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神的三句话

 非常名5591 2018-06-30
天神的三句话(注27/28)

每一个果都有它的因

  没有事情会无因无缘地发生,每一个果都有它的因。
  那些生为人类和天神的,因为过去的善行而投生到这些生存地。布施、持戒和禅修等善行是生于人间与天界的因。相反,不善行则是恶趣众生,如地狱有情、畜生或饿鬼的生命之因。
  善行产生善果报,不善行产生不善果报。那就是为什么佛陀会说:
  “善行或恶行产生相同的果报,那是不真实的。善行导向善趣,不善行则导向恶趣。
  我们现在所造作的行为,产生或者引生我们将会遇到的因缘。那些行为的后果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可能希望得到善果报,如生于人间或天界,然而那是由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由我们的意愿决定的。

天界的殊胜欲乐

  作为人类,我们了解人间,但对天界却认识不多。让我们通过比较这两个生存地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
  不像人类,天神不需要经过母亲怀胎九或十个月才出生。在出现于天界的刹那,他们即以完整的成人色身出生。
  如同人类,天神是他们自己过去善行的继承者。然而,他们所享受的欲乐却远比人类所体验的殊胜得多,判若天渊,无法比较。我们在人间所体验的最高尚华美的色、声、香、味、触,不过是天界美妙无上之感官享受的皮毛而已。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有关天界的描述,我将引用《中部》的《马甘地亚经》(Māgaṇḍiyasutta)(注29)。在经中,佛陀说:
  “马甘地亚,正如一位居士或居士子富裕、有大财富、有大资产,受用并具足五欲之乐。他享受着可喜、可乐、可意与可爱的,伴随着欲欲和激起欲贪的,由眼所识知的色;他享受着可喜、可乐、可意与可爱的,伴随着欲欲和激起欲贪的,由耳所识知的声;……由鼻所识知的香;……由舌所识知的味;他享受着可喜、可乐、可意与可爱的,伴随着欲欲和激起欲贪的,由身所识知的触。他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在身坏命终之后往生善趣、天界,居三十三天天神之行列。于其处,在欢喜园〔Nandana,难陀园〕被一群天女所围绕,他将会享受、受用并具足天界的五欲之乐。如若他看到一位居士或居士子,在享受、受用并具足人间的五欲之乐。
  “马甘地亚,你认为怎样?那位在欢喜园被一群天女所围绕,在享受、受用并具足天界五欲之乐的天子,会羡慕某某居士或居士子的五种人间欲乐享受,或者渴望人间的欲乐吗?”
  “不,朋友(注30)果德玛。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界的欲乐比人间的欲乐更超越、更殊胜。”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到,跟天人所享受的欲乐相比,即使是至上的人间欲乐也再平凡普通不过。此外,跟天寿比起来,人寿要短得多。根据佛陀所说:
  “诸比库,人类五十年,只是四大王天的一个晚上和白天。他们一个月有三十个那样的夜晚,一年有十二个月。
  “诸比库,人类一百年,只是三十三天的一个晚上和白天。他们一个月有三十个那样的夜晚,一年有十二个月。”
  人类的寿命是多么的短促!比起天神的寿命,我们的寿命不过是他们的一瞬间。

天神的死因

  不过,即便天寿极长,有一天他们还是必然会死。
  天神死于四个原因:
  第一,寿命已尽;
  第二,福报已尽(过去的善业已尽);
  第三,忘记进食;
  第四,生起瞋心。
  前两种原因容易理解,后两个却难以明白。让我尝试作进一步解释。天界的欲乐极其美妙,以致于天神有时会忘记吃东西。当他们忘记进食的时候,身体会被消耗殆尽。没有食物,即使是天神也会死亡。这是第三种死亡,纯粹因为忘记进食而导致的死亡。
  第四种死亡是由瞋根心生起而导致的。当一个人看见别人的成就,有时候会生起不满,这种不满可以具有嫉妒、忿恨、瞋恚和妒忌的特相——不欢喜于他人的成就。它的作用是不能随喜他人的好运或快乐。
  嫉妒与妒忌只能是瞋根心。瞋恚、嫉妒和妒忌使心热恼、疲累与耗竭。若不省觉,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一个人死亡。
  由于妒忌、不满与不乐见他人的成功和成就,有些天神因此死亡。

天神将死的预兆

  现在我们知道有四个原因可以导致天神的死亡。可是,当一位天神将要去世时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再看看佛陀的教导,这来自《如是语·第3集》(注31)。佛陀说:
  “诸比库,当一位天神即将从天子群中死去时,五种预兆会显现:花鬘凋谢,衣服变脏,腋下流汗,身光渐失,以及这位天神不再欣乐于自己的天座。”
  天神出生时就戴着的花环是极其芬芳的,这些天花在他漫长的生命期中始终新鲜并保持盛开。只有在一位天神即将去世时,他(她)的花环才会凋谢、枯萎。
  同样,天神的衣服总是漂亮干净的,从来不需要清洗。但是,当一位天神将要去世时,他(她)的衣服会变脏。
  我们人类要忍受严寒酷暑之苦,但天神不用!我们人类需要工作,但天神不需要!人类会流汗,天神从来不流汗!只有当一位天神即将去世时,汗水才会从他(她)的身体流出。
  天神过去的善行决定他们目前在天界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过去世所造的善行越多,他们的寿命越长,相貌越庄严,快乐越殊胜,名声与威势也越广大、越出众。纯粹因为过去的善业,众生投生到有一大群同伴的天界。
  跟人一样,天神也需要进食。当天神想吃东西的时候,美味的食物就出现了。可是,跟人不同,他们的消化过程不会产生排泄物,所以在天界没有厕所。他们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那一定优美又干净!他们的身体也是光彩照人的,散发出明亮晃耀的光芒。但在即将去世时,他们身上的光辉也越来越微弱并逐渐消失。
  纵然天神的世界〔如此美好〕,可是当一位天神即将去世时,在令他喜乐的天上他再也找不到快乐!
  但,这些预兆是否必然出现在即将去世的每位天神身上呢?
  《中部注》这样解说:
  “在诸天神之中,有些是多福德的,有些却不是。当前者即将去世时,五种预兆会出现;但对于后者,这些预兆不会出现。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别。”
  当一位少福德的天神去世时,他的身体会像一盏灯的火焰般消失,同时他将投生到某个欲界的生存地。

天神的三句话

  当诸天神看到死亡的预兆时,他们会以三句话语来鼓励将逝者:
  “从此处,朋友,前往一个好的目的地。前往一个好的目的地后,获取好收获的利益。获取好收获的利益后,坚固地住立。”(注32)
  如此说后,一位比库请示世尊:“尊者,什么是诸天神所说的‘前往一个好的目的地’?尊者,什么是诸天神所说的‘获取好收获的利益’?尊者,什么是诸天神所说的‘坚固地住立’?”

前往一个好的目的地——人间

  〔佛陀回答说:〕
  “诸比库,人的状态是天神所谓的‘前往一个好的目的地’。”
  为什么人间是一个好的目的地呢?
  因为在人间有许多机会做善行,如布施、持戒、修止禅与修观禅,所以,人间被称为好的目的地。

布施
  要行布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布施之物,布施的意愿,以及接受布施的人。
  在人间,这三个条件容易具足,因此在人间易行布施。人们可以以其收入及所赚得的钱为手段来布施。依据各自的经济状况,他们决定布施的多少与优劣。〔在这里,〕布施的意愿易得到培育及提升。最后,只需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需要以及值得布施的人。因此,我们领悟到人间是一个好的目的地。
  天神是天生的受施者。由于他们的业,一切能想象得到的、可喜的欲乐所缘,都随意可得,等着他们〔享用〕。这是他们过去善行的果报成熟,如今显现于天界以满足他们。
  他们不需要为食物、衣服或者住所担心。他们不需要工作赚钱,不需要做饭洗衣,不需要就医问诊。疾病和衰老在天界并不明显。想象一下那儿有多么的美妙!
  天女美貌非凡,并且在整个生命期中看起来都像是16岁。天子一生看起来像是只有20岁。他们倾尽一生的时间享受最上的欲乐。他们的世界是完全令人愉悦的,那儿充满着难以言喻的美色,以及同样难以言喻的声音、香味、味道和触受,以致他们会很容易忘记做善行。由于自己的业,他们生活在那儿,不需要任何人布施任何东西给他们,因此,在天界很难找到布施的机会。不过,尽管很难,也并不代表天神不能做布施。比如,当佛陀出现在世间时,天神可以通过在人们每天供养给佛陀的食物中注入营养素来做布施。他们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布施。

持戒
  至于戒,有227条比库戒,还有鼓励人们持守的十戒、九戒、八戒和五戒。
  佛陀只是允许人类出家受戒成为比库,天神则不被允许。因此227条比库戒是为了人类比库的福祉、快乐与利益〔而制定的〕。
  比库戒是给予那些出家、服从与恭敬戒并喜欢持守这些戒条的人的,而不是给予那些做不到的人。只有当佛陀出现于世间,227条比库戒才得以布施给人类,这是我们人类稀有难得的机会。
  人类可以容易地建立起持守五戒、八戒等的环境,但由于天界的无上欲乐,通常天神要持戒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有些事情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佛陀证悟之后,他为五位苦行者作了第一次开示,其中只有一位觉悟正法,而当时觉悟正法的天人和梵天人却有很多,所以现在有许多戒行圆满的得证天神住在天界。
  比起天神,人类比较容易放下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和触所缘的执著。只要愿意,我们将会找到充足的机会来修习持戒。
  可是生活于辉煌的天界中,被华美的欲乐目标所吸引,天神要克制自己远比人困难许多,更何况是要他们放下对天界极强之欲乐的执著。
  而人类通常在生活中饱经困境和痛苦,因此他们会记得做善行的价值。可是,生活充满欲乐的天神却放逸于培育善行

难德王子的故事
  天女有非凡惊人的美貌,她们的身体触感非常纤细美妙,以致天子被她们所吸引而难以舍离。为了让你们知道她们有多美,我将引用《法句义注·双品·故事9》(注33)。
  你们知道难德〔Nanda,难陀〕王子吗?他是佛陀的弟弟,他的妻子国美(Janapada Kalyāṇī,一国之美)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在他们的婚礼当天,我们的佛陀进入他们的屋子托钵。婚礼结束后,佛陀将他的钵放在难德手中,然后从座而起,没有从难德手上拿回钵就离开了。出于对佛陀的恭敬,难德王子不敢提醒佛陀。他心想:“佛陀将会在楼梯口拿回他的钵。”可是佛陀到了楼梯口也没有拿回他的钵。然后难德想:“佛陀将会在楼梯下拿回去。”但佛陀还是没有拿回他的钵。难德又想:“佛陀将会在王宫的平台上拿回他的钵。”不过佛陀仍然没有在那儿拿回他的钵。
  纵然难德王子非常希望回到妻子的身边,可他对佛陀的恭敬是那么的强,以至于他不敢叫佛陀拿回他的钵。在极度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他跟着佛陀,一路在想:“佛陀将会在这里拿回他的钵!佛陀将会在那里拿回他的钵!佛陀将会在那个地方拿回他的钵!”
  当时,他的妻子国美接到消息:“夫人,佛陀已经把难德王子带走了。”听到这个消息,头发梳了一半的国美,用最快的速度追着难德王子,泪流满面地对他说:“君哪,请快回来!”她的话让难德的心颤抖。
  尽管如此,佛陀仍然没有拿回他的钵,却将难德带回了他的寺院。在那儿,佛陀对他说:“难德,你想要成为一名比库吗?”难德王子对佛陀的恭敬是那么强,以至于他不敢说:“我不想成为比库。”相反,他回答:“是的,我想要成为一名比库。”于是,佛陀让他出家成为比库。
  难德〔尊者〕感到非常不满,他将自己的困扰告诉一大群同伴比库说:“尊敬的僧团,我不开心。我现在过着梵行生活,可是我不能再继续过梵行生活。我有意舍弃增上戒而回到较低俗的在家人生活。”
  在听到这件事之后,佛陀问他:“难德,这属实吗,你告诉一大群同伴比库说‘尊敬的僧团,我不开心。我现在过着梵行生活,可是我不能再继续过梵行生活。我有意舍弃增上戒而回到较低俗的在家人生活’?”
  “确实如此,尊者。”
  然后佛陀对难德〔尊者〕说:“为什么你不乐于你过着的梵行生活?为什么你不能够再继续过梵行生活?为什么你有意舍弃增上戒而回到较低俗的在家人生活?”
  难德〔尊者〕说:“尊者,当我离开王宫时,我的妻子国美头发半梳,向我说‘君哪,请快回来!’尊者,因为我一直在惦念着她,这使我感到不安。我现在过着梵行生活,可是我不能够再继续过梵行生活,我有意舍弃增上戒而回到较低俗的在家人生活。”
  当时,佛陀抓起难德比库的手臂,以神通力引导他到天界。途中,佛陀指给难德尊者看,一只贪心又丑陋的母猴,耳朵、鼻子和尾巴都被火烧掉了,正坐在烧毁的树桩上。
  当他们到达天神的世界时,佛陀又指给难德尊者看五百位有惊人美貌的天女,她们正在等候沙咖天帝〔Sakka,帝释天〕。
  让难德比库看到这两种景象后,佛陀问他:“难德,你认为谁比较漂亮,你的妻子国美,还是这五百位天女?”
   “尊者,比起这五百位有惊人美貌的天女,我的妻子国美看起来就像是那只被火烧毁了耳朵、鼻子和尾巴的贪心又丑陋的母猴。比起这些天女,我的妻子简直不足挂齿,这五百位天女绝对漂亮多了。”
  多么令人惊讶!比起天女,即使是国美——一国之美,看起来就像是一只丑陋的母猴。

禅修
  现在我们开始谈止禅和观禅的修习。
  只有当我们远离欲乐与障盖,定力才能培育起来。正如你们所听到的,每位天子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五百位美丽非凡的天女,天界的欲乐极其美妙,以致普通的天神要修善行是很困难的。因此,天神宣称“人间是一个好的目的地”。
  每当投生到天界,我们的菩萨都不会选择尽享天寿,因为他无法在那圆满巴拉密。作为菩萨,他有能力决意(adhiṭṭhāna)重新投生到人间,因为那比较容易圆满巴拉密。
  因此,当生为人类时,我们确实需要禅修,以便如实透彻地知见佛法。然而,对于那些当他们身为人类时已次第深入地修习戒、定、慧的人来说,投生为天神将让他们更快地证悟。为什么?根据佛陀所说,在天界有许多法友,当他们看见你〔投生到〕那儿,他们认识你,并会提醒你禅修。那时,你将会迅速地洞见佛法。
  现在我已经讲解了,为什么天神说“人间是一个好的目的地”。

获取好收获的利益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
  “投生为人后,在如来所教导的法与律中获得信,诸比库,这是天神所谓的‘好收获的利益’。”
  为了说明在法与律中获得信的重要性,我将引用《相应部》中佛陀所说的话:
  “信是人的伙伴,若不存续信之不足,名声与荣誉由此而来,他舍离色身已,即往天界。”
  人们有不同类型的同伴:导师、朋友、妻子、丈夫、孩子、监护人等等。他们不过是暂时与我们一起,并不是我们的真正伙伴。当我们去世时,这些伙伴并不能跟随我们。舍离此身之后,跟随着我们的伙伴是“信”。因为信,我们做善行,如布施、持戒和投入禅修。由此,我们获得名声和荣誉,并在舍离色身之时,往生善趣。

信是人类最佳的财宝
  “信是人类最佳的财宝。”
  所有累积起来的财富,如黄金、金钱、宝石,以及人类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人或物,被定义为“财宝”。可是有情和非有情并不真的是人类最佳的财宝,在身坏命终之时,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统统舍下。抱着对佛法僧与业果的信心,我们做善行,如布施、持戒和禅修。了知这些行为的果报所带来的利益,我们知道信是一个人最好的财富。因此智者会将有情的气力以及所累积的非有情(财物)“投资”在佛陀、佛法和僧伽这些肥沃的福田上。如此,善果将会跟着我们,如影随形,而当我们舍离这个色身时,我们也可以将它们带走。因此,我们的佛陀说:“信是人类最佳的财宝。”

信为旅途资粮的保证
  “信为旅途资粮的保证。”
  每开始一段旅程,我们需要各种资粮:食物、水、交通工具、旅费等等。旅程越长,我们需要的资粮也越多。假如某些资粮不足,并持续欠缺的话,我们的旅途会变得漫长而艰难。同样地,当我们开始朝向涅槃、一切苦灭尽的旅途,我们需要正确适当的资粮。通过累积善行,我们得以带着资粮〔前进〕。所有的善行都植根于信——对佛法僧的信与对业果的信。若对任何一项的信持续不足,我们走向涅槃的旅途将会缺乏必需的资粮。
  让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当教导入出息念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禅修者进步很快,有些则很慢,其他的却没有进展。我们知道由于过去的修行,那些人进入得快。当可以观缘起,也就是辨识因果关系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在过去世曾经修习入出息念,所以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积累了资粮,这使他们在今生得以快速地培育起定力。
  同样地,当禅修者开始修习辨析究竟名色法时,有些进展顺利,其他的则面对困难,这也是因为他们过去世修行的原因。在过去以信累积的一切是他们的财宝,而现在他们带着这些财宝作为趋向涅槃旅途的资粮。因此他们可以如实地知见佛法。
  有些禅修者在他们的过去生已深入修习观禅。这些禅修者进步神速。通过修习止禅和观禅,他们可以在这一期生命很快现证涅槃。
  我们曾经满怀信心做过的所有善行,会聚积成为我们正确适当的资粮。因此,我们的佛陀宣称:“信为旅途资粮的保证。”

信是种子
  “信是种子。”
  我们通过耕耘而得收获。若我们怀着对佛、法、僧的信种下善的种子,如布施、持戒和禅修,当我们再次投生为人或天神时,它们将会带来可喜的果实:长寿、美丽、财富、快乐、名声和威势。它们将会帮助我们知见涅槃。因此对于佛法僧信的种子必须要种下,以便结出涅槃之果。

以信渡越瀑流
  “以信渡越瀑流。”
  生死轮回的瀑流是难以渡越的。虽然我们知道无法以船越过生死轮回的洪流,可是凭借信,一个人可以越过难以渡越的瀑流。若已建立坚固的信,人间的确是一个好的目的地。在这里,我们最容易“获取好收获的利益”。若不能如此,那我们就白来这个好的目的地了。

坚固地住立——初道与初果

  “当信已住著、已扎根、已定立、已坚固,于世间不能被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任何人所动摇:这就是天神所谓的‘坚固地住立’。”
  当一个人已经以初道与初果的智慧证悟涅槃,世间无任何有情可摧毁他的信,再无任何有情能从其处夺走该智慧或者使他改变。初道的道智与果智生起后,他对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信已经不可动摇,这称为“坚固地住立”。

苏郎拔他的故事
  有一则故事与此相关。在佛陀时代,有一名男子叫苏郎拔他(Surambaṭṭha)。在亲闻如来的教导之后,苏郎拔他成为初果圣者。之后佛陀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魔罗(Māra)决定要试验苏郎拔他对佛法僧的信。于是,他化身为佛陀的相貌,去见苏郎拔他。
  当苏郎拔他见到佛陀又回来了,他向佛陀礼敬,然后等待佛陀说话。看似佛陀的魔罗说:“苏郎拔他,我已经告诉过你,五蕴有无常、苦和无我的本质。现在你要注意,有某些法是恒常、快乐和有我的。”
  苏郎拔他并没有上当。由于了解佛陀的素质,他知道佛陀从不会说任何具误导性或者错误的话,而且他自己已经如实知见法,即使是魔罗也不能使他改变。当时,苏郎拔他问:“你是魔罗吗?”魔罗承认说他是。苏郎拔他于是告诉他:“我的信是不可动摇的,它已经牢牢地扎根并坚固地建立在我心中。魔罗,纵有百千万个你出现,仍然不能令我改变。离开这里!”
  在此我们应该细想,作为一位初果圣者,苏郎拔他已经对佛法僧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信。假如还是凡夫的话,他可能已经相信魔罗了。

初果圣者与凡夫的巨大差别
  初果圣者和凡夫有巨大的差别。佛陀在《相应部·大品·谛相应·指端经》中如是说:
  当时,世尊将少量泥土放于指端,然后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你们认为怎样?哪一个更多,我放于指端的少量泥土还是大地的泥土?”
  “尊者,大地的泥土更多。世尊放于指端的少量泥土微不足道,与大地的泥土相比,无法比较,[甚至]算不上是微小的一部分。”
  “同样,诸比库,对于一位已经现观而具足见的圣弟子,已被摧毁与灭除的苦更多,而所残余的微不足道,与已被摧毁和灭除的苦蕴相比,后者无法比较,[甚至]算不上是微小的一部分,因为最多只会再有七期生命。他如实了知: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灭,这是导至苦灭之道。”
  第一种圣者——入流圣者〔Sotāpanna,须陀洹〕,他已完全从四恶道的苦中解脱,而凡夫仍然会在那受苦。

如何选择正确的导师
  由于不了知四圣谛,凡夫会遭受许多危险,其中一种危险是不能辨认出可跟随的正确导师。那就是为什么义注解释:凡夫是那些会把许多不同的人尊为自己老师的人。然而,假如你已经在过去累积了足够的善行而能甄别真正的导师与错误的导师,那表示在过去你曾接受正确的教导,你受过往善行的力量所推动。因此,我鼓励你们在今生要学习佛陀真正的教法,要关注他人所教导的是否与佛陀真正的教法一致。〔除了正自觉者佛陀〕,没有人可以凭自己的认知来教导导向涅槃之道。请记住,是佛陀教导导向涅槃之道,那是他的教法,直接来自佛陀。
  请省察这些问题:在出生与死亡之间,你已经寻求了多少位老师,希望从他们那儿能有所得?你是否对他们感到满意?你仍希望找其他老师,是吗?你应当要知道,没有一位世间的导师可以让你满意和满足。为什么?因为你和世间的导师双方都为贪婪、瞋恚、愚痴、骄慢、妒忌和悭吝等烦恼所驱使,而朝向一个特定的方向。我们都是烦恼的奴隶,而非主人,它们引导我们走上邪路。人们通常是以满足自己的世间欲望与渴爱为动机而实施行动的。贪爱是一种烦恼,它几乎总在渴望得到某些东西。例如,我们接近一个人,是为了某些我们想要的东西;而对方接纳我们也是为了某些他们想要的东西。这种关系既不能培育真相,也不能断除烦恼。由于这些烦恼,我们将不会对我们自己感到真正满意,对方也不会对他们自己感到真正满意。人们常常基于彼此之间的期望值或利益来判定某事某人的好坏。这种想法取决于他们那不断变化的喜恶,被自我驱使、为自我服务,根本不可信。
  你也许读了由不同导师所写的禅修书籍,并因此生起许多疑惑。你可能会发现难以判定他们之中谁对谁错。等见到四圣谛,你就能轻易地甄别孰是孰非了。
  只有当你遇见某个人教导你怎样断除烦恼以见到涅槃,在见到涅槃之后,你的心才最终得以满足。一旦见到四圣谛,你即见到佛陀,你将不必再寻求任何其他导师。因此,我们的佛陀说:
  “见法者,即见如来。”
  已见涅槃的人将不会再寻求其他导师,他只有一位导师——佛陀。由于对佛法僧的信已牢固地树立并坚固地建立,可以说他的信是不可动摇的。
  愿你们都能对佛法僧建立不可动摇的信!
  愿你们都证得涅槃、寂静!
  萨度!萨度!萨度!

注27/28:* 译自乌·雷瓦德尊者(Venerable U. Revata)的英文开示“Three Sayings of Devas”。尊者曾于2005年10月10日在缅甸帕奥禅林和2005年11月在新加坡双林寺作此开示。
  开示文字由寻空尊者(Bhikkhu Suññātagavesaka)英文编辑。/ 此开示也收录于尊者“生命之省思”系列开示中,由帕奥禅林的女禅修者整理中译,并用中文宣讲。本文以系列开示中的译文为底稿,再对照英文校对编辑。
注29:《马甘地亚经》:译自M.75。
注30:朋友:巴利为bho,意思是朋友,对平辈或下辈的亲密称呼。因为马甘地亚是外道,他见佛陀的本意是要羞辱佛陀,但听佛陀说完此经后,他即在佛陀座下出家,后证得阿拉汉果。此处是经文的节选。
注31: 《五种预兆经》(Pañcapubbanimittasutta):译自It.83。
注32:此段或译为:“从此,友,往诣善趣。往诣善趣已,获善利之得。获善利之得已,成善安立。”
注33:《法句义注·双品·故事9》:《难德长老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