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氏孤儿的六生六世之三

 趙氏孤兒館 2018-06-29

流傳的赵氏孤儿故事在赵武復仇後就結束了真實的歷史是:赵武死後,依當時情勢,他的兒子赵成應該接任政府的6把手就算用早些年的舊例他也只能升任4把手然而還在青少年的他竟然打破慣例直接空降為2把手3把手級以下的諸卿全部留在原位。3把手幫他的曾祖父荀林父認錯,贖罪,補過。

 

       贰、荀林父

           荀林父〈?-前594〉,荀氏名林父,字伯,因为曾任中行将,后改为中行氏,是中行氏的始祖。谥号桓子,又称中行桓子、中行伯,荀伯。春秋时期晋国第6位正卿,执政4年〈前597-前594年〉。

   目录

一、              赵盾点火死灰复燃

二、              久居副手执政受阻
〈一〉河曲之战副帅无声
〈二〉宋国弒君伐贼封贼

〈三〉赵盾弒君副帅失踪
〈四〉伐陈救郑:连续伐陈

〈五〉养狄遗患

〈六〉郄缺当家

三、              执政无能揽权有术

〈一〉   初掌大权私心涌现

〈二〉   兵败山倒大帅不倒

〈三〉   命弟为卿以国为家

〈四〉   乌龙伐郑阅兵代战

〈五〉   解扬诓宋解扬诓楚

〈六〉   谢幕

四、              春秋评论

五、              个人意见

六、              大师意见

 

    赵盾点火死灰复燃

    荀林父是荀息的孙子(?),荀逝敖的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荀骓与荀首。 献公死了夷吾继位,十几年后夷吾也死了,去国19年的重耳终于回来了经过吕甥、郄芮叛变教训之后为了安抚人心,他采取了不念旧恶的宽大政策。最大的受惠者就是荀林父家族,他的祖父荀息对先君献公誓死效忠拥护陷害申生重耳夷吾的骊姬刻薄寡恩的夷吾在位时,会放过荀息的遗族吗估计不会,所以荀家在夷吾为君的时候必然过得很凄惨重耳在经历几次教训后才学会不念旧恶,原谅并且重用仇人,而仇人的遗族就更好说话,荀林父翻身的机会来了。于是恢复荀息的名誉与地位,荀息的一个孙子荀林父因而回到大夫阶层他的两个弟弟应该都成了士。

    荀林父年轻时,公元前633年,晋文公4年,晋国把军队由2军扩充为3军时,他就担任晋文公的戎()车驾驶,当时叫「御戎」。作战时,晋国国君不参与指挥,而是在后方的高地观战,观战时君侯要咨询战况或聊天时,车上只有两涸人可问,御戎之外另一位叫「戎右」,要负责警戒及准备转移观测所等应变事项,所以君侯的谈话对象主要是御戎。城濮之战时, 晋国的主力,中军在开战当日早晨出发时竟然迷了路,走到沼泽区,又碰到大风还遗失了一面指挥用的军旗。虽然及时脱困,已赶不及开战,却正好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吓住了楚军元帅子玉,子玉认输收兵,晋国得胜。

    晋中军迷路时,文公在哪里?有两种可能:
1. 公在中军里,当发现误入沼泽区时,荀林父的驾车技术表现不错或许他做出正确地建议让文公或中军脱险。
2. 公在安全的后方高地观战。此时林父的口才令文公印象深刻。

    次年再度扩军,把晋献公时曾有的步兵单位,左行与右行扩充为三行,他又升任三行的主将,中行将。他的出线不是他善于驾驶因为步兵队长不考核驾车技术,可能是善于言谈,或应变有方一定与领导作战无关行是略小于军的单位,只有步兵没有车兵,是为从事山地作战而成立的部队,有主将无副将〈佐〉,中行将也不是卿而是大夫。三行只成立三年,就被改组为新上、下军,领军者地位由大夫升为卿,卿将级职缺由6人增为10人。荀林父没有追遀晋文公流亡国外,他会被晋文公任命为君主戎车的车夫,再升级为三行的主将,可见他有相当才能。然而,3年后三行被改编为新上、新下军时,中行、右行、左行的3位领导全被免职了。他可能有重大失职之处,或者才能不足,所以晋文公没有任命他为新军将、佐,而把他解除将职。以识人见称的赵衰在受命担任新上军将时,既没有推让将职,也没有推荐荀林父为新军干部,可以推知在赵衰眼里荀林父的表现是不及格的。虽然晋文公对部属有任免权,当时的中军将先轸是春秋千古名将,统兵能力一流,深受文公器重,如果文公或赵衰误会了一个能干的将领,他一定会为受冤枉的部下辩白。还有狐偃,他是文公的舅父兼重臣,他也会帮忙把关的,所以林父被撤职,可能是集体决策,至少众目睽睽绝不冤枉。上军将狐毛去世时文公向赵衰征询继任人选荀林父没中选上军佐狐偃去世时,新军将赵衰接任上军佐,留了一个缺,荀林父也没有得到升迁。

    晋国的五军十卿先后去世,前622年,一年之内死了4人,只剩下新上军佐箕郑与新下军佐先都两人。次年,晋襄公乘机改组编制,由五军恢复为三军。经过一番波折,新的将、佐名单如下:中军将、佐:赵盾、狐射姑。上军将、佐:箕郑、先克。下军将、佐:先蔑、先都。命将时,荀林父没有中选,而他的下属,左行将先蔑却被任命为下军将。可以说,荀林父先后被文公、襄公及赵衰、先轸,4大裁判分别判定为不适合担任卿将之职。可以猜想,当初被撤职时,承担主要责任的是荀林父,先蔑是被连累的。

赵盾接任中军将的当年晋襄公就死了,晋襄公死前托孤要赵盾扶佐小太子继位赵盾满口答应了。朝议时,大臣的共识是:献公去世时,由小太子继位,国家因此混乱衰败了10多年,有了前车之鉴,应该立年纪较大的公子为君主。赵盾同意这个意见,并且认为在秦国的公子雍是合适人选。赵盾派下军将先蔑与大夫士会为正、副代表去秦国迎接公子雍。没有卿职的荀林父就对下军将先蔑说:「因为我们曾是三行的同僚,所以我以老战友的身份提醒你,国内有夫人及太子,你到国外去另迎新君,〈不合礼法〉不会成功的。我劝你不要去,请个病假,派个手下替你去就好了。」先蔑没有听他的劝告而出使了。荀林父的话传到执政官赵盾耳中,赵盾因此知道荀林父对迎立新君有「异见」,也对复出政坛有渴望。当时中军副帅狐射姑不服赵盾为帅正在与赵盾唱反调他派人去迎接公子乐流落在陈国的公子。当狐射姑政争失败出走后,狐氏家族也被赵盾赶走,刚上台不久的赵盾面对一个大变局,他面对亲狐氏力量可能的反扑在君位继承问题上,他又败给襄公夫人,被迫放弃公子雍改立小太子,他必然要付的代价是撕毁「秦晋之好」。他需要战友,他更需要帮忙解释改变立场原因的战友。

荀林父的言论「国内有夫人及太子,到国外去另迎新君,〈不合礼〉是不会成功的。」刚好可以为赵盾从弃公子雍而改立小太子的困境中解套也有可能赵盾是听到荀林父的话受到启发而改变主意的。在对秦的「令狐之役」前,赵少帅就把先克由上军佐擢升为中军佐以取代出走的狐射姑,另擢升荀林父为上军佐,以争取他的合作。荀林父记取祖父家破人亡的教训,他以进言者的身份得到他想要的官位,他也认真努力的在赵盾手下做事是个好官员。先蔑在「令狐之役」后投奔秦国,是抗议赵盾政策反复,而投奔敌国的异议分子。那是个靠发誓当保证的时代当先蔑与士会见到公子雍时,公子雍也对国内有太子,却跑到国外另召公子继位感到狐疑,怀疑这是个陷阱,因为晋国有尽杀群公子的前科。他俩就得发誓效忠,以取得公子雍的信任。誓言要写下称为「载书」,仪式之后,他们就是公子雍的臣子了。当赵盾变卦要杀公子雍时,他俩已是公子雍的臣子而不是晋灵公的臣子,他们又做了相同的选择,弃灵公而投奔秦国。当赵盾派家臣把狐射姑的家属送到狄国与狐射姑团聚的时候,荀林父也把先蔑的家人与家当送到秦国。他不请求执政官赵盾派人送走先蔑的家人,而自己派人,可猜想他是个念旧的人或许他藉向先蔑进言而得到重用而这是他报答先蔑的方式。赵执政官有权让自己的家臣把政敌的家族遣送出国,上军佐把叛逃者的家人护送出境,必然要报告上级请求批准,他用敢当的方式表态。这一时期,他的表现比赵盾高明。

    死灰复燃才两年多,挡不住的好运来了余烬竟然变成烈焰618年,晋国发生一场针对赵盾的政变,与赵盾友善的中军佐先克被刺杀,上军将箕郑涉及政变案被杀,同案被杀的还有下军将先都士縠等人。他就依序递补成为中军佐,晋国的第2号官员。赵盾又任命4位将军上军将郄缺上军佐臾骈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5卿都是赵盾任命的,他又强势,底下的人自然和睦,除了赵大帅,荀副帅无论官阶与年资都无人可比、他就安心地等着接班做大帅。

    二、久居副手执政受阻

    〈一〉河曲之战副帅无声

    61 5年,秦、晋两国发生河曲之战,晋国本来要打胜仗的,却因赵盾的堂弟赵穿捣乱,赵盾姑息而轻纵战机。同在前线,曾在重要关头发表远见的荀林父就像消失了一样,没有在关键时刻进言,更没有行动以挽救大局。

    秦晋两国在春秋中后期小冲突不断互有胜负,秦国一直要报复晋国的失信,却没有结果,是晋国最大的隐忧。河曲之战双方都精锐尽出秦康公亲自领军入侵晋国攻下羁马〈山西省泳济县南方〉,晋国的36卿全部出动迎敌,双方在河曲地区,山西省西南角黄河大转弯处碰面了。因为要越过黄河,运补困难,所以秦军要速战速决。晋军知道敌方的弱点,要以守为攻打持久战,秦军就突击晋军的营区,要吸引晋军出来作战。赵穿是赵盾的堂弟,晋灵公的姊夫,是刚刚露脸的新贵,标准的纨袴子弟,什么都不会,只会耍脾气,连秦国都有人知道。秦军的轻装劲旅来突袭上军,打了就跑,大家都遵令不动,只有赵穿率领所属军队追击敌人。赵盾立刻说:「秦军俘虏公婿赵穿等于俘虏一个卿,他们可以凯旋回国,我们的面子要往哪儿摆呀? 他下令全面进攻,抢救赵穿,两军刚刚接触,晋军救回了赵穿,就退兵了。秦国已经如愿把敌人骗上战场并且开打,却不能阻止他们有秩序的撤退,秦康公知道自己已立于必败之地,他必须当夜就撤兵。当晚秦国特使就来下战书,约定第二天决战,晋国答应了。晋军已看破秦国的诡计,他们要乘秦军渡河时,歼敌于河边。赵穿的小部队曾经独自对敌,敌人无意吃掉它们,而要利用它们吸引晋国大军来救,因而伤兵特多,他正忙于救治伤员,大概吓傻了,听到要夜袭敌军,他又失策兼失态的站在营门口大喊:「答应要决战,却又搞偷袭,怎么对得起勇字?何况,死伤的兄弟都还没处理呢。」那是个旧礼仪式微,兵不厌诈初起,两种价值观并行的时代,下军佐胥甲竟然呼应他,反对夜袭。这一下骚动就大了,或许让秦军知道了,夜袭计划竟然取消了。在大败边缘的秦军安全脱离虎口,并攻入晋国一座小城后凯旋而归。晋国对不起秦国在先,秦国要报仇,屡屡入侵晋国,这一次晋国本可像「崤之役一样,让秦军全军覆没,君主及将帅被俘,让晋国长期摆脱秦国的纠缠,可惜,竟功亏一篑。

    痛失战机是主帅的责任,当主帅困于私情未能当机立断时,副帅为啥没有行动,甚至没有尽到言责呢?

    第二年,赵盾怕士会在秦国继续做出对晋国不利的事情,他就召集六卿开秘密会议。他说:「士会在秦,孤射姑在狄,如果他们为外国策划,大难就要临头,怎么办?」老大讲完老二讲,他这次没迟疑:「叫射姑回来吧,他懂外交,又是功臣之后。」还是老三明理,懂老大的心,郄缺说:「狐射姑好作乱,又有杀大臣的重罪,还是找士会回来的好。他品德好能力强,而且他没有犯罪。」结论是找士会回来,荀林父说错话了。

    〈二〉宋国弒君讨贼封贼

    611年冬季,宋国发生弒君事件,重视君臣纪律的赵盾就向少年君主晋灵公报告说:「霸主国有保护会员国的责任,我们要为宋国讨逆。」他下令荀林父领军,会同诸侯的军队,在下一季,一路上敲锣打鼓的宣布叛党的罪状向宋国进军讨逆。动乱中的宋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这是个简单任务,很适合荀林父担任。宋国一看,导弹比不过,只能比银弹。他们向晋国发射了一发多弹头银弹,弹着点不详,结果,荀大帅回报说:宋国人说你们来晚了,我们已走完了非常时期君位继承的所有程序,我们的新政府是合法的。请你们来结个盟,办个认证如何?」荀大帅的军队为何迟到已不可考。只知晋灵公令荀大帅与宋国结盟,承认宋国政变政府的合法性后返国。要讨伐异教徒的十字军在阵前把宋氏40大盗变成阿里巴巴大公,还扮演为他加冕的教皇,让高举道德大旗的赵盾吃了记大闷棍荀林父还没这个胆跟赵盾唱反调是收了银弹的晋灵公下令荀副帅执行的。为何造成这个局面?慢郎中荀副帅要负责。要申张正义的赵大帅成了小丑,还好,他用被打脸证明自己没有被银弹击毁。宋国的银弹不仅击中了晋灵公更重伤了赵盾努力维持的晋国霸业在晋楚两国之间犹豫不定的郑国此时下了决定:「晋国是不可靠的,我们要投靠楚国。」

    这事也不能全黑荀林父 ,赵盾要维持旧快序守护王法,要替不得人心的昏君主持公道,而荀林父似乎是支持改革派的良心人士。

  〈三〉赵盾弒君副帅失踪

607年,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浮上台面灵公要杀赵盾,赵盾逃亡,赵盾的堂弟,灵公的姐夫赵穿杀了灵公,赵盾又返京继续执政。在这个大事件中,荀林父应该有举足轻重脚色的。比方说,赵盾逃亡时宣布自己临时执政,加强对灵公的保护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如果他有善意,就举行群臣大会(结果就会迎接赵盾返朝),如果他没有善意,他可以让国君宣布赵盾的罪状,把赵盾驱逐出境。但是他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结果让他的再生父母,赵盾背负弒君之罪。即使在赵穿弒君之后他也应该站出来逮捕赵穿主持大局这是他的舞台,他可以有许多玩法赵盾只能随他起舞至少免了弒君之罪这是最低程度的报恩。这么好的机会他都没有把握住,多么蠢!换句话说,他那时还真的一点野心都没有。似乎他的立场不变,还是支持弒昏君暴君的改革派。

(四)伐陈救郑:连续伐陈

那时是晋楚争霸的年代,前604年冬天,楚国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投靠晋国,郑就向晋求救。晋是玩「围魏救赵」战术的老手,而小国陈国又刚被楚国摆平,理所当然就「围陈救郑」。又轮到荀副帅领军了。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晋军又无功而返。霸主的面子一定要维持,背盟投敌的兄弟一定要教训。第二年春天,赵盾大帅率领晋、卫联军来教训陈国,这一次是有战果的。

    晋国为什么要在年尾接年头连续两季中,为同一个原因出兵两次?只有一个解释:第一次出兵太丢人了。想象中的场景如下:晋军要解救被楚国攻打的郑国,又不敢与强大的楚军对垒,只好打着讨伐背盟的旗帜进攻陈国。在还没有教训陈国时,楚国就赶来了,郑国的危机已解除,晋军就撤退了,而且退的很没面子,以致不擅长带兵,一辈子也没打过一场象样子胜仗的赵盾,都不得不出马去讨回面子。

(五)养狄遗患

    赤狄潞部落是晋国境内最大不受晋国管辖的蛮族自治区,而且是许多类似部落的首领。前603年,赤狄潞攻打晋国,包围了怀与邢丘2城,晋成公要讨伐赤狄。赵盾执政的后期,中军正副元帅经常轮流出征的,很可能轮到带兵的荀林父说:用不着打他,让他奴役他的子民,让他罪贯满盈,到时再收拾他就容易了。副元帅有意见,赤狄被纵放,次年他们就再攻击晋国,抢走向阴地区的收成,这是大型抢掠,见于史书《左传》,小型抢掠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赤狄潞是用无数晋国百姓的生命与权益供养的,以晋国的力量对付赤狄潞部落,虽然是苦战又有何难?虽然中军二帅都没有将才上军将郄缺是大将之才若不是二帅不合郄缺得装傻赤狄潞早就被拔掉了

    〈六〉郄缺当家

    副座一职竟然坐了漫长的10多年603601年之间,赵盾终于去世了。荀林父的能力行不行,在小事上看不出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共处,有过几次大考验赵盾知道荀林父缺乏决断力与领军能力,遇大事时要坏事,不宜担任执政官,而且世仇楚国的国力已达颠峰不是荀林父能应付的上军将郄缺的能力比林父高明许多,堪当大任。他去世前很负责任的建议晋成公,任命上军将郄缺为执政官,让先谷升任上军将,再任命一直与卿无缘的士会为上军佐,而他自己的儿子赵朔及赵氏公族赵括则没有卿职用以表示赵氏对弒君案负责。荀林父没犯错就是优柔寡断不能把他升到他不能胜任的官位上,请神容易送神难,又没有理由撤他职他就又在副手位子上窝了几年。这几年中感恩的心逐渐消失了,旧恩不如新恨深代之而起的是仇恨的苗,苗是会长大的。

1.半途而废的伐陈战役

    601年,郄缺执政时,晋成公与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等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盟,目的是要讨伐背叛的陈国。会后派荀林父率领多国联军讨伐陈国。晋成公留在扈地等着审判陈灵公,没等到陈灵公被捉来,他自己却被阎王爷捉去审判。国君去世,这次军事行动因意外状况而中止。就是这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凡事件,竟然是荀林父大名登上《春秋》的唯一非负面纪录。

2.撤胥克升赵朔 

    郄缺确实能干,前601年秋,就把生病不适任的下军佐胥克撤职而以赵盾的儿子赵朔取代。有些人说这是赵郄集团的郄缺报答赵盾的手段。

    笔者说:这不是郄缺以公职偿还欠赵盾的私情因为胥克的祖父胥臣是郄缺的贵人大恩人郄缺的父亲郄芮是晋惠公夷吾的大臣当惠公去世文公返国即位后郄芮要杀文公却失手反而被杀他的遗族被降为平民似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下军佐胥臣出差时发现郄缺是个彬彬有礼的人才就把他带回都城推荐给文公。文公问:「用大叛臣的儿子,没有安全问题吗?」胥臣担保说:「舜杀鲧而用禹,齐桓公用仇人管仲,都是不计仇而成大功的例子。」于是文公任命郄缺为下军大夫,是胥臣的部属。郄缺的第一次立大功就是当胥臣的部属时,前627年,在箕之役时得到了(俘虏或杀死)敌人,狄人的首领,因而被封为没有兵权的散卿。他早就站在三军将、佐候补名单的第一排了,那时林父已从中行将位子下岗两年了。

    赵盾第一次挑郄缺在前618年,三卿二大夫叛乱之后,是执政官挑部属,是遭逢变局的执政官要挑好部属时,必然的选择,没有恩惠及私情在内。赵盾还犯了一个严重损害郄缺权益的错误:他在狐射姑出走后第一次命将时,放弃全面胜出的郄缺,而以一时的战术需要,选择平庸的荀林父。后来赵、郄两人惺惺相惜,郄缺给赵盾帮了不少忙,两人戳力从公,郄缺也不欠赵盾多少人情。赵盾死前超拔郄缺,对赵盾而言是弥补遗憾,对郄缺而言是迟来的正义,都是理所当然。

    胥臣对郄缺的恩情可说是天高地厚,农民连当甲士的资格都没有,毫无晋身上层社会的机会,如果胥臣不推荐他,他很可能就要终身务农了。为什么要对大恩人的孙子下重手?只能说胥克的身体太差,综合考评不合格,再加上时运不佳。郄缺知道,强敌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国力已达巅峰,晋与楚的对决不久就会展开。同时晋国的政治结构松散已久,新执政官要迅速重建松散已久的官场纪律,就只能杀鸡儆猴,杀哪只瘟鸡最有震撼效果呢?当然是大恩公的孙子啰!所以郄缺黜胥克是当巨人的必要之举,而与巴结赵盾、赵朔无关。在封建社会,出身远比能力重要,赵朔的出线,凭本身的条件就足够了,加上郄缺的顺水人情加持,拿掉赵氏为弒君案负责的枷锁,就更无可议了。

3郄缺.救郑伐郑

    6009月晋成公去世,楚国趁机攻打郑国,郄缺就率军救郑,史书语焉不详的说:「郑国打败了楚国。」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郄缺能在出兵不出战的状况下,让弱鸡郑国打败如日中天的楚庄王(庄王14年),他的用兵能耐 实在令人佩服与向往。郑国在击败楚国之后,当然是举国狂欢,冷静之后,惦量的结果,宁可得罪晋国也不能得罪楚国,郑国就又与楚国和解。晋国不能接受这种背叛,次年6月晋国会同宋、卫、曹国一同攻打郑国,在郑国认错求和后,联军才退兵。

4.士会救郑

    599年冬季,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郄缺派上军佐士会救郑,士会没有玩围魏救赵的把戏,他在颍水的北岸打败敌人,赶走敌人。我们不要只看到士会的善战,更要看到郄缺的识人功力。对付像楚国这样强大的对手,传统的作法不是围魏救赵,就是三军六将全部出动,有功大家分,有过大家担。郄缺的体力不行了,荀林父是庸才,先縠也不堪大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能干的士会单独领军。如果士会败了,郄缺要承担不按牌理出牌的骂名。结果晋国上军佐带领的偏师打败了楚庄王,详情没人知道。可能是闪电战或伏击,打了就跑的小胜,却让楚庄王灰头土脸的退军,让士会与郄缺名留千古。

5.和狄

    603年荀林父纵放赤狄,次年赤狄又入侵,郄缺不知何时开始灭狄计划。首先是分化狄人,拉拢白狄孤立赤狄,赤狄的势力最强大,是众狄的盟主,它也常仗势欺人,众狄对赤狄很不满意,方法与态度对了,就可以争取过来。前601年春,晋与白狄谈和,夏季时晋伐秦,白狄来助战,再来就是结盟。前598年秋季,晋国与许多狄人部落结盟。结盟前许多大臣说:「招他们过来吧。」郄缺说:「勤快一点,还是我们去拜访他们吧。」于是老迈的郄缺带着少年的晋景公去见狄人。

 

   三、糟糕的执政 

(一) 初掌大权暗藏私心

    598年秋季郄缺还带着晋景公去与许多狄人部落的酋长们会面结盟,郄缺已经完成战备,不怕与赤狄或楚国对战了,却天不佑晋国,他在最重要的关头离开了。不久最多只隔一季,郄缺就去世了,荀林父终于等到了执政大位时间是前598年底或前597年初。他手下官员的排序是中军佐先谷、上军将士会,他们都是依序升级,没有可议之处。赵朔已递补为下军将,栾盾之子栾书已代父为下军佐。前中军将的儿子郄克在等待分发,空位是上军佐。

这时为晋景公3年,他正在成年边缘,众卿中只有士会是老头子,但是他担任卿职只有4年,怎能与任卿20多年的荀大帅相比此外,他曾因为赵盾的错误而流亡秦国数年晋国施计谋把他从秦国召回后也没有适时升官,赵盾还把猪头鸭脑的先谷摆在他的前面。他的叔叔或伯伯士谷已经被晋襄公内定为中军将了,却被赵盾截走,赵盾只还他个下军佐,后来还涉及政变,被赵盾杀了士氏与赵氏是有矛盾的在涉及赵氏权益的事上,他不落井下石就够公正了。其他的卿:先谷、赵朔、栾书都是小毛头,荀大帅几乎拥有独断权,这个案子,他有两个选择
1.赵朔升为上军佐,派郄克为下军将或佐。
2. 郄克空降为上军佐,赵朔留任下军将。

    有优先权的当然是赵朔,他父亲当了20年的权相,是众卿的共同长官,他还是晋景公的姐夫,他的学识、品德甚至外貌也是郄克比不上的,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不会带兵打仗,荀林父也不会带兵打仗呀,这理由不经考验还看不出来不算。

    要升赵朔吗?不,升郄克。[注一]这是强势主帅的人事行政权,士会不说话,别人说话也没用。再者,他要創造案例,讓中-上軍將-左的兒子循例空降為上軍佐,荀士郤先4大家族都是受益者, 为什么要反對?为什么不升赵朔?历史没说,大家只能猜。笔者试解释如下:
1.他终于当权后,面临的笫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上军佐的人事安排,他问自己要不要抓紧权力以自保以及报仇?要

2.要不要让自己的儿子也像自己一样,慢慢等慢慢爬再当年轻主帅的副手,当长期的副手?不!他要创造局势制造先例,为儿孙铺路。

3. 赵朔无懈可击,要拉下他只有从他父亲赵盾下手,赵盾当了20年执政官,虽然桃李满天下,仇人也不少,要搞臭他,不会没有人附合。攻他的罩门「弒君案」一定能成功。

4. 赵盾是自己的天大恩人,再生父母,官声也很好,自己要搞他说不过去,一定要低调再低调,而且还要显得处分赵朔是不得已的。他的手段好,就像荀息忽悠虞君、晋献公得逞一样,他成功了黑箱作业真相掩藏结果衍生出赵氏孤儿故事而他自己则变成屠岸贾的一部分。

5.赵盾生前就表示要为弒君案负责,他死后赵家的人不任卿职没想到下军佐胥克生病,大帅郄缺把他免职让赵朔递补赵朔的卿位失而复得他太满意了一提起弒君案,赵朔愿意替父亲负责,什么也不争了所以荀林父故示宽大既往不究,不,还是要轻究的:扛责的人或他的后人,可留原位,不得晋升,以示宽大宽大到连直接凶手赵穿都免责。赵朔就进了冷冻库,成了终身下军将。笔者说了这么多,大概他只用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事:你要替令尊赎罪还是升官?

[注一]到底谁担任此时的上军佐?历史未记载,有兴趣的人只能猜。大陆有人说,百家转贴,百度百科也这么记载:赵朔升任上军佐,并没有被冷冻在下军将的位子上。笔者的说法,摆在荀吴章节,这里只说我看见的历史。

      兵败山倒大帅不倒

    刚上台不久正忙于人事问题的荀大帅接到报告楚国入侵郑国郑国来求救,要攘外得先安内,搁一搁吧。好不容易画完升官图的荀大帅就急忙率领三军救郑已经没有时间动员小弟们助阵晋军是单独行动的。郑国独自抵抗强敌,打了4个月已经筋疲力尽,还没见到救兵的影子,只好投降。晋军走到黄河边时郑国已经战败投降楚国了荀大帅说:「郑国已经降楚不再是我们的盟国再进军就师出无名不如现在退兵等楚军不在时再来问郑国的背盟之罪」副帅先谷反对退兵他说:「当霸主凭的是武力会员被人抢跑了敌人就在眼前却不敢向前要如何当大哥?一定要前进。先谷的支持者很少,只有两个大夫,一个卿也没有,荀大帅却被他拖着跑,一路争个不停,两军对峙,在楚国代表来拜会时,依然吵个不休。

    大战,精确一点,大屠杀,因一次擦枪走火而起。一个晋小队到楚国军营摸哨却整夜未归,领军的赵旃是弒君的赵穿的儿子,他在营外焦急地等候。楚王乘车巡视军营,天色将明的时候发现营外有人,楚王就追出来。赵旃立即上车逃走,前方是沼泽树林,他就弃车入林,楚王命令车右徒步入林捉敌,他自己则在林边接应。画面静止了,几十辆马车的尘埃很快就消失,楚军的膫望台看不见楚王了。赵旃打不过就丢盔卸甲的逃,他一逃出树林就被派来接应的重装车队发现,车队就快速向赵旃驶来出来找楚王的楚军发现前方尘头大起,就回报:「晋军大举出动了。楚2号是大名鼎鼎的孙叔敖,官衔叫令尹,就是执政官,楚1号是春秋5霸之1的楚庄王,1号刚出营门,2号就集合全军待命。听到晋军大举出动,他就下令:全军快速出击,宁可在别人门口打,也不要在自己门口打。楚军像潮水一样冲向晋军大营,晋军立即集合备战,荀大帅看到汹涌而至的敌军,吓坏了,赶紧下令:「先济者有赏。」(先撤退过黄河的有赏)结果晋中军与下军立即回头抢船,只有上军早有准备,才能全军而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在泄气边缘的楚军看到敌人争先恐后地向后跑,又来劲了,追上敌人之后,立即砍瓜切菜,到了河边的晋人为了抢船也自相残杀。

「邲之役」把荀林父的无能照得原形毕露。邲之役是晋、楚对抗史上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晋国打败仗的唯一大战,而且败得非常难看。如果要认真惩处,有关系的人一大串,主将应负败战全责,而且他在大敌当前时的命令「先济者有赏」,更是罪魁祸首 如果有世界最荒唐命令选举笔者一定投它一票。〉他就是头号祸首二号祸首是不听将令的副帅先谷所以邲之役以后荀林父上书认罪,求死。当时的规矩是打了败仗,领军之将就得以死谢罪,这是防止贪功好战的将领轻启战端的合理规定。担罪责的将领要上书谢罪请死,让君主裁定。他求死,自然有人替他求情,少年国君能不准吗?他若真心求死,或求退又有谁能阻挡?实际上,上军将士会比他高明多了,正办是中军将、佐同受处分,让他向成千上万的冤魂谢罪由士会接任中军将。但是,士会的族人士渥浊出面替他求情,这表示士会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接任中军将。士会为啥不自己直接开口?因为他说不出口,如果这么大的事都可以打马虎,他要如何治国?

   )命弟为卿以国为

    脱罪之后他就开始搞「家天下」 计划,杀先谷应该也是这个计划的一部份。他从前618年就开始等接班,一等就是21年。他还会让少壮的先谷挡在他儿子的前面吗?所以先谷是该死的绊脚石,凑巧先谷自己找死,让他名正言顺的杀了史书上说尽灭其族」。但是,一人有罪,全族抵罪,是不是太残忍了?大权在握的晋惠公没有灭荀息的族,赏罚严明的晋文公也没有灭郄芮的族,权力不稳的青少年晋景公却灭了先谷的族,执政荀林父要负责。先氏家族是替晋国开创霸业的家族,晋文公曾在先轸为中军将时任命他的儿子先且居担任上军将,接替去世的狐毛而让复国第一功臣狐偃依旧蹲在上军佐位子上晋襄公也放心的指派先克、先蔑、先都3人同时为卿。先氏诸卿从政坛消失后,赵盾还认为先氏功不可没是有战略有战术的军事世家,有别人所不及的长处,要替他们保留一席卿位。当时先谷还小就让自己的家臣臾骈暂时代理上军佐,在先谷成年以后再还给他可惜的是他不懂纪律,死不足惜,却可惜了整个家族。名将辈出,战功赫赫的军事世家就被最不会领兵打仗的黑心政客给斩草除根了。

    青年赵朔也是他儿子仕途的绊脚石,是必需要挪开的大石头,所以他一面冷冻赵朔,一面安排弟弟荀首为上军佐以增加荀氏的势力。先谷被灭族,中军佐出缺,他首先把上军将、佐,士会与郄克依序晋升一级。再过来上军佐一职,应该由下军将赵朔晋升吧?好歹,当年赵盾请他坐直升机,从「员外」直升到上军佐呀,怎能不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呢?何况,赵朔已是下军将,升为上军佐是依序升迁,并没有跳过任何人的难题。再者,赵朔去年就已经被自己刷过一次了,这回该还他公道了吧?

    荀林父又没有升赵朔职,他坚持弒君是法所不容弒君的处分是永远有效的反而让自己的弟弟下军大夫荀首坐直升机,飞过长官赵朔与栾书的头顶,坐到上军佐的位置上。如果他只是为了报复赵盾,那么跳过赵朔也该轮到下军佐栾书,而不是下军大夫荀首。所以荀林父的尾巴露出来了,他要一箭三鵰杀先谷,抑赵朔,升荀首。林父去世时,荀首依序升为上军将,林父的儿子荀庚又依照他创造的前例,空降为上军佐,赵朔及栾书又再被冷冻一次。

乌龙伐郑阅兵代战

    有一次伐郑之举,左传是这么说的:「(宣公14年,前595年)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搜焉而还。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郑伯如楚。谋晋故也。」

这些话的意思是:晋景公为了讨回邲之役失利的面子,在夏天时伐郑,以威吓郑国。晋国通知诸侯来观礼,然后阅兵而还。这是中行桓子〈荀林父〉的谋略。他说:「把整齐的军容表现给郑国看,让他们知道晋国的可畏,然后来归顺我们。」结果郑国害怕了,赶忙更换驻楚代表,把能干而且得到郑襄公信任的子良从楚国召回共谋国事,郑襄公也亲自赶到楚国,去谋求对付晋国的方法。荀大帅在晋景公陪伴下率领大军到郑国做阅兵演习,还招待盟国代表观礼,其目的是要郑国来降服,结果郑襄公却向晋国的死对头楚国求救。这不是求荣反辱吗? 两年前荀林父才在郑国人眼前打了一场几乎全军覆没的大败仗,他怎么有脸回来耀武扬威?他怎么会相信,郑国在真老虎与纸老虎之间,会选择跟随纸老虎

)解扬诓宋解扬诓楚

    晋国在荀林父执政时期,就纸老虎。到郑国阅兵的第二年 594春天楚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晋景公要派兵救宋,大夫伯宗跳出来说:「马鞭虽长也打不到马腹鞭长莫及),而老天爷正照顾楚国,还是等等吧。」于是晋国就龟缩了。宋是晋的忠实盟友,一定要给个交代,得派个使者去回报要说晋国刚被楚国打败无力相救请宋国自己看着办吗那多没面子既然面子丢定了,宋国就要从盟友变成敌人的小弟,敌人了,干脆诓宋国一下让宋国人替我们多杀几个楚兵多坚持几天多少也削一削楚国的实力于是派解扬去骗宋国,说:「晋国的大军已经全部出发,马上就要到了。」「邲之役」以前郑国就朝楚了,去年荀林父的大军压境大阅兵,把郑、楚关系压得更紧密了。解扬出使路经郑国,就被亲楚的郑国抓住交给楚国。楚庄王贿赂解扬,要解扬对宋国实话实说,解扬答应了,就被送到宋国城前的高台上他立即对宋军喊出晋国交待的话他也立即被抓了下来楚庄王原来要杀解扬的,沉不住气的楚王竟然执问解扬为什么要骗他?他说君主的使命必达,楚王最后放了解扬。这出戏的赢家是解扬与楚庄王,输家又是荀林父。

    笔者想提一下它的阴暗面:欺骗自己最忠实的盟友是谁的主意?这不是「假虞灭虢」事件的翻版吗?假虞灭虢至少有得土得民的实利,同样是出卖国家信用,解扬诓宋有甚么利益?比起楚庄王在邲之役之后,与对解扬的大度,荀林父应该无地自容。如果执政官反对这个点子,绝对,这点子不会成案。即使成案,执政官也有办法使它执行失利,所以荀林父要为「解扬诓宋」案负政治与道德责任

    回到前597邲之役惨败的当年底晋国召集同盟国小弟们重申盟约,核心辞句是:「救助有难的国家,讨伐背盟的国家。」由于晋国新败,来会盟的国家很少,只有宋、卫、曹等三国。会后,宋国执行盟约,攻打背晋投楚的陈国。代表卫国参加会盟的卫国执政孔达不顾盟约,率师救陈,与宋国打了起来。行前,他说:「先君与陈国交好,不能不救。若是盟主追究,我一人扛责。」次年晋国派人到卫国问罪,卫国不认罪。使者也不肯回去复命,说:「不交出祸首,大军就要来了。」孔达只好上吊殉国。卫国国君还被迫通告友邦:「敝国有不听命令的跋扈之臣孔达,造成敝国与大国的误会,他已经伏罪,特此奉告。」敢严责卫国背信攻宋,却不敢守信救宋,这就是荀林父。两件是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前595年春天,与前594年春天,荀林父太健忘了吧。或者,他一直就是两套标准。

(六)伐狄

    594年春,宋国来求救,夏初时荀林父派解扬去忽悠宋国,五月时宋国投降楚国。正当荀大帅为诓宋案里外不是人的时候,来了个救星被他纵放了9年的赤狄「潞」国(部落)又闹事了潞的宰相酆舒杀了潞君「潞子婴儿」的夫人,晋景公的姊姊,又弄伤了潞子的眼睛。晋景公说:「伐潞」。所有发言的大臣的意见都是:「不可以。酆舒有三项长才难以敌挡,不如等局势变化后再打他」又是伯宗独持异议:「一定要讨伐他。狄人的罪过多,就算他有些优点,也挽救不了。」荀林父是怕打仗的惧战派,他的心里大家都明白。为什么别的大臣也都惧战呢?笔者的了解是:大家都认为「荀大帅带兵,我们没信心。」伯宗又赢了,众大臣改变立场,景公裁定伐潞。荀大帅被动出击,攻打一个被他养案9年,曾被郄缺拔掉羽翼,内部已经腐化分裂的部落,6月时,他终于打了一次胜仗晋景公赏荀林父「狄臣千室」,也就是加封一千户,连人带耕地。还以土地封赏上次进言救荀林父的士渥浊,并且对他说:「这次得到狄人的土地,你也有功劳。要不是因为你,我已经失去荀林父了。」主张伐潞的伯宗却没有得到封赏怪哉

    赤狄在晋献公时叫东山皐落氏。献公16年由一军扩充为二军,任命年少的太子申生为下军将,次年申生就奉命率领上、下军攻打皐落氏,战前晋国大臣都替申生担心,认为这是晋献公的借刀杀人之计,申生在群情激愤的士气下出人意料的大胜。皐落氏大败后分成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5部,潞氏最强。潞氏被灭的次年初,新执政士会就又灭了甲氏,留吁与铎辰,廧咎如暂时漏网。前588年时郄克率领晋、卫联军讨伐廧咎如,《左传》说:「廧咎如溃,上失民也。」此后再也没有它的消息,赤狄该全灭了。

(七)谢幕

    灭潞之战后几个月荀林父就消失了,此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有人说他可能退休了,笔者认为机率甚微。因为他是溃败、惨败将军,在人生第一场军事胜利,灭潞之后,边上还有几个软柿子可捏时,绝对没有人会放弃露脸漂白机会的。所以,他不会退休,他会说:「老天爷,我不像别人那样贪心,要向您借500年,请借给我一年或半年,让我再清理几个不听话的部落吧。」如果他真的退休了,就能证明一件事:灭潞的真正功臣是士会他终于承认自己不能打仗,要打仗得靠士会,所以他退休,让士会继续灭赤狄。他下台前,已安排儿子荀庚为上军佐,荀首升为上军将,赵朔还是下军将。

四、春秋评论

    先看看《春秋》的评论吧,实际上本文夹叙夹议的已评了不少,所以继续夹叙夹议吧。看看春秋是怎样褒贬的

〈一〉前610文公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宋国发生弒君案件,荀林父领军平乱,却怠职演变成承认叛乱政府,《春秋》以不记将帅姓名的方式表示责难。

〈二〉前604宣公五年冬楚人伐郑
    楚人伐郑之后是荀林父伐陈救郑,却没记载。外国的事,鲁史是不告不书,霸主国出兵替某小弟出头,应该通知所有小弟,以示没有白收保护费,行义而不通告,就是有苦难言,不是白忙就是吃鱉了

〈三〉前603宣公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上一季荀林父伐陈无功或失利伤了霸主的面子换赵盾出马赵盾教训了陈国,师不白出,依例记名表扬。「」指的是方式,收藏好旗鼓,偷偷摸摸进军,而不是性质,侵略。

〈四〉前600(宣公)九年九月、、、晋荀林父率师伐陈。冬十月、、、晋郄缺率师救郑。
    晋荀林父伐陈,因晋成公去世而中止,荀林父没犯错,所以记名以示鼓励。看来《春秋》对荀林父,比有弒君前科的赵盾要友善许多。郄缺救郑,事情发生在晋成公去世后不久,救郑成功当然值得记名鼓励。

〈五〉前599(宣公)十年六月、、、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去年郑国在郄缺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激情过后郑国害怕楚国来报复,于是又与楚国和好。轮到晋国大怒了,晋国带领同盟兄弟攻郑,在郑国认错求和后退兵。虽然打了胜仗,《春秋》还是不买单,以晋人表示对战争正当性的贬抑。这一仗的主帅是谁?不知道。笔者猜一下八成是郄缺两成是士会

〈六〉前597宣公十有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率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败绩就是大败,大败之帅的大名就要钉在耻辱柱上。

〈七〉前595宣公十有四年夏五月、、、晋侯伐郑
    「邲之役」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元气大伤,霸主的面子丢尽,还怕别的小弟也跑了,怎么办?演出戏吧,到郑国境内演习以提高士气,威胁别的小国是有用的,对正主儿郑与楚可一点用处都没有,还被当笑话看。

〈八〉前594宣公十有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灭赤狄潞氏荀林父在晋国获得重赏鲁国人看来,除恶未尽后患犹在,或者,这一仗打得不漂亮,不足以记名所以记的是晋师灭潞氏而非荀林父。或许鲁国知道灭潞是士会的功劳而士会不是主帅所以用晋师寄意

五、个人意见:荀林父做了下列这些历史未记载的事。

〈一〉把六卿分成中上军集团与下军集团。中军与上军将佐去世或退休时,其继承人有优先担任上军佐之权。把世袭的阶层从士大夫提升到卿的阶层,以及把下军将佐的晋升之路严格设限以前也有荀林父进一步把它制度化。依此方式任卿的有上军佐郄克、荀庚、士燮、荀偃、士匄、韩起荀吴、等人,而依此规定应升上军佐的赵朔却被排除在外。由于林父与荀首同在中上军集团可以说:其权半晋国。

〈二〉主张严惩弒君者,本人或后人永远不得晋升。这个排赵法案符合中、上军集团的利益,得到他们的同意或默许相当讽刺的,后来晋悼公把它拿来对付栾书与中行偃,他的孙子。前61111宋国的无道之君昭公被公族杀害夺位,荀林父受命以联军统帅的身分伐宋,却未经公审程序就承认弒君集团拥立的文公为合法君主。前607年晋灵公杀赵盾失败,赵盾逃亡,赵穿就杀灵公,迎赵盾回来继续执政。这段期间他是副执政却毫无作为,似乎他认为杀昏君暴君是应该的。这和要清算赵朔时的坚持,显得多么可笑。

七、              大师意见

笔者读书少更无良师益友见到的文章都是打脸的还是不辞鄙陋请再打

(一)    荀林父与士会,中文摘要:本文讨论荀林父与士会二人,在晋国霸业史上的地位。二者年岁相当,资历相当,功业亦相当。二人先后任中军帅,对晋国的霸业的复兴,有着极大的贡献;对晋国国君的辅佐,也有实质的帮助。二人可谓相互辉映,一时瑜亮。但是在相同之中,又有些微差异。故就二人记载,论其行事云。(作者:刘文强,出处:文与哲694.0617_33)本文作者治春秋史有成,笔者深受教益,况又是同市居民,本当早日登门求教,只是事涉价值观,非一两件事可解,只好暂时压着,等准备好了,再请老师指教。

(二)    执政卿八、荀林父,结[论:笔者认为:荀林父入仕时间长达近四十年,他处世谨慎,不参和党争,进思为国尽忠,退思为国补过,邲战败后能主要承担责任,被景公赦免其罪,留任执政后有灭赤狄潞氏之功。可谓是君明臣贤。(晋国通史(上)作者:李尚师,页304,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2月。

本书是笔者的重要数据源,饮水思源,深深的感恩,反对称荀林父为「臣贤」,是个小小的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