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头的天然“高级香水”流行了两千年

 闻诗人 2018-06-30
                 □紫金山/金陵晚报见习记者 殷静

  南京的夏天是闻香识女人的季节,暗香浮动在空气中,在多种气味的混合中可以轻易分辨出:这是栀子花的味道。
  在你沉迷的片刻,挽着竹篮的阿姨上前一步:“阿要栀子花啊?十元三把。”
  这是成为精致女孩儿的邀请,实难拒绝,翠绿鲜艳的叶瓣配上隐约露出的一点洁白,扑面是馥郁的香气。
  南京人做事雷厉风行,甚至利落到有股“甩”劲,满街的花香隐隐透露骨子里的浪漫。

  2000年前的栀子花凭实力抢C位

  “10元3把,10元3把……”
  你认为栀子花廉价?NO!曾经的栀子也让人高攀不起。
  栀子在中国的源流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栀子因结出倒卵形而有棱的果实似古代盛酒的器具——卮,因此古称“卮子”,因是木本植物,后改为“栀子”。《汉书》中记载,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栽种栀子和茜草的园子。
  秦汉以前,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据考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色染织品就是以栀子染色。在汉代,染园中生产的栀子和茜草,都是御用服装的染料。
  栀子的果实含有一种天然黄色素,通过控制醋的用量来调节栀子染黄的深浅。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将织物染成鲜艳的黄色,因此古人对它的别称为“栀黄”。
  因作用巨大,栀子在古代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史记货殖列传》可佐证:“千亩栀、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栀”指的是栀子,“茜”是茜草,两者都是可染色的植物,这句话说的是只要大规模地种植栀子花和茜草就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除了实用价值,栀子花以超高颜值,逐渐走向了“靠脸”吃饭的潮流路线。前人品香有浓、清、远、久四项评分标准,实际上“好花不香,香花不好”,色、香难以兼容,但我国八大香花之一的栀子花却是两者兼有的典型案例。南宋女词人朱淑真诗云:“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女词人认为栀子花必然要将它移到月下共赏,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给人带来的赏心悦目之感。
  可以说,南京人选择栀子花的眼光是十分独到了。
  南京民俗学家刘冻告诉记者,在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开国时在应天府(今南京)大道两侧栽种了大量栀子花和茉莉花,二者在当时其地位可以与市花乃至国花争C位,“但这只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并没有具体的出处和描述。”因此,南京就有“栀子花茉莉花,你别和我花”的俗语,大意为遇事不要东扯西扯找理由。

  只有女人戴栀子花?男人也行!

  清初文人王晫曾感叹:“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
  在现今世俗的观念中,女人戴花增添妩媚,男人戴花则显阴柔,则为众人所不能接受。而穿越一千年前的宋朝,男人戴花乃是时尚,是风度,更是荣耀。还抱有男人不能戴花的思想?out啦!
  陈耆卿在《鹧鸪天》写道:“小舆穿入花深处,且住簪花醉一卮。”诗中陈耆卿头发中插着的就是一朵白花花香喷喷的栀子花。
  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男女鬓插菊花的现象。南北朝时期的上流社会中,男性簪花的习俗就有很多了,在唐朝流行,以至宋朝达到了极盛。
  古语说“贵近之所好,则下必效之。”这场“花样男子”的浪潮由庙堂之上风行。
  将戴花作为朝廷宴饮的仪式始于唐懿宗,据载,唐懿宗在宴请群臣时命令宫人折花飞速送至宴会现场,唐懿宗便下旨:“戴花,饮酒。”世人因此都以被赐花而感到荣耀。
  宋朝将戴花传统推行到极致,宋朝追求喜庆气氛,每逢典礼、节庆,朝廷宴请大臣,都少不了一个仪式:赐花、簪花。不同的官品等级赏赐不同品种的花卉,群臣戴花完毕后需向着君王的方向谢花拜礼,以示感谢隆恩。
  据《武林旧事》中记载,淳熙十三年,正月初一,皇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君臣party。上至皇帝下至禁卫吏卒,都发鬓簪花。一时间都城中花团锦簇,远望如锦,以至于四方的看花群众,不远千里前来一睹风采。
  在唐宋时期,戴花于男子而言其延伸内涵远大于装饰意义。
  皇家宴请,赐花;新科放榜,赐花;御旨送达,赐花。
  戴花也因此意味着官路亨通,富贵荣华。
  《钱塘遗事》记载当时流传的赴省登科五荣须知,其中第三荣便是御宴赐花。
  民间形成的这种戴花的风气无疑是受到了宫廷簪花、戴花礼仪的影响。
  也无怪乎《水浒传》中的绿林直男们纷纷头戴鲜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乃至梁山好汉们重阳节在“忠义堂上遍插菊花”了。

  南京九成栀子花来自浦口响堂村

  戴花人甚众,也催生出卖花的行当。花的买卖始于何时,已无法溯源,但在唐代却已经常见。有不少农户以卖花为职业,后妃、宫女每月还享有专门的买花钱。
  宋人喜欢插花、戴花,对花的需求量很大,致使花的买卖非常兴隆。《东京梦华录》 中描述当时的花贩卖花时用马头竹篮将花铺展,用清脆悦耳的吆喝声招揽生意。而现代南京栀子花大多来源于一处“桃园静谷”——浦口响堂村。
  响堂村位于浦口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腹地内,被鹰嘴山、横山、大马山、馒头山、西华山交错环抱,村中出产的栀子花、艾草等在全市颇为有名。
  从山脚驱车15分钟便可见藏于翠绿山坳中的村落。响堂村共有80多户人家,其中二十多户栽培着南京市面上九成的栀子花。
  往年栀子花的花期能够持续四十多天,而今年由于冬季的持续低温,因此花期降至一个月。
  早晨天刚亮,村民就要上山采摘栀子花,专挑那些要开不开的花苞,碧绿的叶瓣中透着一线白色花瓣的花苞最为适宜,刚上市时多得能采摘到中午。
  村民王福兴告诉记者:“刚上市时批发需要三块一把。”
  栀子花以一把为单位,里面放有5至7枝栀子花。
  在传统戴花的习俗以及现今崇尚绿色香氛的环境下,南京栀子花市场广阔,据大行宫卖花的张阿姨称,栀子花最紧俏时一天能卖出近百把。
  因此响堂村每年六月吸引了花贩们的目光。据悉,栀子花的贩卖地点位于南京盐仓桥,村民钱振生告诉记者:“2005年,我带过1000把(约5000朵)栀子花去市里卖,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从1995年至今,响堂村栽种栀子花贩卖已有23年,村中种栀子花、卖栀子花的第一人就是钱振生。
  他说南京人喜爱戴花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几十年前老南京人扎着包头巾下地插秧时,就爱从低矮的栀子树上摘下一朵插在头发上、衣襟上闻闻香气。
  民俗学家刘冻指出栀子花在南京长久风行的原因:“栀子花易种,周期长。花香有爽神清肺之功效,而被人们所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