都以“花一般
的女孩”为对象,三幅均以咖、暗红为主色调,如醒过的红酒,细腻、温润、轻盈而饱满,层次丰富却不浮华。画面简化了背景,突出主角,画家通
过捕捉面部表情,尤其是对眼睛的细腻刻画,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传达人物内在气质,观者通过与画面人物的对视可以读出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她
们都安静、坚毅、巍然,给人以温暖感和力量感。我所认识的郭凯亮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朴实自然、富有思想,他把自己的心境和态度渗透于画面
之中,在简约却不简单的色彩世界里传达着他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虽为创作初期作品,但从绘画技巧、画面美感上都经得起细品,实属佳酿。从罗中
立的《父亲》开始,迎来中国“小人物”绘画的时代,郭凯亮在延续着这样一种时代性。我们说历史的眼光从来都不是中性的,郭凯亮从男性的视角
、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揣摩普通女性的内心世界,抓住了他眼中这个时代真正称得上美好的女子,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着正面的能量。将入而立之
年的他,作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握着一枝好笔杆,人生角色的转变让他更仔细的观察生活、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他把这种观察和理解表
达在创作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在浮躁的节奏里无法自拔,看多了行行色色的当代表达后,这样一种坚持写实油画的心,显得弥足珍贵。无论是伦
勃朗式的光线还是鲁本斯自如的笔法,这个时代画家的表达已经很难去循迹也无需界定分明。无论如何,愿郭凯亮博采众长,立足时代,超越时代。
期待未来的他以更高的视角、更加纯熟的绘画语言、更为广阔有力的表达给我们惊喜。愿生于湖湘、立于江南的他,汲取这灵动的土地的营养,用他
手上的妙笔绽出永不垂败的生命之花。怀着虔诚恒定的梦想之心,我相信这杯中之酒会越酿越醇、历久弥香。最后借林语堂《半字歌》一句:“饮酒
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愿这些半开之“画”“微醺”更多懂得欣赏之人,让这些人性的光芒照耀更多需要能
量之人。笑依2014年11月06日福建女孩-相思成语50.1002014归来30.802013-2014栖迟50.70
2014静穆2015年50。100布面油画静夜思50x802015布面油画女人与马60x902015布面油画冷山60x
802016布面油画女人与猫50x802016布面油画此时忆120x802016我依然在60x80布面油画2
017纵观凯亮的作品格调,他的艺术语言历经长期的积累与熏陶,而且图式感很强,构图也趋于饱满,技法使得他的画面有一种立体的感觉。加
上良好的雕塑造型素养,使他的线条在画布上能自然游走,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明显的感情起伏,让画面产生一种“古”且“冷”的感觉,如同一
曲深沉的咏叹调。在平静的画面构成中,而他对光感与色彩的敏感度,使得他在推进笔触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内在戏剧化的发展,令本来平坦的
画面走势中多了一种河流般的韵律,让人看到了高冷外表下,充满了内在的激情。恰是范成大的《梦玉人引》“…欲语吞声,结心相对呜咽。灯火凄
清,签歌无颜色。从别后,尽相忘,算也难忘今夕”。画面奇古高冷,散淡空灵,以直入人心的如来幽境,来表现高古与肃穆之气。在校间凯亮塑造
的是中国写意精神下的雕塑,毕业后他的关注方向也从过去的雕塑转移到具象写实油画方面上来。胡宝之2017.05远方追寻静夜回
归行思坐忆——郭凯亮油画作品《静夜思》赏析文/笑依一九二八年,湘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创作一曲著名的《桃花江是美人窝》,表达其身
在遥远的南阳群岛时对故乡的思念。时年,中原湘土东面的烟雨江南,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二零零五年,湖南桃花江小伙怀揣着梦想跨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犹记得那年金秋九月,许江院长以“远方”为题寄语莘莘学子,这一开篇致
辞激励人心。郭凯亮满怀希冀,在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远方的自我”的追寻。在远方耕耘十年,郭凯亮寻找、发现并开启新的自我。五年美术培育的
洗礼,五年艺术事业的践行,带给他新鲜的血液、饱满的收获。而无论如何蜕变,有一部分自我,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从不褪色,那便是故土用
最原生态的养料给予他的最初的姿态。在与城市相处的磨合中,来自湘土的郭凯亮从不因其中原式的“若愚”而妄自菲薄,他骄傲于故乡赋予他的一
切,并将那些原始的天真都化作了“大智”。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身在杭城的郭凯亮,却如旧时的游子般常常思念着远方的故乡,可见那梦
魂萦绕的故乡带给他的力量之大。华灯初上的吾辈奋斗之城,郭凯亮的思绪飞跃千山万水念起夜色朦胧的祖辈世代勤垦之乡,情不能自已。绘画文本
是他表达情感最酣畅淋漓的语言载体,于是抓起画笔,洋洋洒洒。昔日潇湘音乐才子黎锦辉谱曲颂扬桃花江女子以表达思乡之情,今朝桃花江男儿郭
凯亮凝情笔端描画湘女话乡愁。千年前诗人李白客居异乡举头望月时脱口吟成一首《静夜思》之诗,千年后画家郭凯亮观玲珑湘女仰望之姿娓娓道来
一幅《静夜思》之画。《静夜思》延续了郭凯亮一贯的细腻手法,处处柔和的笔触构成的整体却不失硬朗,表现出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湘女温婉与刚烈
并存之性情气质。画面用色火候掌控恰到好处,暖咖调暗色系背景下,一束亮光衬着花开正当时的妙龄女子,既不显青涩生脆,又不觉老气横秋。湘
女本白色上衣是外婆手中棉纱线的织布,嫣红裙摆是母亲绸缎被面的嫁妆。这个从童年记忆中走出来的充满古典气息的女子,面颊白皙泛着粉晕,微
仰下颌端坐于古木制旧椅,坚定、渴望的眼神,似一个宁静的永恒的守望者,守望着她心中的故土家园,守望着个体生命最深处的快乐的源泉。以描
绘女性来传达乡愁是亘古不变的母题,郭凯亮笔下灵动大方的湖湘女子所抒发的乡愁既是一种历史形态的回忆美学,亦是一种共时状态的存在哲学。乡愁对于画家而言是一直拥有又不断失去的流动的指间时光,是恒久真切的物质实体又是偶尔无以触摸的精神幻像。他把这些乡愁化作定格的篇章,走在远方的追梦行者,每每静夜归来,睹画思乡,便也多了一个互诉衷肠的对象。乙未秋分于南山静夜思50x802015布面油画完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yi520a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