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合理用药,这些基础要了解!

 渐近故乡时 2018-06-28


扫描文末海报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达课程页面!


购课福利

1. 购买后,10余节精彩课程免费无限次学习,并可加入专家所在的课程讨论群,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互动;


2. 购买后,可免费观看线下会议直播福利;


3. 优秀学员奖学金正在筹备中,按时听课,踊跃互动,阶段考核优秀将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大礼包;



本周糖尿病微血管病在线学院第二期内容上线,上一期孙子林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糖尿病综合达标管理与微血管并发症分级筛防内容,并为学员送来了免费线下课程。


本期的老师是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黄巧冰教授,她为我们带来的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合理用药(基础篇)》。


图 课程 PPT 截图


在课后黄教授也亲自莅临学习群中,为学员们答疑解惑:


下面我们整理了黄教授在群里的答疑,与大家进行分享:


Q1:您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一般会在糖尿病什么时期开始出现,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针对性用药?


答: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我不是在临床工作的医生,是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教师,所以也没有临床经验。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在线学院中负责的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合理用药的基础篇,合理用药的临床篇是下一个讲座,由李全忠医生负责。


有关临床防治的问题,我只能从糖尿病微循环并发症发生机制的角度,原则性地回答。具体的临床防治措施和方法,请参照本在线学院后面讲座中临床医生们的介绍和答复。


有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一般会在糖尿病什么时期开始出现,与病人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时间点。


如果糖尿病是早期发现,并且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微血管病的发生就会被延缓;如果糖尿病的发现比较晚且血糖较高,降糖、降压和降脂的效果欠佳,微血管病的发生就早。


对各种糖尿病微血管病,都有比较规范的检查和指标,便于医生早日发现,同学们请参考本在线学院有关糖尿病微循环病筛查的专题讲座。另外,很重要的是对病人和家属有关微血管病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足够警觉什么样的症状可能提示糖尿病微循环病的发生,早日到医院筛查。



Q2:那么在针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后,您认为出现病变的血管是否有逆转的可能,如果不能逆转,我们要怎样进一步减少损伤的发生?


答:高血糖是糖尿病病变的基础,但治疗控制了高血糖后,慢性并发症仍然不断进展,高糖可能导致机体产生了生存期长的物质并导致不可逆的变化,这就是所谓高血糖记忆。     

   

糖尿病微循环病的发生与「代谢记忆」或「高糖记忆」有关,大多是因为高血糖导致大分子例如白蛋白等物质被糖基化后,成为不可逆转的糖基化终产物,继而介导了微血管病的发生。


因此,到目前为止,各种临床干预手段还无法逆转病变的血管。要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糖尿病要早诊断,早治疗,做好控糖、控压和控脂。


另外,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和损伤被认为是微血管病发生的起始环节,因此,抑制血管炎症(例如减肥和低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例如维生素 C 和白藜芦醇)等措施都可能有助于减缓微血管病变的进程。病人的依从度和配合也非常重要。



Q3:为什么保护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键?


答:组织学结构上,血管内皮细胞是高血糖环境、高血脂以及其它氧化产物和细胞因子等的第一受害细胞;从功能调节上,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NO 生成减少,血管舒缩失衡,血管瘤形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渗出、组织水肿;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可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硬化狭窄等,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发生的起始环节。


但迄今为止,临床上还缺乏常用并且特异的反映内皮细胞激活和功能损伤的血清学指标,还比较难早期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病变。只能通过一些非特异性的手段,例如抑制炎症和抗氧化等保护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有关内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是十分活跃的,期望将来能够开发出更加特异的检测并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和制剂。



Q4:从您的角度来说,您认为合理用药的关键之处在于什么?


我们有一个糖尿病微血管病合理用药的专家共识,里面提及了一些使用的原则,我想,这些原则就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原则是: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仍是 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微循环障碍贯穿糖尿病病程的始终,改善糖尿病微循环用药应遵循「早期、个体化、合理联合、重视安全」的原则。


有关合理联合: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如需联 合,应遵循机制互补的原则,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 药物联合,同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尤其需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重视安全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 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Q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使用胰岛素纠酮机制,胰岛素是为了抑制脂肪分解继续产生酮体,还是胰岛素能够使酮体消失其机制是什么?


答:胰岛素纠酮机制主要是抑制脂肪分解继续产生酮体,原理是胰岛素对肝脏生酮的关键酶肉毒碱酰基转移酶有抑制作用。


据我所了解,胰岛素本身并不能使酮体消失,但是可以通过改善代谢和循环而利用酮体的排出。


有一点想提醒一下,2 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几率比 1 型糖尿病要低,就是因为 2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水平不一定降低,有的甚至有高胰岛素血症,所以胰岛素对「肉毒碱酰基转移酶」的抑制作用还存在,因此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Q6:黄老师您主要做基础,不知道你是否了解目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的科研问题,你们若是研究糖尿病微血管方面的问题,一般常做的信号通路有哪些呢?有没有什么特色的实验方法呢?


答: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与其它细胞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上面提到抗氧化和白藜芦醇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就基于对一条抗氧化通路「SIRT1/eNOS/NO」的保护作用。


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测可以关注其生成 NO 的功能,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以及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合成和分泌的功能等。需要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设计。


另外,因为糖尿病微循环病的发生,特别是糖尿病增生性视网膜病时血管新生过度,因此,观察血管新生也是方法学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