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新锋】蓝田书院,千年古村的文化地标

 唐宋自在鸟 2018-06-28

 

    蓝田书院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圣地,是杉洋人民最引以为傲的一处文化场所,也是古老山村的一个文化地标。

古田县杉洋村古称蓝田,这里的余、李、彭三大姓氏从中原南迁,到此定居的历史都在千年以上。公元755年,杉洋余氏始祖余焕开基杉洋。从此,余氏一族肇基一处,繁衍一方,繁荣万代。


杉洋余氏六世祖、南唐员外郎余仁椿是古代蓝田书院的创建者。他原为南唐永贞(今福建罗源县)县令,告老还乡后,倾其一生积蓄和田产,于公元937年创立了一个教育余氏宗族子弟的学馆。这“学馆”就是后来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蓝田书院。最早记载这一史实的地方文献是杉洋《余氏总谱志·余氏重建蓝田书院记》,文中这样记述道:“昔员外公余仁椿相地宜,创学馆,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杉洋现存一块《历代重建重修蓝田书院芳名》碑,其中间竖行也醒目镌刻着“唐员外郎永贞县令余仁椿捐资鼎建”。书院落成后,余仁椿考虑到寒门学子求学之需,另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收的田租用来资助余氏家族中的读书人。从此,蓝田书院承担起启智教化的开愚蒙之功用,很快成为当时闽东八大书院之一。


据《余氏总谱志·余氏列祖历代登科仕宦名讳官衔》记载,从始祖肇基杉洋到繁衍第六代(余仁椿为杉洋余氏第六代)为止,“登科”的官员仅有20人;但从第七代到第十一代(1166年大规模组织重修蓝田书院的组织者余端卿为第十一代),却共有60人。余仁椿当年根本没有想到,蓝田书院原本只是作为家族的私塾(即学馆),后来竟发展成为整个杉洋乃至八闽的最高学府之一——南宋时期,蓝田书院学成的学生就有资格参加京城里的科举考试了。


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朱熹应杉洋门人之邀从建阳前来杉洋避祸、讲学。杉洋《余氏总谱志》中所载朱熹门人余隅《蓝田书院鳌鱼吐水水墨集》中说:“朱文公庆元三年遭害避居乡间,集门人于蓝田……挥如椽之笔,以鳌鱼所吐之水磨墨,题‘蓝田书院’匾额。”所谓“鳌鱼吐水”,即书院中有一石形如鳌鱼,鱼嘴上有泉水流出。而书院门前,至今仍有一口“洗墨池”,相传为当年朱熹清洗毛笔和砚台之所在。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卒于1200年。他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明初学者宋濂(1310——1381)写有《宋九贤遗像记》,文中说:晦庵朱子,貌长而丰,色红润,发白者半……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五大二小,六在眉目旁,一在颧外唇下须侧。这个面有异相的男人,在后世常常被民间当作文曲星下凡。由于他给杉洋人们的教化开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杉洋人民仍然在传颂他的功德,讲述他在蓝田书院讲学的动人故事。


古田与朱熹有缘,还可追溯到朱熹的父亲朱松。朱松青年时期来过古田,并且与古田文士林芸斋结为至交。后来,林芸斋的儿子林师鲁又成为朱熹的得意门人。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朱熹来古田寻访父亲的踪迹,并在恩师李侗祖籍地杉洋村“游学讲论”,短暂逗留。而朱熹第二次到杉洋是1197年三月,时间约为三年,这跟他为避当时的“庆元党禁”有很大的关系——早先,朱熹因为右相赵汝愚的赏识举荐,入朝为南宋皇帝宁宗赵扩的侍讲,以帝王师的身份立于朝廷,度过了他政治生涯最光辉的46 天。


但赵汝愚在与权臣韩侂胄的权力之争失败后罢相,后被流放致死,朱熹也被逐出朝廷。随后韩侂胄又兴起庆元党禁,朱熹被打入伪学逆党成为韩侂胄打击的对象,监察御史沈继祖还捏造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十大罪状,上奏要将朱熹斩首。不久宁宗皇帝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都被列为世之大禁,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从公元1195年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因为“庆元党禁”,朱熹遭受严重打击,步入一生当中最困厄的岁月,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但他的古田籍弟子们依然甘冒风险,将他接到杉洋避祸,他也在这里安心教育杉洋人民,在蓝田大地播下了理学的种子。


此时的蓝田书院环境优美,“红墙广厦、亭台楼阁、花坛池洞、碑刻楹联”。而乡民们把朱子当作神一样崇拜,朱熹也把这里当作了避祸躲灾的理想处所和传播理学的根据地,认真为杉洋儒生详细解析理学要旨。“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朱子白天谈经论道,晚上则与门人一起在聚星台上观星象,谈国事。他还得意地称可教孺子“东有余李,西有王魏”。

除了写作书法,朱熹还善于绘画。朱子的门人黄榦说他外至文章字画,亦皆高绝一世。明人陈继儒则说:朱紫阳画,深得吴道子笔法。因此,朱熹在蓝田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吟诗作对绘画,度过了晚年中相对安稳快意的三年时光。


在杉洋呆了约三年后,因为年老力衰,朱熹返回建阳。庆元庚申(1200)二月八日,建阳南城的吴伸、吴伦兄弟建社仓书楼,为朱子作画像。朱熹诗作《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州病叟朱熹仲晦父》这样写道: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全书第20 册第541 页》)

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


虽然朱熹在杉洋和蓝田书院呆过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文化启蒙作用非常巨大。这当中,蓝田书院作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历经岁月洗礼,不仅留给后人无限的慨叹,更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辉。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其学说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为南宋以后历代统治者所遵奉,明清时期更提高到官方哲学的地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评价朱熹:他的渊博的知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哲学家。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则这样说:“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因为与大儒朱熹的深厚渊源,蓝田书院在八闽大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理学思想更是在古田县如星火燎原般传播开来,深深地影响着闽东大地和八闽大地的人们。朱熹两度传道授业解惑,还培养出了众多的闽东籍弟子,其中古田十八门人尤为著名,他们在学术上多有建树,不少人还取得功名,且多有著述行世,有一部分后来成为古田各个书院的掌门人。他们在古田各地弘扬朱熹理学,代代相传,使古田成为理学之乡,对古田文化教育的繁荣兴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自从朱熹过化杉洋之后,近千年来,这里人才辈出,在历史尘埃里熠熠闪光的名字有一大串,光余氏就有余深(北宋丞相)、余靖(北宋工部尚书)等历代名臣高官,还有朱熹著名门人余隅、余范等儒家先贤及许许多多的地方文人。所以,清代杉洋文士余文溪在《文苑遗言》序文中历数自杉洋余氏始祖余焕以下人才时赞誉说:诗礼传家,代不乏人


但建于937年的蓝田书院命运多舛,多次毁坏,也多次修葺重建。宋乾道二年(1166),杉洋乡贤余端卿发起重建。这年十一月,由余端卿率余栅、余元亮、余椿龄、余瀛、余登等人“鸠财僦工,复于旧址”,重建房舍,其“规模宏壮,万瓦鳞鳞,焕然一新”,计有大门、前堂、走廊七条、东西厢房十二间,中殿供有孔子圣像,房舍旁边还辟有园囿,并有供膳、洗浴之所。《余氏总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次的重建经过。



元明清时,蓝田书院多次重修,但都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修整。可称盛事的再一次重建是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古田县令万友正亲自主持了重建工程。他还在《重修蓝田书院序》中称:“至其地,其秀者敦诗书尚礼义;朴者安谨愿而守耕鑿。休休乎太古之风,窃心异者久之,询知为紫阳过化之乡。”时任福建学政使、翰林侍讲学士的朱珪撰《蓝田书院评录》赞:“育养人材,涵濡沐浴多士,得幸古田之蓝田书院。创建于五百年前,重兴于五百年后,而知朱夫子音容常在,教泽长存也。”


据《古田县志》记载,1781年的这次重建,杉洋人倾村而动,全县协力。“一方文人学者,合力同志,累年铢积”,“举其役者余李林彭为著姓,而通邑协力成之”,“倒箧倾囊,即农工商贾亦宜踊跃争先,以襄盛举”。重建后,蓝田书院“览之,则讲堂、华表、池台楼阁岿然深秀,负狮山而望玉屏,山川环列”。此次重建可谓实千载一时之嘉会。重建后的蓝田书院规模达到空前,土木繁兴,殿阁杰伟,面积达到900多平方米了。此后的光绪年间及民国时期又多次对蓝田书院进行修建。 


根据有关记载可知,197512月焚毁之前的蓝田书院依山而建,青瓦红墙,为三进布局。院墙左右各植有一株榆树,两个拱形边门的门额分别写着“登云”“立雪”。书院里有碑厅、首进院落、二厅、正厅。书院大门为朱红色,上方是朱子手书的白底黑字“蓝田书院”的横匾,两旁的对联意味深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书院内还存放着青石碑和楠木碑各两块,分别是《历代建蓝田书院者芳名》和《历代重建重修书院各绅董芳名》,时任福建学政使的清翰林侍讲学士朱珪撰写的《重修蓝田书院记》,以及清代古田邑令万友正的《重修蓝田书院序》。


但是,时代变化,沧海桑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蓝田书院已是满目疮痍,一度作为杉洋公社创办的“农业中学”校址。后来,农业中学停办。197512月间,书院发生火灾,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蓝田书院”的题刻也深埋废墟之中。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蓝田书院自由讲学的办学宗旨,弘扬朱子理学精髓品质,200912月,由余仁椿后人、经济学博士余云辉捐资400万元的蓝田书院重建工程拉开了帷幕。201011月,工程基础完工;2012728日,蓝田书院安梁大吉。201319日,蓝田书院举办了盛大的竣工典礼。从此,书院前又重现了游客云集、书声琅琅的盛况。


蓝田书院的重建,是杉洋人文精神大厦的重建,也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宿感的重建。如今的蓝田书院,山川秀色与古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布局合理,典型别致。加上这里山清水秀,让游览者感受到了朱子精神,也领略了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如今,它成为了杉洋人传承朱子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杉洋这个千年古村的一个文化地标。

(图片从网络里搜索获得,对作者谨表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