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珍奇食材大赏

 老周ljlj9w7mnv 2018-06-28



人类奋斗了好几万年才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而站在最顶端的,是广东人。广东人爱吃、会吃并且敢吃,天下闻名。据《清稗类钞》记载:“粤东食品,颇有异于各省者,如犬、田鼠、蛇、蜈蚣、蛤、蚧、蝉、蝗、龙虱、禾虫是也。” 因此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板凳,广东人什么都吃。虽然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颇有一些奇异的食俗,但规模、种类、加工手法等都很难与广东匹敌。

▲广东人的日常问候语




禾虫

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形体像蜈蚣,身上随时交替变换着红、黄、青、绿、蓝、紫等颜色,煮熟后就呈蛋黄色。乍看外形甚至有些惊悚,却总能博得众多饮食界的行家、老饕们的倾心。长州学士陈璋竹枝也曾作词云:“粤人生性嗜鱼生,作脍无劳刮镬鸣,此士何来多性味,禾虫今亦列南烹。”


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目前尚不能人工增殖,基本上全靠自然生长人工捕捞。禾虫一年有几造,而在农历四月和农历九月最多。在农历三月出水的称为早造虫,时值黄瓜上市,也称“黄瓜虫”;四月正当荔枝扬花结果,称为“荔枝虫”,体瘦且色青量少,吃时带点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叫晚造虫,也称“金花虫”,体肥质佳,含浆饱满,是烹制禾虫宴的极品。


禾虫炒、炸、熏、蒸、生晒、腌制样样均可,菜式相当丰富,将禾虫晒干了用来煲汤还可除风湿,如果用来焗饭或椒盐,或者用莲藕、蒜头煲汤等等,则又是另外一番风味,如果敢于冒险的,还可挑战生吃鲜活禾虫的「爆浆sashimi」吃法。个头稍大、浆水饱满的禾虫最适合拿来煸炒,先以少许肥猪肉在锅中煸炒,出油后加蒜片、陈皮炒香,然后将禾虫放入锅中炒至表皮焦香,调味后即可装盘上桌。这么一道煸炒禾虫,吃的是一个香口、惹味,用来下酒再适合不过了。


椒盐禾虫也是一道颇受欢迎的下酒菜。禾虫须先过滚水烫死,再放入烧滚的油锅中炸熟,然后再稍微炒一下,趁热撒上椒盐粉,无须再放其他调味料。经过油炸的禾虫外焦内嫩香脆爽口,沾上椒盐后,更将禾虫的鲜香味提升到一个极致,就着此菜下酒,扑鼻的酒香滋养着虫香,唇舌间顷刻间充满奇异的快感。


倘若不能接受禾虫的外形,不妨试试禾虫煎蛋。一斤禾虫仅混入一两只鸡蛋,蛋液太少这道禾虫煎蛋很难成型,太多了则会掩盖禾虫本身的香味和味道,一斤禾虫、一两只鸡蛋是粤厨们公认的黄金配比。将禾虫与蛋液混合,调入少许陈皮碎、胡椒粉,调味后即可下锅煎熟。陈皮需得是新会陈皮,加入后不仅可以去腥,更能激起禾虫的香味;胡椒粉的量也要足够,入口后是柔和馥郁的辣味,够刺激但稍纵即逝,增添风味的同时也不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




广东人吃蛇的历史,大约已千年有余。在广东,蛇馔与鱼翅、燕窝等高档食材齐名,李时珍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亦有记载:“南人嗜蛇……肉极鲜美”。每到秋冬进补时节,岭南的一些菜馆里,总推出几道拿手的蛇馔来以飨食客,蛇肉肥美、鲜嫩,兼且有禽畜的甜香、水产品的鲜滑和野味的弹性,加上蛇滋阴补气的功效,深入人心,一直被认为是防燥的上好食补佳肴。


在市面上,用来入菜的蛇都是养殖蛇,大致有榕蛇、水律蛇、海豹蛇、过山峰、眼镜蛇、大王蛇、乌梢蛇等几种。


广东蛇馔中最有名的一道大菜是“龙虎斗”,又名“龙虎凤”,以眼镜蛇、金环蛇和眼镜王蛇这三蛇配以狸猫和母鸡煨制而成,以蛇为“龙”,以猫为“虎”,以鸡为“凤”,经过精心烹制,置于盘中,其形状如龙蟠,虎跃,风舞,但见:金龙盘缠,猛虎吼叫,凤凰展翅,再加上红红绿绿的佐料点缀其间,恰似一件活生生的艺术欣赏品。蛇之鲜、狸之嫩、鸡之美混合正在一盘菜中,使得这一盘本属生猛的美食,靠着一度“鲜”字降服了羊城的食客。


蛇羹则是蛇菜的千年代表,是蛇菜中手工繁复派系的高峰。太史五蛇羹讲究处可说一时无两,蛇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浸熟或蒸熟蛇身后,撕成极细的肉丝,加入鸡肉丝、果子狸肉丝、鲍鱼丝、广肚丝、冬菇、木耳、生粉、菊花制成蛇羹。佐料有薄脆、柠檬叶丝、菊花瓣等。柠檬叶要挑不老不嫩的叶片,撕去叶脉对半折叠,卷成一个小筒,即切即用,且要切得细如蚕丝,务求香味更鲜。最后在上桌前泡入刚刚出锅的油炸薄脆,其酥脆感和油香味并不会破坏原本的清淡滋味,反而令人心情愉悦食欲大增,产生了焕然一新的美味。


如果说前两种吃法都太过精细复杂,那么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奔“蛇窝”而去。所谓“蛇窝”,就是把蛇放在火锅里涮,广东人称为“打蛇窝”。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在一个大锅汤底里,加入川芎、枸杞和红枣等中药材(比较讲究的食肆,会把蛇骨拆出熬成汤底),然后斩上一只或半只鸡(非本地土鸡不可,洋鸡与土蛇沟通不来),一只甲鱼,斩件上桌。待锅里的汤开始沸腾,可以先把鸡炖上,然后再放进甲鱼,小火煨得差不多了,就轮到主角登场了:可以是斩成手指长短的、晶莹剔透的蛇段,也可以是切成生鱼那样不厚不薄的蛇片。


甲鱼和鸡被煨出香气四溢之际,正是将蛇赴汤的大好时机。滚到恰到好处的蛇肉,肉质不仅弹牙也鲜嫩,老饕的食法是只蘸点盐汤水,就能吃到原汁原味,喜欢重口味一点的,就用店内自家制作的美极豉油,同样滋味非常。吃完蛇肉,还可趁热舀一碗汤来喝。汤水尽数吸收了先前的食材的香味,可谓啖啖回甘,好喝到添完一碗又一碗。




鳄鱼

近年来,鳄鱼肉的药用、保健功效被商家不断放大,这种凶猛的两栖动物作为盘中餐渐渐走俏,有食疗传统的广东更成为全国鳄鱼消费的主要地区。据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10万条鳄鱼被广东人吃掉。




鳄鱼掌、鳄鱼尾、鳄鱼肠、鳄鱼腩、鳄鱼骨、鳄鱼肉,均可入菜,其肉口感细腻,既具陆上走兽的野香,也保持着水生动物的鲜美,而且富含营养,比猪牛羊肉价值都高。鳄鱼肉的烹饪方式以清炖、焖为主,而煎焗则能让鳄鱼尾的肉更为香脆,外脆内滑,是送酒下饭的最佳食物。


注意:作为濒危野生动物,鳄鱼的进口、养殖和经营向来受到“特许管理”的严格控制。国内企业要合法经销鳄鱼,必须取得相关的进口证明,或养殖场的《驯养繁殖许可证》(下称驯繁证)及《经营利用许可证》(下称经营证),否则皆属违法。





水甴曱

广东人喊龙虱叫“水甴曱(ga zha)”,因其样子长得像蟑螂(甴曱)而得名,但是这二者只是外形相似,从生物学分类上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物种。我国民间早就认识到水曱甴是一种药食两用昆虫,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如《泉南杂志》中写道:“龙虱,如牛粪上虫,似黑而薄,劈食之,小有风味。”《闽中海错疏·介部》亦载:“龙虱,似螥螂而小,黑色,两翅六足,秋月暴风起,从海上飞来,落水田或池塘,海滨人捞取,油盐制藏珍之。”


识食水曱甴的人,一定是有点年纪的食家。水曱甴的生长对环境、水质要求较高,稍有农药、油渍污染的水体均不能存活,因此现在野生龙虱已经不常见,而它的养殖环境也十分讲究,其中又以“金边龙虱”为上品。市场上能买到的水甴曱有雌雄之分,价钱是天渊之别,母的龙虱非常肥美,价钱也是几百块钱一斤,一般能买到的也就是公的龙虱,价钱是几十块钱一斤左右。据记载,龙虱有滋阴补肾等功效,对医治小儿遗尿、老年人夜尿频多以及肾气亏损、疳积等均有较好效果。常吃龙虱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等也有良好效果。


龙虱通常有两种吃法:和味龙虱和椒盐龙虱。前者用沸水灼一下,停火浸泡片刻,让龙虱排清体内脏污,然后用油盐香料调味,把它腌渍一阵,入味之后隔水蒸熟;后者是灼后油炸,再拌上花椒盐,其味甘香,躯壳酥脆,腹内软滑,被视为下酒佳品。这玩艺儿不是人人能够接受的,吃法也颇有讲究。食用时要先去掉足翅,然后把头除去,除头时要注意轻轻地连带拉出水曱甴连接头部的内脏,以除去内脏的苦腥味。放入口中,稍为一嚼,咯咯作响,其实没有多少肉可吃,只是有点咸鲜味,完全是过上口瘾的感觉。




沙虫

在广东湛江的这片沙滩上,沙中有一种总会让女生尖叫的虫子。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脆嫩,具有极高的食疗价值,可药食两用,被誉为“海洋虫草”,与海参、鱼翅、鲍鱼同为海产珍品。它就是湛江的沙虫,学名是方格星虫。



沙虫虽不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别有风味。一根小木签将沙虫腹部刺破,将腹内的沙土及内脏清洗干净,再反复用清水将表面的滑浆洗净,佐以葱姜,以大火快炒,色白如雪,入口香脆带甜,嚼劲十足,堪称稀珍。有胆量的话,还可以生吃,鲜、甜、劲道,不沾芥末吃最好。当地人还将沙虫加工成沙虫干以便于保存,炸、炒、炖、烩、煮汤均可。海底椰沙虫煲汤,汤如牛奶之白,味则极鲜清甜,汤浓沾唇,有“天然味精”之称。油炸酥松香脆,为下酒佳肴。而蒜茸蒸沙虫,是广东最通常的吃法。




桂花蝉

它不生长在桂花树上,也并非味如桂花;它形似蝉,并非蝉。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田基美食“桂花蝉”现身的季节。桂花蝉,又名大田鳖,因体上生有香腺可释放香味,加之外形有点像知了(蝉),故俗称桂花蝉。它是生活在珠三角河流中的水生昆虫,近似龙虱,但体积要大得多。桂花蝉看起来不小,但身上的肉很少,能吃的部分就头部那小块瘦肉和肚子里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于“吃”来说,更应该是“品”桂花蝉,因为现在桂花蝉是越来越稀有了,是论只卖的,若想吃饱可能会破产。


桂花蝉肉虽少,但越嚼越香,咀嚼着就有一股近似薄荷,又像桂花的香味溢满口腔。公的桂花蝉体型比较小,母的则比较大,肚子也比公的鼓上一点。吃得精的吃货会知道桂花蝉公母的秘密——公的肉更少但香味更浓,母的蛋白质更多还可以吃到肚子里好吃的蛋;通常母要比公的要贵很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州番禺古镇的卤水桂花蝉就有盛名。秘制和味的桂花蝉,最重要的便是卤水的调制。甘草、花椒、八角、肉桂都是最基础的材料,将桂花蝉放进熬了一个小时的卤水,煮开后再浸泡6小时,卤水侵蚀桂花蝉全身,与其原有的桂花味碰撞,会混合成一种更加诱人的味道。吃桂花蝉,顺序应先从脚吃起,其中前脚味道浓郁,然后将头连同内脏一同拉出,外壳连同壳内淡黄色的蛋白质整只咀嚼。桂花蝉头部揭开硬壳有肉,人称“瘦肉”,嚼之味甘肉香,所以也有食客专门冲着这一块肉来吃。




竹虫

广宁竹虫是岭南特色美食,广宁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有108万亩,品种有230多个,广阔的竹林养育出一种美味的天然美食——竹虫。竹虫又名竹蜂、竹蛆,广宁人把它称之为“笋蛆”,其实是象鼻虫在竹笋上蛀洞产的幼虫。一般来说,它们寄生在竹筒内,从竹尖逐节往下吃,二十天内从米粒巨细长到手指头般粗大,最后藏于根部筒内,到阴历十月份体肥停食,预备破蛹而出。因而,这时候的竹虫最肥美。据了解,竹虫养分丰富,香酥可口,蛋白质含量很高,有抗衰老和养颜作用。


竹虫的季节是夏末秋初,7月已有少许,高峰在8、9月,其他季节来广宁,吃到的都是冰鲜储存的。在广宁,竹虫有四种基本吃法,第一种就是生吃。相传早年广宁竹农十分仇视竹虫损害竹子成长,有时从被寄生的嫩笋中抓到,就直接拧掉虫头、咬嚼竹虫以解恨。但想不到,竹虫甘香,似有奶油之味,它的美味之名也随之流传开来。


此外,清炒、椒盐、焖竹虫都是比较经典的吃法。清炒竹虫,只需少数的葱丝做调味品,原本丰满的竹虫通过清炒之后,依然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鲜美。而椒盐则是外地游客最喜爱也最容易接受的菜式,入口甘香酥脆,伴随着咀嚼更是有一股特异的蛋白质甘旨,用来下酒可谓一绝。




蠄蚷(qínjù)

蠄蚷为粤语的说法,其实就是蟾蜍,也俗称“癞蛤蟆”。它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即使在号称「什么都吃」的广东,吃蠄蚷也还是比较挑战的。据说当年开发这道食材的老板很下了一番功夫,特地邀请厨师大拿设计菜单,开发出多达 40 种蠄蚷吃法,有吊烧、美极、酥炸、椒盐、金沙、打边炉等多种做法,风味迥异。


如果喜欢酥脆甘香的口感,可以选择吊烧、椒盐等做法,用来下酒也是一流的。不过,如果想尽情感受蠄蚷肉质的嫩滑,还是打边炉更为合适。用新鲜椰汁与优质大米做锅底,看似寡淡,用汤勺轻轻一舀,汤底马上如婉转的河流般围绕上来。椰肉和米粒早已煮得开了花,缠在一起,难分彼此,下入蠄蚷后,汤底融合了蠄蚷的鲜味,更是不能错过。蠄蚷是运动控,频繁的跳跃使其肌肉非常结实,腿部的肌肉状似一颗蒜头,堪比健美先生那完美的曲线。入口嫩滑,肉感有嚼劲,连骨头都是香的。吃完蠄蚷后,还可以饮碗蠄蚷粥,又鲜又甜真是太爽了!


蠄蚷的胃部,俗称“蟾蜍扣”,也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奇特美食。据说它不仅口感爽脆,后味回甜,还具有消肿止痛、解毒利尿的奇特功效。一般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生炒,因为这样最能体现它爽脆。此外凉拌、火锅烫食、啫啫煲也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蠄蚷味道虽美,但食用时却务必要加倍注意,因为其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绿豆大小的颗粒装包块,里面存有毒汁。剖杀蟾蜍时,必须用专业刀法(尖锐的竹片最宜)去掉蟾蜍毒腺,一旦不慎割破毒腺就会造成中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一旦中毒便会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导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地龙

地龙,其实就是蚯蚓。这个常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小家伙,也没有逃脱成为广东人盘中美食的命运。蚯蚓看起来脏兮兮的,但实际上,它对土壤环境非常敏感,一旦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它会立刻转换阵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从这一点来说,以蚯蚓来做食材反而相当安全呢。蚯蚓的蛋白质含量极高,是牛肝的7倍,且无胆固醇。口感爽脆,有嚼头,一般可用于白灼、酥炸、爆炒等。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可以再试试七彩地龙,也就是凉拌蚯蚓。白灼蚯蚓拌上芝麻、荞头、葱丝、姜丝、萝卜丝等配菜,再淋上酱油和熟油,夹起一条点缀着葱丝、萝卜丝的蚯蚓,在熟油酱油中打个滚,爽脆的感觉扑面而来。这时的蚯蚓是很有嚼劲的,但味道不是很浓,没有一点想象中的土腥味,入口唯觉甘甜鲜美。




蚕蛹

桑基鱼塘曾是顺德农耕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得天独厚的生产居住环境,使得一颗颗精致的蚕蛹成为旧时的乡间小菜,由此拯救了因营养不良而患上脚水肿的一代代缫丝女。如今桑基鱼塘逐渐消逝,但一道家乡炒蚕蛹,风味犹存,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七个蚕蛹一个蛋”的说法。


在顺德,最为地道的炒法是搭配韭菜来炒,用新鲜蚕蛹搭配韭菜、青瓜、红辣椒、陈皮和些许油盐等制作而成,其中青瓜和红辣椒可诱发出它的香味和真味。蚕蛹虽外形娇小,看似制作简单,但要炒出口感和味道,却并不容易。它的外面有一层稍硬的壳,里面包着软软的蚕蛹浆,炒的时候若火候不够,蚕蛹浆就不会凝固,若过火,又会脱水变硬。这一硬一软之间的搭配,最为考验厨师的功力。一颗颗甘香的蚕蛹下肚,独斟两杯小酒,松脆的外壳口感恰到好处,里面的琼液已化成黄色的蛋状,绵绸酥软,内外搭配的口感十分独特。


如今炒蚕蛹的菜式已越来越少见,不过做法有了更多的创新。除了简单的韭菜炒蚕蛹,还出现核桃蚕蛹、蚕蛹酿百花,麻辣蚕蛹、红烧蚕蛹、蚕蛹炒蛋、三鲜蚕蛹、水晶蚕蛹等,更有人编写出《蚕宝宴》一书,评述了几十种蚕蛹美点的烹饪工艺。




田鼠

岭南民间流传「吃一鼠,当三鸡」的说法,其实这里的鼠指的并非是普通的老鼠,而是湛江蔗地里的田鼠——他们认为田鼠生活在野地,吃的是甘蔗,生活习性比猪还干净。它们通常个头很大、脂肪肥厚、肉质鲜美、不带病毒,可放心食用。在广东,田鼠又被称为嘉鹿、天鹿,当地有“全鼠宴”,包括吊烧、红焖、手撕、爆炒、火锅等多种吃法,也有像乳猪一样做成“烤乳鼠”上桌的。据说田鼠肉质细腻、紧实,而且十分清甜。




黑蚂蚁

黑蚂蚁也可做菜,不过并非我们常见的黄色那种,而是一种营养丰富、药食两用的黑蚂蚁,加入蛋液一同煎香,蛋白质香味在高油温下尽情释放,一口咬下去伴随着“嗦嗦”的声音,而平时吃煎蛋是不会有这样的声音的。黑蚂蚁煎蛋吃起来的口感味道就像碾碎了的芝麻,香味十足,如果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尝试一下的话,相信你会爱上它的味道。




蜂蛹

在广东河源、梅州、韶关、清远等客家地区,有一种名叫“蜂蛹”的原生态、纯天然客家美食,因其富含高蛋白营养物质,被人们誉为“天上人参”和“白色软黄金”。每年处暑前后的一段时间,在客家山区的乡村里处处可见黄蜂(又称胡蜂、马蜂)、黑蜂、蜜蜂、土蜂等蜂种在荒山野岭繁殖产卵,适时盛产的蜂蛹“蜂拥而至”,给当地客家人的餐桌带来了丰盛的食材。


蜂蛹的营养丰富,其风味酥香脆嫩,且有多种食法。蜂蛹可以油炸炒食,也可以椒盐和浸泡药酒,还可以做汤和清蒸,做法可谓多种多样。在河源客家地区,用蜂蛹为主料可做成一桌名副其实的客家“蜂蛹昆虫宴”。椒盐蜂蛹食之外酥内嫩,酥香可口;蜂蛹蛋清汤饮之有鲜嫩爽滑、清甜开胃的舌尖快感;客家人还用蜂蛹与白酒浸泡成蜂蛹酒,对人体有极好的滋补强身、壮阳健肾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蝎子

蝎子可以入药,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做为一种美食,登上大雅之堂,却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 蝎子有毒,令人望之生畏,往往与蛇并列,但一经广东厨师入手,就变成奇珍异品、美味佳肴。一道经典的水蛇蝎子汤,在外地人眼里这道汤简直难以下咽,不敢想象,但是在广东人眼里,这种甘甜鲜美的味道难以抗拒,而且还可祛湿排毒,简直是一等一的好东西。




猪X根

猪X根其实是猪某个不可描述部位的神经线,据说一头猪只有两条,一份菜往往需要4~5头猪才能凑齐,真是十分金贵,一般的店都没得供应,甚至可称得上某些小店的“镇店之宝”。猪X根最常见的吃法是配上蘸碟,火锅烫食,几十秒就可捞起。最开始入口的感觉有点像牛筋,外韧而内脆,同时十分的爽口滑嫩,清清甜甜的,后味又十分绵长,越是细嚼慢咽,越是口味甘甜。




牛欢喜

牛欢喜这道菜在两广地区一直存在,但是前两年香港电影《低俗喜剧》把这个食物介绍给了广大中国同胞认识。牛欢喜其实就是母牛的生殖器官。在《低俗喜剧》里面,牛欢喜这一道菜是用来招待从香港到来的贵宾的。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那一句台词“我杀了多少头牛才能给你炒一道牛欢喜啊?!”令人记忆犹新。在这里,牛欢喜则变成了一个富贵的象征,因为它稀少难做,所以只有在贵客的时候才会拿来招待。




鸡子

除了广东地区,其他地方很少有吃用“鸡子”的习惯。这里说的鸡子不是鸡蛋的别称,而是公鸡腹部的内脏,说白了其实就是公鸡的睾丸。由于广东人的饮食文化流传着“以形补形”的思维,因此他们相信鸡子具有壮阳的功效,但这说法缺乏根据。广东吃鸡子的花样也很多,诸如花雕鸡子浸花螺、炭烧花雕鸡子煲、鸡子牛鞭锅、生蚝鸡子初生蛋等等,都是男人最爱。





五指毛桃

这种树根一样的东西,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更不知道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广东人常用的煲汤材料——五指毛桃。这种植物广泛分布粤东梅州客家地区为主的山上,自然生长于深山幽谷中,因其叶子长得像五指,而且叶片长有细毛,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广东通称“五爪龙”,又称“广东人参”。中医泰斗邓铁涛就认为这不温不燥、性味平和且能补气健脾的植物非常适合南方湿热的气候使用。广东人煲汤时,所用部分其实是这种植物的根茎,通常加入龙骨或者老鸡煲汤,能祛湿清热,平肝明目。味道有似椰奶清香,口感一流,客家人最喜欢。五指毛桃煲老鸡、煲猪骨,都是常见的靓汤。





珍珠马蹄

珍珠马蹄是广东阳江市海陵镇的特有农业品种,其状小如珍珠,只有普通马蹄三分之一大小。口感爽脆,每一粒吃起来都是粉糯而有韧性,清新香甜。珍珠马蹄有多种功效,无论生吃熟吃都可以。生吃清脆,甘甜无渣。熟吃可以和云耳等清炒,最好则是煲烫,伴着鸡、鸭、香菇等,鲜甜美味,清香四溢。





礼云子

所谓礼云子,其真身是“蟛蜞春”,即蟛蜞产的卵。蟛蜞是广东省顺德县溪涧里面的一种细小蟹类,民间说法是蟛蜞习惯横行,偶尔直行时候,两只前螯合抱,就像古人行礼作揖,于是有人巧取《四书》“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之句,叫它礼云。它生下卵,就叫礼云子。它每年只在惊蛰过后、清明节之前当造,所以又称“春水礼云子”。


由于蟛蜞春外露在蟛蜞腹下,因此会混杂很多泥沙杂质。农妇会把它们用纱布袋装好,然后反复过滤清洗,每十斤蟛蜞只可制成三两礼云子,其珍贵可见一斑。生的礼云子呈黑褐色,经过反复过滤清洗后,用大火煮熟就会变成艳丽的嫣红色,灿若明霞,集齐水产的咸香、鲜香、甜滑、惹味于一体,有极幼细颗粒的咀嚼感,却不曾粗糙难咽。礼云子的保鲜期极短,以前一旦取出就要立即食用,不能隔夜。现在有冰箱可多放几天,但也不宜久,数日则色变、味变。


礼云子的味道最突出的就是一个“鲜”字,因此适合搭配味道清淡的食材,让其鲜美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譬如豆腐、鸡蛋、白饭、瓜甫等。而猪肉、牛肉这类味道过于浓烈食材就不宜与之同煮了。以礼云子现在的市价来说,最奢侈的吃法莫过于“清蒸礼云子”,直接以盐调味,加油清蒸,最后的成菜颜色嫣红灿烂,可与白饭同捞而食,鲜甜细腻,滋味极佳。也有老饕另辟蹊径,以清脆鲜嫩的生炒蕹菜来捞礼云子,正能反衬出礼云子特有的细脆口感,也值得一试。

礼云子蒸豆腐


柚皮和瓜甫,也都是礼云子的经典搭档,最能显出礼云子鲜甜。礼云子亦可用于蒸蛋清,刚出炉时,雪白的蛋清上铺开一层嫣红的云霞,粒粒礼云子镶嵌在薄芡中,宛若繁星。轻挖一勺送入口中,鲜味立刻充盈口腔,细小的颗粒质感仿若流沙,搭配嫩滑蛋清,口感十分奇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