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研究专家:我们对老年人口有很大误解

 水竹ezweqh53rj 2018-06-30

主讲人:齐铱


香港大学老年研究中心创始人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工学院中美金龄协会吴玉清中国老年讲座教授,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创始者。

197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福利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保健和老年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北京大学,我今天会给大家讲一讲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讲一讲2002年联合国国际老年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一些新想法。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的健康老龄化到后来的成功老龄化,再到后来的效益老龄化,然后是现在的积极老龄化。这么多的变化,这么多的转变,这中间有什么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吗?另外,我还要集中讲一讲这主要是个人责任还是社会力量。



20世纪两大成就:寿命与健康


我们可以说20世纪有两个最大的成就,一个就是人的寿命延长了。50年代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20世纪末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当然有的国家长一点,有的国家短一点。另一个成就就是人类健康状况的提高,慢性病成为主流。在这以前,传染病是医学上面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现在传染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透过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60岁以上的部分的慢性病的比率越来越高。我们大家都喜欢有一个幸福的、健康的晚年生活,那么什么样的晚年是健康的呢?我们所说的就是“健康颐年”。


所谓“健康颐年”它的重要主题是什么呢?它的重要主题就是说一定要把老人家的老化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积极面对的,正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成为一个主题呢?因为虽然我们人口年龄增长,人长寿了,但是很可惜我们对老年人口有很大误解,很多时候想起老,就想起死,就想起病。所以以为人老了,老人多了,老人长寿了,就把老人家看成伤残。


事实上呢,不是这样的,全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他们作出来的研究呢,我们看出来,虽然老人家比较多,有一些慢性病,或其他的疾病,但这并不表示他就是伤残就是家里的负担。而且大概是老龄人口(城市)里面呢不超过20%,是需要人家在生活上照顾。就是说基本上80%的老人是能够自理,自己照顾自己。如果你把老年人都看做是病人,那当然整个社会、家庭、每个人都会对老年人感到非常恐惧的,而且制造很多压力给社会。


第二个呢,就是说是不是有病就表示他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观念也要开始(转变)。以前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想,有病就是不健康,但是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像我说的,85%以上65岁的老年人都会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那是不是就表示说所有人一进入65岁,就是病人呢?这个观点一定要改过来。事实上,很多老人家都会有一种或多于一种病,但是慢性病和急性病和以前都是不同性质的。慢性病是可以控制它不要恶化,所以慢性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不表示你一定生活指数要差。


有的家人是呵护老人,尊敬老人或者爱护老人,但是爱护到已经把他当成病人了,这个呢反而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说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呢就是说,既然他这种病你不能医,他这种病也不至于说致命,他可能还有30年或40年的岁月。带着这种病,他应该是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所以就应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为主题。


老人有病就一定不健康吗?


健康的概念呢,既然大家都是搞健康(研究)的,大家应该晓得,联合国早在20世纪中的时候就提出来这个定义,健康不只是人的生理,也就是我说的不是单单只是有病没病。定义是定义,但是很可惜,你到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健不健康,他第一个就是想的他有没有病,然后没病呢,他就说:“我健康。”他要有点病,他就说:“我健康不太好。”他没有从心理健康这方面回答你的问题,更不要说从社交健康,社会健康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了。


不但普通市民这样理解,就是医护人员,其他专业人员也是有这个毛病。举个例子,有时候在香港培训与老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跟他将你也要懂一点老年人学,要知道一点老人家患的病的特色是什么样的。那他就会给你回答呢,这是医生护士的事,我和医生护士合作,我自己不需要(了解)。我继续讲你就会明白,健康这个概念呢,还没有深入民心。


其实在老人的很多数据都指出来,他们的生理健康不差的,要差也不会那么长寿对不对?他们很多时候是心理方面问题比较大。在香港,我刚才说过,老人患忧郁的(比例)非常高,百分之二十几(22%——25%左右),自杀率非常高,自杀率在全世界和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自杀率越高。中国情况非常严重,到了一个很严重的情况。但是很奇怪,我和国内的学者谈起来,他们还不晓得中国老人自杀率在世界上是排的非常前的。


其实,在1974年,加拿大卫生局有一个健康报告,美国卫生局1979年也发表了报告,1995年联合国的卫生组织也发表了报告。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虽然百分比的分布有微小差异,但他们这几个报告都指出来:


促成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四大类.

● 遗传因素占20%;

● 环境因素占20%;

● 医疗卫生因素占10%;

● 个人生活模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占50%。



促成健康的四大因素


这四个因素里面,我们看看,有哪样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遗传,爸爸妈妈基本上已经替你决定了,自己没办法改。现在国际上很流行遗传基因的研究,很多国家花很多钱在做,很多学者在做,做的也不太成功,因为很多国家政策上是禁止的,虽然禁止,还是很多人去做,因为他们看的出来将来这个是很赚钱的,但是遗传基因在政府方面为什么会禁止呢?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群还没有解决这个伦理问题。


环境因素,不是一个人的事。比如空气污染,北京这几年还好些了,以前天都是灰灰的,大家都知道汽车废气对环境污染,但不开车不行呀,怎么去处理呢?这个政策是靠上面的,不是单单卫生部能决定的。


医疗卫生因素,有人看到很失望。“啊?只占10%啊?”你要了解像加拿大这种国家,花费在医疗卫生上面的GDP非常的高,每人的薪水,发薪水的时候1/3不见了,大半都为了维持大家的健康呀,维持一个很庞大的医疗系统呀。但是,如果你知道,原来可以促成你的健康才占10%。


个人生活模式才是最主要的,这其实是好事,就表示健康是控制在你手上。如果你希望保持健康,肯运动呀,留意你的生活方式呀,基本上你比医生还有用,比吃药还好。这个原理很简单,是老生常谈的事啦,但是并不表示很多人清楚的了解这些因素的关系。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


国家提出并定了政策后,政府要起领导作用。我们国内,香港也有种倾向,一讲这个起领导作用,就以为所有的事情政府都要做,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政府要把它看成是很重要的政策,在方向性上做一个带领,但不表示所有事都要做。主要是如何推动,其中包括如何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这个策略每个国家都定,成功的不多,在香港5。6年前,有个很大的推广宣传活动,花了很多钱,其中就有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讲来讲去都是运动呀,吃东西留意呀,体重留意呀,中学小学的时候,很多健康常识重新再讲,推广活动3年以后呢一点效果也没有,所有指标都没有改变。


还有共同策略,以前比较少讲,现在也看得出来了,还是讲如何鼓励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有的国家从“政府起领导作用”这个定义出发,他以为政府要做,专业的人要做,到头来个人自己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责任,自己不做还是不行的。


推广环境的改革,环境占20%,我不晓得国内禁烟做的怎么样。我知道现在烟民是很辛苦的,坐飞机基本上不能抽烟。在香港开始推行的时候也是吵的不得了,你的权利还是我的权利。为什么你不抽烟要管我抽烟。但是到最后,因为你抽烟造成我健康20%受损,你有什么权利损坏我的健康?但最后政府还是要带头去讨论,怎么做推广,不是很容易的。抽烟或者吸烟呀,已经做的比较有系统了,其他方面,比如污水呀呢,做的并不多。


策略中还有几项是以前没有人提的,健康完全从生理上看,是不用讲这些的,但做了许多事后,发现没有用,到最后还是要老人如何积极的参加活动。老人心理问题,很多都不出门,甚至一天到晚穿着睡衣,他就想反正我也不出门。那天,有人讲外国许多老人家,七八十岁了,还每天早上,挑衣服呀,很花心思,头发弄的很漂亮。如果忧郁,肯定不做这个的,因为他不参加活动在社会上没有角色,排斥他。参加什么活动都认为这么老了还干什么。那么心理的健康就没有照顾到。


推广老年人的正面形象。有许多老年人自己没事,但社会对老人的形象负面的,觉的他没用,他不是病人把他看成病人。这种情况下,就使本来没问题的老人产生问题。社区健康训练经常谈到“ENPOWER”这个字,学生经常误解这个字。专业人士和你服务的对象身份地位往往不一样,老人认为你年轻,懂的多,请你帮忙,他是受助者。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去实习,报告回来写怎么ENPOWER,其实学生做的事情往往都是”DEPOWER”。如何ENPOWER,你要和他平等的,甚至他的地位要提高一点,也就是说你要尊重他的意见,你要问。一般,医生和你的地位怎么样?医生说吃什么药,你就得吃什么药。你不敢说什么。平等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个人健康意识的觉醒


我这里用的是抑制力,因为我觉得,知识和行为的不协调,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健康的误解。刚退休的美国健康总监吧,发表了很多有关健康的文章,他发表了许多数据,我觉得很有趣。他说假设,你患病最后要死,你自己对自己的救治机会是85%,医生对你的救治机会只有15%。这里不要误会为有病不要看医生,有病还是要看医生的。只是说平常你做的好,根本就没这个机会,根本不需要去看医生。甚至你去看医生时,你平时做好85%的事情,就已经医好自己了。


第二,就是对健康生活模式或个人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理解。有的时候个人责任还是没有承担。庆祝生日会一定要有大蛋糕,一般都是小孩吃,大人,尤其是女士一般都不吃奶油,但是生日不吃蛋糕好像不对。群众的压力也很奇怪,我常举小宋的例子,在香港不抽烟,回来又开始抽了。他就说:“齐老师,没办法,人家给你递烟,你不抽是不礼貌的。”原来有群众压力。你要认同呀,就要牺牲健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障碍,因为健康行为很难在短期达到成效,是不是运动马上血压就降低,体重马上就减了?很多人说我不是没有做啊,可是没有成效啊。所有健康行为,短期很难见成效,那么怎么有意志力坚持呢?缺乏有助健康的生活环境。香港总是讲跑步,到哪里跑步啊?在街上跑,废气都吸进去了,没有公园,要跑步还要坐车去郊外,你要人家健康生活,又没有这个环境,这个在国内问题少一点。整个城市计划就应该把这个考虑进去。


再就是缺乏朋辈支持,你问外国人吃什么,他们就说要吃素。问中国人吃什么,为了尊重人家,我们就说什么都吃。人家就想啦,大老远来的怎么能让客人吃素呢?国内喝酒抽烟的文化,旁边的人对此支持不支持啊,理解不理解啊。


翻过来看,其实个体老人能不能有积极的晚年受家庭、朋友、政府、社区服务的影响。一讲到老人问题,你的医疗系统怎么好,我们暂时还不能够,很多国家还没发展到老人有病上门来看。现在澳洲已经开始在实施了,尤其是在农村,因为老人家你有医疗系统他也来不了,除非你有一套东西来配合它。


推动社会积极参与呢,就不是少数人了,要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什么医疗界学者啊,媒体啊,各阶层都要参与了。商界是最难的。我们在香港讲健康生活方式啊,一般对商界是对抗,他们净出不好的东西,比如麦当劳,如果每天吃的话就造成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会做宣传啊。所以商界,我们现在鼓励他,你能不能弄点东西又好吃又有营养,又健康的食品,只能这样鼓励他,创造健康生活的环境。

社交方面的健康,老了要存钱,很多人都明白。你的社会支持,或者说你有很好的朋友圈,要投资的,外国研究表明,几年前他帮别人,几年后,他需要别人帮助,这批人都来帮他,所以这就证明这是相互的。有的老人在能做的时候,这个不做那个不做,其实这些都是相互的,你帮其他的人到头来你就会有社会支持,这一点在城市家庭中开始减弱了。年轻人不希望老人参与他们的事,老人家也嫌麻烦,比如不希望老人带孩子,老人也希望出去旅行。现在新加坡几个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到底应该都接触呢,还是不应该。接触就常常吵架,怎么样接触又维持一个好关系呢,到老了又投资了很好的社会关系来维持自己健康对整个社会和学者都是很大的挑战。


讲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健康老年这个定义讲到现在已经扩充了,就讲健康老年人,现在基本上不用这个字,用“积极老龄化”。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到底够不够钱过日子和健康同样重要。不像以前把生理健康看成决定性的,可以看出国际差异很大,中国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和农村差异很大,所以怎样因地制宜?刚才我讲的都是在一个中央的城市,大城市,但都是很空泛的。实际要推行出来,你面对的社区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你要自己做分析,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对策,或者优先次序。


结语


最后结论,很明显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也逃不过,老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要将来老人都成为积极的老人,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专业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年轻人记住这个,如果以后你希望在这方面贡献社会的话,一定要摒除不能和别人合作的观念。我们的同学很奇怪,和自己系的同学讲的很好,我说你和工商管理系的同学讲讲,他讲完说不行,他们一点社会良心都没有。我说你们将来出去,你们专业是少数,香港是商业社会,你怎么让人家明白理解你讲的问题,如果你做不到,你的工作是不成功的,你要晓得人家怎么想,才能跟人家合作。


另外一个层面讲专业,中国一直走专业的路线,以前讲PROFESSIONALIZE, 但是现在所有讲老龄化的国家都在前面要加一个DE,DEPROFESSIONALIZE,就是说要把专业打掉。并不是说不要专业,只是说要做到积极老龄化呢,你要记住你的专业和服务对象是平等的。这个是很困难的,很多人选择作为专业人士就认为薪水比较好,地位比较好,工作条件比较好,环境比较好,接触的人比较好,但是将来连这一点也要受到挑战。如果你总认为你是专业的,把你服务的对象看成不平等的,基本上他们就不能达到自我照顾。


因为我们开学会的时候一般都是专业人士在参加,所以学者讲这个是很吃力的,很多专业人士如果明白你在说什么他可以接受,但是也有些人是不喜欢听的,你是不是想要拿掉他现在有的一些权利啊?如果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专业人士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都要改变。现在最重要的是从教育方面开始改变。很多国家在他专业培训的课程里面首先就要改,希望在新一代中肯为更大的理想来做。


2002年9月1日

于北京大学





———— / END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