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路老房子的嬗变

 天天快乐395 2018-06-29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像从过去僵化的形态走出来,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了这段恢弘历史的最有力见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全国各地影像记录者自发地保存记忆珍藏一幅幅作品,诠释摄影艺术在改革开放中的作为。

          本期推出著名纪实摄影家蒋建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作品《老房子的嬗变》

     一组老房子的图片是往日的景观和记忆,是昨天的途程和经历,是嬗变的原型和蝉蜕。铁路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不是建立在荒漠上,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经过几代铁路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看我们铁路老房子,无论是运输生产用房、公共用房,或是职工住房,无不都是带有时代的印记,现在它们不少已不复存在。翻看老照片,勾起我们思绪起复,浮想联翩,对老房子还真有几分珍惜,有几分留念,有几分情感,我们曾经囿于这等居所、车站、工厂、车间,因陋就简,艰苦创业,且不安于现状,积极求变,发挥老建筑、老设备的潜力,让老设备焕发青春,老房子变成新房子。我们在实现四化的进程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们现在“凤凰涅槃”、“脱胎换骨”,“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回首往事,总有某种滋味在心头。

2018年,开通动车后的柳州车站新站。

1996年7月,洪水中的柳州车站。

1997年、南昆线新建的汪甸站,南昆线上的车站各具特色,一站一景。

1992,中越边境上我国的小站隘口站,湘桂线上最后一个车站。

2017年,南宁铁路局工务机械段宿营车除卧铺房间外,还设有洗澡房、洗衣间、卫生间及消防器材。

1995年,南宁铁路局工务机械段前身的柳州铁路局二线段二队古砦工地的宿营车。

2017年、动车驶出柳州车站。

2004年,从湘桂线来宾站开往地方专用铁路的货物列车,牵引动力是最后的蒸汽机车。

2018年,新开发的柳铁新城,拆迁和不少有购买能力的职工得以入住。

2003年,柳铁新城旧址。

2018年,柳铁小鹅山的新建铁路经济适用房。

1999年,柳铁小鹅山下的家属区,住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建设的老式住房。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因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差,铁路的房屋建筑普遍设计标准低,有的车间、厂房通风、采光不理想;职工宿舍面较小、净空低,多数住房只有一大一小,充其量只有20多平方米,没有卫生间,自来水没进家。旧中国留下来的房屋档次更低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大鹅山东麓,鹅山路七区138号,这是解放前留下来的老房子,一大一小两间,面积约20多平方米,大房是木地板地面,竹篱笆糊黄泥巴稻草的墙体,顶棚是竹蓆,天面盖小瓦。我们家七口人,住的紧张,父亲找工友帮忙,在小房前盖了一间厨房,还在里面养猪。铁路家属区房前屋后很宽敞,家家户户都盖厨房,半数以上家庭种菜、养猪。那时候社会治安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了凉快些,夏天各家各户都开门睡觉。

1960年代中期,自来水引进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地区开始建楼房,有了几户共用的卫生间或独立的卫生间,如柳州铁路文化宫周边的文艺区即现在的利民区的长大楼、土大楼(土充墙体)和原址上的干部楼。房改后的1990年代,铁路大建经济适用房,设计标准高了,可以抵抗七八级地震,面积大了,两房一厅、三房一厅、四房两厅比比皆是,楼层高的还有电梯。现在是楼房越建越漂亮,楼层越来越高,当然价格也越来越高。有条件的职工出租铁路房添置了商品房,大部分职工住房到得改善,改革开放成果和“红利”惠及广大职工家属,使大家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当年的福利房,月租一块多钱,甚至几毛钱,按入路先后和人口多少分配,单身职工可以住单身宿舍。那时候职工的住房基本上由企业解决,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很少,经济负担微乎其微。但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谈不上宽松舒适。当时的条件与今天的几房一厅、电话、电视、电脑和空调等一应俱全的代差悬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铁路工人阶级最有责任感、最有奉献精神,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听党的话。就在这么一个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生活、工作,没有牢骚怪话、怨天尤人,一代代继承优良传统,接续优良基因,艰苦创业,建功立业,不断进取,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为确保铁路运输多拉快跑、安全正点多做贡献。

在困难面前,铁路工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克服困难,化解困难,把实现铁路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作为在原有基础上艰苦奋斗,更上一层楼,再攀新高峰,“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牵引动力看蒸汽机车到高铁,还经历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几个阶段,这是更新换代多级超越的革命,而蒸汽机车从速度、牵引力、能效,环保,操作性能和舒适度,那一项可以与后者相比,而没有蒸汽机车怎么会有后来的内燃、电力和高铁。再拿编组站的作业能力来看,柳州南站编组场于2015年技术改造后,三级三场变为三级六场,车辆的日解编能力达1.9万辆,是原来能力的2.3倍。还要提及铁路大中修和维修养护工作,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大机作业,把线路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住上了生活条件优越的宿营车,卧铺房间有电视、空调等,每一车厢都设有卫生间、洗浴间、洗衣间,职工和临时工都告别了工棚。我1970年参加工作在柳州铁路分局鹿寨大修队来宾工地施工,当时这个县级站小的可怜,候车室只有几十平方米,今天你看看来宾和许多高铁站的规模、排场和设计多么现代,甚至超前,这一切正是一代代铁路人继往开来,吃苦耐劳,不断探索改革创造的业绩,值得分享到铁路发展成果的朋友们点赞和喝彩。


1998年,鹅山俯拍柳州铁路局机关大院,局调度楼正在建设之中。

1995年、柳州铁路局机关大院东楼、西楼、中楼、前楼。

2001年,柳州铁路局机关大院前楼,苏式建筑,党委、行政领导机关办公楼。

1996年,柳铁直属房建段、铁路柳州鹅山路五区。

1998年,桂林铁路疗养院,苏式建筑。

1996年,即将拆除的柳州铁路地区第一食堂。

1995年,柳州市龙城路的柳州车站售票所。

2009年,废弃的原六甲工务段礼堂。

2009年、原六甲工务段办公楼。

2009年,黔桂线上的只有几平方米的设备小屋,也纳入房建段的固资台账,现已废弃。

2009年,六甲铁路地区职工宿舍。

2009年、此类住房是定型模式,按照统一图纸建造,全局各地随处可见。

1995年,黔桂线拔贡站区。

1995年,黔桂线拔贡站西头道口房。

1993年,黔桂线拔贡站职工住宅。

1993年,沿线职工家属区尚未享有闭路电视,靠简易天线收视。

1993年,沿线职工的家。

1995年,由于住房小,职工往往自己动手在分配的住房前后或左右扩建简易临时的厨房。

1993年,金城江工务段拉易工区。

1993年,黔桂线关西车站。

1993年,黔桂线关东车站。

1995年,黔桂线瑶寨车站。

2009年,新线开通后,废弃的黔桂线老宜州(刘三姐的故乡)站后面是职工宿舍老房子。

2009年,宜州站老站的货房。

2009年,宜州老车站,废弃的的道口房,孤零零的闲置着。

1996年,焦柳线永乐站。

1996年,焦柳线塘库车站。

2003年,老来宾车站。

1999年,湘桂线小平阳站老站房。

2000年,湘桂线平塘站老站房。

1999年,上世纪6、70年代的铁路职工住宅。

2003年,柳州革新路二区的职工宿舍。

2003年,柳州革新路二区的职工宿舍,中间是铁路地区典型的厕所。

1999年,柳州小鹅山下的的铁路职工住宅。

1996年,柳州机车车辆工厂,厂房基本上是老建筑。

1995年,湛江车辆段修车库。

1999年,有60多年历史的柳州机车车辆工厂蒸汽分厂,场地小、采光差,工人挖掘潜力,提高效能,使车间“焕发青春。

1995年、金城江机务段食堂。

1995年、柳州机务段1960年代的架修库边库的油泵组,作业场地,规范、整洁。

1995年,黔桂线八圩站运转室,职工适应了房子老,空间小的作业条件。

1995年,金城江工务段干部王达通等到拔贡线路工区职工谭玉山的家。

1995年,黔桂线八圩站职工伙房。

1996年,同年入住柳州鹅山路七区13栋的柳州电务段离休干部孙克义老人的两房一厅,建筑面积50平方的住宅内景。

1996年,1986年入住柳州鹅山路七区13栋的柳州电务段离休干部孙克义老人的居室。


蒋建雄,广西岑溪市人,1951年7月1日生于广西柳州;西南交通大学运输系毕业,工程师;1970年参加工作,原为柳州铁路局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2011年8月在柳州铁道职业学院退休。

1985年学习摄影,1994年起专注黑白专题纪实摄影。拍摄完成了摩托车、铁路民工、蒸汽机车厂修、百味生活、白裤瑶、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及尧告村等专题。

蒋建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新闻摄影协会会员。

2001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2018年被柳州市摄影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编审:方学辉

责任编辑:远方


 投稿信箱:   
    19987326@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