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噩梦之后——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重建

 GPF生活教育 2018-06-29

文|鱼心理

对于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我们也不想过多的去讨论。

事件过后,我们看到很多的家长都在讨论着如何去加强孩子的人身防范问题,却忽略了另外一个脆弱但是重要的点——孩子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个经历过噩梦的孩子来说,层层的身体防范显得多少有点苍白无力。

在极端事件后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帮助经历过事件的孩子从噩梦里面缓过来,这是我们今天能够去做的。

因为这件事情被忽略,造成影响是长久的。而且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观察、去注意。

家长过度焦虑,可能把自己的心理应激表现在行为上,把焦虑和不安传给孩子,进而变成孩子的应激模式;家长太过心宽,觉得“我的孩子看起来还可以啊”,有可能会忽视孩子夜里无尽的噩梦,错过了帮他去除心理阴影的机会。

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位家长都能够像心理咨询师一样,精准地判断孩子的心理受伤程度;

毕竟此时的连我们自己也沉浸在不安和恐慌中。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观察孩子是真的很勇敢,还是强装的坚强?

首先,在灾难发生之后,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当前的基础心理健康状况。

离灾难或极端事件非常近的孩子们,建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由于每位小朋友离灾难的远近不同,每位孩子自己的心理韧性也有所差异,因此,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二甲医院的精神科进行心理基础检查。其他学校的家长也可以要求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普查。

对于后续有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积极配合医生将进行孩子的心理疏导。积极和及时的干预对PTSD的愈后效果非常。

进行了基本的心理健康检查之后,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地进行的与孩子的日常互动:

1.观察孩子有没有行为习惯的改变

例如,突然不愿关灯睡觉;写日记和写作业的时间更长;上厕所开始不锁门等。早晨出门前的行为尤其需要观察,如果孩子相比之前更磨蹭、早饭吃得更久,这些都是孩子潜意识里的恐惧,也有可能是意识到了的害怕,但是不愿表达出来

2.更多的交流

早晨孩子出门前观察并询问孩子的行为及心情。如果孩子的状态比较好,家长不需要刻意提到“小心哪些人、如何更安全”等方法,只需要如常地日常问候就好。回到家之后,也可以更多地询问孩子今天一天的见闻,让孩子自由发散地说今天发生的事情,不仅可以给孩子传达父母的关注、增加亲子沟通,也可以了解到孩子每一天的生活情况——发生在学校的,发生在路边的。

3.不要害怕跟孩子表达你的情绪。

不让孩子被家长的情绪影响,不代表我们要刻意逃避和隐藏自己的情绪,那样反而会让自己的情绪潜移默化地移到我们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中,影响到我们与孩子地互动。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一起讨论:之后要怎么面对外面的情况,要如何应对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面对突发事件地主动个体,除了被动地接受父母的保护之外,孩子也有责任保护自己。

最后,祝各位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