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星云大师:您复印过文件吗? 众:复印过。 星云大师:如果复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原稿? (后有人答:改原稿) 星云大师:应该原稿和复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这是前几天看到一段话,分享到朋友圈后,引起了很多共鸣。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是我们原稿的错误,但我们却把这些错归咎在复印件上面。看看今天这篇逼疯孩子指南,你有没有中招?真心希望我们都不会用上这份指南。 文:伊姐- 转载自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2015年伊姐最盼望的韩国电影之一,《思悼》,网上终于有完整版了。该片改写自韩国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762年,朝鲜国王英祖在徽宁殿(今昌庆宫文政殿)殿前,将世子关入柜中,几天之后,世子活活饿死,史称“壬午祸变”,多年之后,英祖追思世子为“思悼”,这是本片片名来历。 伊姐被这个故事强烈吸引,因为伊姐好想知道:无论多大的矛盾,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让父与子之间,恨意可以变得如此强烈,决绝可以如此彻底? 什么父子乃君臣,什么党派力量割据。呵呵,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政治是男人们的游戏,伊姐不关心,伊姐只关心“人”,伊姐相信,无论怎样的阶层、朝代、身份,唯有人性是共同的。 果然,伊姐在这部历史电影中看到了大写的、无比详细的,逼疯孩子指南。 现在,伊姐手把手地教你该指南如何递进,友情附赠落实到生活中的具体做法,绝对业界良心,加量不加价。 1、寄予最高的希望 英祖和世子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破裂的,相反这是一个老来得独子的故事,舐犊情深,在长子早逝后,得到次子欣喜若狂,立刻追为世子,也就是后来的思悼。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世子身上,经常彻夜为6岁的世子写治国经。 逼疯孩子第一步:对不想上早教的3岁孩子说: “我花那么多钱给你买双语班,你说不去就不去了?” 动辄当着孩子面跟朋友炫耀:“我这孩子那么聪明,以后成就我都不敢想。” 在隔代人这么说的时候绝不阻止:“宝儿,咱家三代单传,奶奶爷爷以后就指望你了,一定要孝顺啊。” 2、过早要求独立 为了培养世子卓越冷静、坚忍不拔的性格,世子从小就一个人睡;终日陪伴他的是每天规定背书计划的老师,而不是体恤他的难过和快乐的亲人们。 逼疯孩子第二步: 孩子刚出生就让它独自睡一个房间,监控器有多高级的就用多高级的,理论是:“孩子哭着哭着,就会慢慢习惯,睡眠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好,不然以后有得受累。” 对巴巴等着你讲故事的孩子说:“你没看见妈妈在工作吗?自己玩去吧,不是买了一屋子玩具嘛。” 对不敢用喷头洗头的孩子怨恨:“你怎么那么胆小,你看隔壁家小胖,游泳都可以游100米了,你个怂包。” 3:强迫孩子复制自己 有一次,英祖问世子,你每天有多长时间想着读书?世子回答,有一两次吧。英祖很震惊,说,怎么能一两次,我从小到大,没有一分钟不想着读书。 逼疯孩子第三步: 孩子实在吃不下的时候,说:“必须吃完,粒粒皆辛苦,小时候这么好吃的东西妈妈爸爸都没吃过。” 孩子要求不老捡旧衣服穿时,说:“还挑三拣四?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时候父母都这么长大的!” 孩子希望少上点兴趣班:“当年我们学得多苦啊,现在条件那么好你还不知足!” 4:生活细节上制造强迫症 世子每次惹父亲不高兴,父亲一定要拿出“正衣冠”来严厉斥责他。穿衣戴帽这样的事,最后变成世子内心的恐惧,史实也记载,他患上了更衣强迫症,每次换衣服都要发狂,撕掉很多龙袍。 逼疯孩子第四步:对3岁的孩子说:“快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说多少次了,今天不收好就罚站。” 每次孩子丢三落四,抓紧机会痛陈:“我就知道会这样,你将来一定因此吃亏的。” 孩子吃饭的时候调皮:“吃饭把脚放好,不许动不许动!你这样出去人家只会说老子没家教。” 5:剥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 世子长大了,一心忌惮他争夺皇位的英祖,还偏偏怕人说这个痛处,选择让世子代理朝政,但在朝廷上,世子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都会被反驳。 逼疯孩子第五步: 孩子3岁自告奋勇刷牙时对他说:“不行,你刷不干净,别闹了!” 孩子8岁第一次对新闻发表看法,你大声嘲笑:“哈哈,你啊,把乳毛先长齐吧。” 孩子面对任何选择的时候,都苦口婆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什么时候害过你,都是为你好!” 6:制造强烈负罪感 英祖对世子的折磨,导致皇太妃(英祖母亲,世子的奶奶)一怒之下请他让位。英祖任凭世子长跪不起也不收回退位之令,但世子真的继位就是个死字啊。最后,皇太妃以死明志,收回成令,世子性命得以保全。在灵堂上,英祖对世子说:“都怪你,害死了你奶奶。” 逼疯孩子第六步: “全家都很辛苦地在赚钱,都是为了你。” “要是没有你,我和你爸爸早就离婚了。” “自从有了你后,爸妈付出了一切啊。” 7:最关键一步,语言上的彻底否定。 世子最终决定谋反,是因为他的父亲对他说了一句话—— 世子提刀去找父亲的时候所有人都跪地求他,倾盆大雨,他只凄凉地说了一句—— 逼疯孩子最后一步: 把这样的话经常放在嘴边—— “你那么懦弱,你这辈子都不会成功。” “哎,我们这个家境,你没有过好日子的命啊。” 以及,经常在他勇敢做决定的时候,惋惜地说——“可惜啊,你不是这块料。” 小伙伴们,全部技能都get了吗?麻烦逐一对照,是不是有的知识点已经掌握得烂熟,触类旁通,用了好多遍了? 其实许多消极的话,是从父母的嘴里无意中溜出去,父母不是心理医生,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完美,只是,如果你是父母,当你说错了这些话,你要意识到,你已经错了。 孩子是镜子,我们所有的愤怒,本质只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然后情绪转移,欺凌弱小。 最后,分享《思悼》里伊姐喜欢的一句话:“从来都是有人,然后才有礼法。”翻译成现在的人话,伊姐想,那应该是,教育,不应该遵从任何刻板规则,专家理论,所谓教育,是追随内心感受,带着一份尊重,去爱世界上最需要你呵护的人。 愿这个指南大家都永远不会用上。 作者介绍: 伊姐,出过书,生过娃。妈妈的视角,逗逼的情怀。用文字打开心结、用电影解读生活。别人的电影里,一定有一部,演绎了你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