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一般认为,80~95%的结直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甚或二、三十年。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一般情况下,医生都会建议切除,以绝后患。 图1.肠息肉示意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所以容易被人很忽视,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的。 研究表明: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 当然,肠息肉是的存在较为普遍,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癌变,也不必过于恐慌。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但是,为了万无一失,在发现时,医生都会建议你切除并做病理分析。 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而定。 图2 结肠息肉约10-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图3.肠息肉的形态分类 为什么要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由于我们人体的内环境没有改变,适合它生长的土壤继续存在,有的切除不彻底留有残端,所以很可能再次死灰复燃。
复查不是那么简单
肠息肉发展成肠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约要10~20年时间。因此,息肉切除后间隔多长时间复查肠镜,既要考虑检查的效果,又要考虑减轻病员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因素,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综合评定。 术后的首次复查美国结直肠癌多学科工作组(Tsak force)、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英国胃肠学会(BSG)对高质量的肠镜准备和完全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学特点,对息肉恶变可能性进行风险分层,推荐结直肠息肉切除后首次肠镜复查的时间,如下表: 图4.国外的推荐复查频度 我国对于术后何时首次复查肠镜,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比欧美要短,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2)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3)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4)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5)大于1 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6)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 首次复查后,还要复查吗?(1)首次复查肠镜发现长有息肉并进行切除,根据息肉病理特点再来确定下一次复查时间; (2)首次复查肠镜未发现息肉,多数国外专家推荐3~5年复查一次肠镜,国内专家意见尚不统一,一项研究认为2年复查一次肠镜是合理而经济的; (3)随着年龄增大息肉生长减慢,专家认为超过80岁可不再复查肠镜; (4)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5)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 来源:胃肠病 平度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