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湿热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苔, 白腻苔微厚 治法:通络清热,化痰散瘀 方药:可以用半夏、茯苓、橘红、竹茹、红花、桃仁、川芎等化痰祛瘀。 穴位疗法:取血海穴、丰隆穴、三阴交穴、曲池穴等,这类患者尤其适合使用放血或刮痧疗法。 2暗红胖大舌,黄厚腻苔 治法:清热化湿,疏肝理气 方药:中药可选用当归、羌活、姜黄、白芍、炙黄芪、防风、炙甘草、桂枝等组方。成药可选用蠲痹汤。 穴位疗法:选择肩髎穴、肩髃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3舌紫色,黄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清泻郁热 方药:应当以黄连、竹茹、半夏、橘红等化痰湿、去痰热的药物为主,适当加用牡丹皮、栀子、柴胡、薄荷等疏肝理气、清泻郁热的药物。 穴位疗法:重用丰隆穴、阴陵泉穴、公孙穴等健脾、化痰、祛湿的穴位,并同时选用膻中穴、期门穴等行气开郁的腧穴。 4舌淡红微暗,薄白腻苔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多使用败酱草、肉苁蓉、牛膝、麻子仁、车前子、蒲公英、白头翁、黄檗、黄连、秦皮、藿香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麻子仁丸。 穴位疗法:穴位选膈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气海俞穴、白环俞穴、委中穴、委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 5舌质淡白,薄黄腻苔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内脏湿热较重者选择平胃汤;痰湿者选二陈汤;下焦湿热者,选用四妙汤;湿热并重选用甘露消毒丹;肝肾亏虚者选用独活寄生汤。 穴位疗法:选择风门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委中穴、阳陵泉穴、风市穴等。 6有裂纹,齿痕舌 ![]() 治法:化痰清热,疏肝理气 方药:可采用天麻、栀子、柴胡、香附、川芎、当归、葛根、黄连、黄芩、白术、茯苓、川楝子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汤合葛根芩连汤为主。 穴位疗法:选择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太冲穴、蠡沟穴等,并可以在伤口周围围刺。 7暗淡舌,灰黄腻苔 ![]() 治法:化痰消积 方药:主要以焦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陈皮、半夏等消食化痰的药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加用炒白术、茯苓、泽泻、藿香等健脾祛湿的药物。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丰隆穴、里内庭穴等穴位,同时还可以加用阴陵泉穴等健脾祛湿的穴位。 8暗红舌,苔黄微腻 ![]() 治法:清热祛湿,化瘀健脾 方药:选择用平胃汤加桃红四物汤为主,药物以苍术、白术、陈皮、厚朴、紫苏叶、茯苓、黄芩、泽泻、车前子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大椎穴、曲池穴、中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 9舌色红,薄腻苔 ![]()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可以选用茯苓、桂枝、白术、生姜、泽泻、滑石等偏温的药物,水湿严重的还可以适当加用干姜、附子等偏热性的药物。 穴位疗法:可取曲池穴、血海穴、百虫窝穴、阴陵泉穴等,可在脾俞穴、肾俞穴或者肺俞穴适当用艾灸。 10暗红舌,有齿痕 ![]()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主要用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等健脾益气和胃,用苍术、神曲、香附、川芎、栀子等调和阴阳气血。成药可以用补中益气丸和越鞠丸。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内关穴、脾俞穴、胃俞穴,从阴阳两方面同时调节脾胃来进行治疗。 11暗红舌,黄厚苔 ![]() 治法:舒肝健脾,清热去湿 方药:一般来说,治疗口苦症状,多使用清热、去湿、制酸的中药,如川黄连、吴茱萸、浙贝母、乌贼骨等。腰椎病成药可以选择健步虎潜丸。 穴位疗法:选择阳陵泉穴、太冲穴、中脘穴、期门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颈椎、腰椎病症取穴选臂臑穴、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肾俞穴、大肠俞穴、气海俞穴等。 12暗红舌,黑燥苔 ![]() 治法:解毒化瘀 方药:以龙胆泻肝汤为主,药物以赤芍、龙胆草、黄芩、栀子、半夏、当归、夏枯草、半枝莲、仙鹤草、白花蛇舌草为主。 穴位疗法:对于肿瘤引起的呕吐、头痛等可用针灸,取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风池穴、百会穴等。 13舌暗红,苔薄黄 ![]() 治法:平肝潜阳,疏肝解郁 方药:主要用天麻钩藤汤,药物取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山栀、黄芩、茯神、夜交藤、菊花、龙胆草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合谷穴、太冲穴、三阴交穴、悬钟穴、攒竹穴、风池穴、百会穴等,宜补泻兼施。 14舌质淡,黄腻苔 ![]()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理气 方药:主要用茵陈、栀子、大黄、郁金、川楝子、橘皮、竹茹、升麻、柴胡、火麻仁、炙龟板、炙鳖甲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大椎穴、至阳穴、腕骨穴、阳陵泉穴、太冲穴、血海穴等。 15灰黑黄腻苔 ![]() 治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 方药:以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郁金、川楝子、当归、车前子、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组方。成药可服用大黄蛰虫丸、健脾益肾颗粒、扶正消症胶囊。 穴位疗法:主要选大椎穴、至阳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等,适宜采用泻法。 16舌暗红,舌中黄苔 ![]() 治法:倾泄肺胃,解毒散结 方药:解毒散结药物以石膏、知母、金银花、赤芍、生地黄、白鲜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黄芪等为主。 穴位疗法:取大椎穴、曲池穴、膈俞穴、委中穴、列缺穴、照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行间穴等,适当选择局部痤疮点刺、拔罐、放血。 17舌色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主要用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黄芩、大黄、小蓟、白茅根、延胡索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肾俞穴、膀胱俞穴、关元穴、委中学、然谷穴、石门穴等。 18舌色红,苔厚腻 ![]() 治法:辨证施治。 方药:中药以清热、化痰、熄风药为主:法半夏、天麻、天南星、制厚朴、浙贝母、橘红等配合使用。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等。 穴位疗法:取穴宜选用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背腧穴为主,隔日1次并辅以穴位注射疗法。 19齿痕舌,苔薄黄腻 ![]() 治法:健脾化痰,养肝补肾 方药:可以选用鹿衔草、益母草、栀子、柴胡、当归、藿香、泽兰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四妙丸配合使用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选择合谷穴、外关穴、期门穴、中脘穴、天枢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 20舌中裂纹,薄白苔 ![]()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化瘀 方药:应选用清肝利胆的中药,可以选择车前子、黄芩、泽泻、龙胆等组方。成药可以用龙胆泻肝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风池穴、外关穴、殷门穴、丰隆穴等。 21裂纹红舌,薄白苔 ![]() 治法:清热泻火,祛痰除湿 方药:可采用络石藤、豨莶草、鸡血藤、僵蚕、全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等组方。成药可用血府逐瘀丸、桃红四物汤、四妙汤。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天柱穴、附分穴、风门穴、膈俞穴、脾俞穴、气海俞穴、肝俞穴等。 22胖大舌,深黄腻苔 ![]() 治法:清热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可选用等量黄檗、蒲公英、苦参组方磨成粉外敷。内服选用龙胆草、栀子、甘草、生地黄、当归、大青叶、连翘、元胡、车前子、泽泻等组方。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丰隆穴、风市穴、委中穴、膀胱俞穴、大肠俞穴、肾俞穴等。 23瘦红舌,黄厚腻苔 ![]() 治法:祛风化痰 祛瘀通络 方药:可选用四妙汤、独活寄生汤,适当选伸筋草、木瓜、僵蚕、 全蝎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次髎穴、委中穴、三阴交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