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了蒲辅周老先生临床治疗自汗证医案3则。 自汗(一) 刘XX,60岁,女,已婚,干部,1961年2月9日初诊。
似觉好些,但二月来夜间汗出更多,以头及上半身爲主,每夜汗出如洗,下肢无汗,汗後觉背冷腹热,并有脸腿浮肿。 血压偏高,常波动在150/90~184/100毫米汞柱之间。 时有头晕、心慌、胸闷、烦躁、睡眠不佳,食欲差,口不知味,有粘痰,不咳嗽,大便正常,小便赤黄短少,经中药治疗数月,浮肿已基本消失,但夜汗未止。 脉右寸尺沉弱、关弦,左寸细数,左关弦数,左尺沉数,舌质暗,苔厚秽腻,其本体属阴虚肝热,感受暑湿而病,因久服滋阴止涩之剂,以致湿遏郁而化热,湿聚热郁,三焦失调。 治宜清热利湿,疏利阳明太阴爲主,兼平肝热。 处方: 菊花二钱 桑叶二钱 白蒺藜三钱 焦栀子一钱 香豆豉三钱 豆卷三钱 香薷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建曲二钱 香木瓜一钱五分 石斛三钱 白通草一钱 服三剂 2月14日二诊 服药後夜汗已大减,入睡後已无汗,醒後头部微汗、头微痛、有疲乏感、血压仍波动,食纳较差,口仍乏味,大便正常,小便赤色减仍量少,脉转弦缓,舌苔已减退,口仍不知味,但脾胃爲湿热所困已久,初步好转,宜继续调和胃气,兼清湿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 豆卷三钱 石斛三钱 建曲二钱 白通草一钱 香木瓜二钱 广陈皮二钱 北茵陈三钱 赤小豆三钱 扁豆衣二钱 稻芽二钱 荷叶二钱 服五剂 同月22日三诊 服药後上部汗又减,下肢亦能有微汗(已不限于头及上半身),汗後已不恶冷,睡眠转佳,头痛已基本消失,食欲稍差,口仍乏味,尚有粘痰,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脉转缓,舌质正常,苔薄白,湿热渐化,三焦渐和,治宜和胃爲主,再清余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 豆卷三钱 建曲二钱 扁豆衣三钱荷叶二钱 茵陈三钱 通草一钱 滑石块(布包)三钱 松节三钱 苡仁四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二钱 竹沥二钱 服三剂 同月27日四诊 服药後夜间略有微汗,口已知味,粘痰亦减,下午有胸腰部闷热感,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而略少,脉势渐趋正常,舌质正常无苔,宜再清余热,兼和胃利水。原方去白蒺藜、法半夏、竹沥,加石斛三钱、猪苓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五分、服四剂後汗止,食欲增进,一切俱正常而癒。 按 本例汗症,素体阴虚肝热,此次得病,由于秋後在潮湿地带,遇淫雨绵绵,连日不晴,由此感受暑湿,遏郁化热,湿热久羁,三焦失利,以致营卫不调,湿热郁蒸,迫使津液上凑,成爲上有汗而下无汗,脉舌均非纯属阴虚木热之征,其本固属阴虚肝热, 其标则爲暑湿遏郁,在治疗方面,故舍本从标,所以用香薷、豆卷、豆豉、桑叶、菊花、滑石、茵陈等祛暑利湿、表里两解之药,祛暑利湿爲主,以调脾胃爲佐,兼顾肝阴, 使郁滞之湿热被却,郁热得解,则三焦得利,胃气得和,营卫得调,而汗自敛。故先服滋阴益气止汗药不效者,因湿热未去之故。 由此可证,湿热之邪粘滞,虽在冬末之际,犹潜伏不解,所以治病必明其因,实爲临床之重点。 自汗(二)(植物神经失调) 李XX,男,52岁,干部,1964年1月20日门诊。 患者于三个月前,染重感冒後,自汗迄今未癒。 目前主要症状 头晕,耳鸣,头皮左侧发麻,遇事紧张或闻电话铃响即汗出,不能看书报文件,睡眠甚差,每夜服安眠药後才能睡四~五小时,醒来感觉疲乏不适,左手小指发麻,脉沉细,左关独弦,舌质正常无苔。 西医诊断爲植物神经失调。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滋水涵木,熄风潜阳。 处方: 玳瑁二钱 石决明(煅)四钱 珍珠母四钱 灵磁石(醋炙)三钱 菊花二钱 白蒺藜三钱 天麻三钱 钩藤三钱 桑寄生三钱 白芍二钱 炙甘草一钱 木瓜一钱五分 前四味另包先煎一小时,纳余药再煎二十分锺,取汁分早晚二次温服。 复诊 服前方五剂,汗出减半,头皮及手指发麻亦减,脉弦细,病势初减,再进原方五剂,兼服杞菊地黄丸,每晚临睡前服三钱。 三诊 病势再减,左关脉微弦,余脉缓和,但入睡困难,乃阴虚阳浮,水火不济,仍宜滋阴潜阳爲治。 处方: 龙齿五钱 石决明五钱 灵磁石五钱 牡蛎五钱 菊花二钱 桑寄生五钱 蒺藜三钱 天麻三钱 黄精四钱 枣仁五钱 山萸肉二钱 红枣三枚 煎服法同前,此方服三剂後,睡眠好转,改用丸剂,早服柏子养心丹一丸,晚服杞菊地黄丸一丸,连服二十日。 四诊 左手指发麻已消失,其余症状亦解除,不服安眠药每夜亦能睡七小时左右,脉缓和,舌质正常无苔,饮食、二便俱调,续进丸剂,以资巩固。 按 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故肝阴不足者必见阳亢。 本例头晕,耳鸣,实爲阴虚阳亢之征。 阳动则风生,故见左侧头皮及手小指发麻。 自感冒後,自汗三月不止,紧张则汗甚,亦爲肝阳易动外候,故蒲老予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爲治。 三剂而汗减半,继以柏子养心丹育阴养血,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虚则补其母,水升火降而诸证息。不治汗而汗止。 自汗(三) 许XX,48岁,女,已婚,干部,1960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有头晕、目眩,汗多,一星期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当时血压80/20毫米汞柱。 经医务所大夫急救,很快即醒,是後仍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汗多,以夜间汗出更甚,食欲尚佳,二便及月经正常。 曾经针灸治疗过二月余,并服过归脾汤加川断、巴戟天、牡蛎、浮小麦、枸杞子、小茴香等,未见显效,脉两寸尺沉细有力,两关弦数,舌质正常无苔,认爲属肝热阴虚,肝阳不潜,兼心血不足,治宜滋阴潜阳,兼养血宁心。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 酸枣仁三钱 知母一钱 川芎一钱 茯神二钱炙 甘草一钱 白蒺藜三钱 珍珠母四钱 石决明四钱 女贞子三钱 怀牛膝二钱 地骨皮二钱 龟板四钱 同年10月6日二诊 服药後诸症见好,汗出大减,尚有心慌及疲乏感,饮食及二便正常。 改爲丸剂以滋阴养血爲主而缓治之。 处方: 柏子仁(炒)二两 枸杞子一两 麦冬八钱 当归六钱 石菖蒲六钱 玄参一两 茯神六钱 干地二两 炙甘草六钱 地骨皮一两 炒枣仁一两 共研细末,炼蜜爲丸,每丸重三钱,每日早晚各一丸。以後渐癒,恢复正常。 按 本例汗症,素体阴虚,故头晕目眩,甚则昏倒,是後汗多,以夜间更甚。 由阴虚而营阴不固,肝阴既虚,肝阳则不潜,加之心血不足。 汗爲心之液,今肝热,心虚而汗出,所以用滋阴潜阳、养心安神之剂,而收敛汗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