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亩收入3万元,湖南永州80后大学生卞国民“泥鳅+生态稻”

 齐鲁生 2018-06-29


2017-09-12 15:36 作者:农村创业致富网 每亩收入3万元,湖南永州80后大学生卞国民“泥鳅+生态稻”
  他出生在零陵区偏远贫穷的小木口村,村后清澈的小木源河幽幽的从大山深处缓缓流出。从记事起,每到开学时,看着妈妈四处借钱为他们兄弟三个筹集学费的背影是那么的无奈而坚定,看着乡亲们同样的家徒四壁和歉意的眼神心酸而惶恐——要改变这里贫穷的面貌。

  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农村,开始了泥鳅人工养殖的漫漫艰辛创业路。

  从毕业回到农村创业的6年间,他绝大部分时间独自生活在村后山脚的试验和养殖场里,清贫而孤寂。无数次的挫败让他深感彷徨、无助、焦虑。多少次在深夜的睡梦中惊醒,发现已泪湿枕被…

  终于在2011年,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的所有技术难关,并开创“稻+鳅”生态种养模式;并且,在山上放养自己选育出来的本地土乌鸡味道十分醇香可口。

  11月4日,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卞家坪村卞国民、李霞、蒋灵姣、杨姝异、卞国宏5名80后大学生,在刚收过晚稻的“泥鳅+生态稻”田里,用“地笼”收获泥鳅。卞国民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今年,"泥鳅+生态稻"田亩产泥鳅750公斤。”

  2004年,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22岁的卞国民与4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相约回到卞家坪村,东凑西借筹集20万元,流转20亩水田,尝试“泥鳅+生态稻”混合种养。然而,人工授精的泥鳅成活率不足10%,水稻产量和品质都达不到预期,20万几乎全打了水漂。

  可几个年轻人认准的事10头牛也拉不回。钱没了,大家再筹资,继续试验。他们认识到失败缘于不熟悉泥鳅的生活习性。于是,大家分成4班,365天24小时不间断观察泥鳅的生活生长状态。

  记者看到,10大本记录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水温、PH值、泥鳅的细微变化等。李霞、蒋灵姣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我们经常在田边一蹲几个小时,泥鳅人工授精一再失败,大家从没放弃。”卞国民告诉记者:“通过长年观察,我们了解到泥鳅受精最佳水温在15摄氏度左右,早晚温差不能超过8摄氏度。否则,泥鳅人工授精看似可以进行,但大多活不过3天。”

  2010年,养殖泥鳅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在水田田埂内侧修沟渠,以便晒田放水时泥鳅栖息。通过努力,泥鳅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亩产泥鳅750公斤。特别是实现泥鳅、水稻共同生长。

  永州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吴国侠考察后对记者说:“泥鳅吞食、抑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同时,他们在种、养殖过程中不用化肥,施用鸡粪、菜籽饼、泥土等发酵而成的混合有机肥,为泥鳅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零陵区畜牧水产技术人员钟辉则认为:“泥鳅的日常活动疏松了泥土,促进水稻的生长。”

  今年,卞国民等种植有机稻300亩,其中“泥鳅+生态稻”60亩。说起收入,卞国民回答响亮:“"泥鳅+生态稻"亩产泥鳅750公斤、有机稻400公斤。泥鳅市场批发价每公斤30元,有机稻每公斤24元还供不应求。每亩田毛收入在3万元左右,除去开支,每亩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明年,我们计划发展300亩"泥鳅+生态稻"。”
【本文自来地创网整理编辑】 文章标签:80后  大学生  卞国民  泥鳅+生态稻  
本文标题:每亩收入3万元,湖南永州80后大学生卞国民“泥鳅+生态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