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吾道有涯 2018-06-30

为什么要推出“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要在城镇化还未完成的情况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的理解是:

第一,振兴乡村战略是对效仿先发国家的城市化优先战略的修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促进农民城市化的现代化战略,战略目标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农村户籍人口减少到15%以下。这个战略已经持续实施了40年,当下,中国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门槛,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但农村户籍人口比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效仿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的修正。中国加入WTO时,舆论普遍认为:只要中国加入全球化,学习亚洲“四小龙”承接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当人均G D P达到4500美元时,农村人口自然会下降到15%以下。到20 17年底,中国人均GDP接近或超过10000美元,却只制造出了2亿多农民工,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无法支持其本人市民化,更不用说其家庭成员的市民化。

这是因为在中国加入全球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之后,全球一般性制造业出现了“中国拐点”—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逆转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随着参与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的后发国家越来越多,一般性制造业竞争日趋惨烈,参与一般性制造业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越来越低,收益无法支付城市化的高昂成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继续出口导向工业化优先战略有害无益。甚至,绝大多数城市再继续搞一般性制造业工业园区竞赛的发展模式可能是得不偿失之举。或者说将农村数亿小农问题转化成城市数亿农民工问题,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导致问题更难解决。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是防范经济系统性风险、维持城市资产价格稳定和经济可持续繁荣的根本性举措。通过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让农村资产价格向其应有的相对价值回归,让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就能够继续以“三农”向城市资产“泡沫”输血以维持其价格“稳定”,从而降低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也只有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在内需强劲增长的条件下维持继续较高速度增长的趋势。

第四,乡村振兴战略是扩大内需和增强国家主体性的关键措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近30年只上升了4- 5倍,而生产资料、医疗、教育、住房、公务员工资等价格上涨了数十、数百倍。正因为如此,农民在农业领域所获得的收入一直是下降的,而支出刚性增长。一方面,农民收入过低,大量廉价劳动力从农村农业涌入沿海加入一般性制造业;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一般性制造业的产品只能依赖国外市场。出口的是物质,进来的是货币,通货只能推动城市资产价格越来越高。城市资产价格越来越高,又导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越来越高、内需的进一步萎缩和国家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附于国外市场而丧失国家经济自主性、主体性。

这就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低—农民工外出多—农民工工资低(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刚性增长、消费能力下降)—出口越来越多—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印发人民币越来越多—通货加剧房价膨胀—农民和农民工购买力越来越低—工业品对海外市场越来越依赖- -国家经济自主性、主体性越来越低—对农产品价格保护能力越来越低—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增加农民综合性收入及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国家经济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增强。

第五,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为农村业态多元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再继续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城市发展优先战略已经毫无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第六,乡村振兴战略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主流化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步主流化,喜欢在农村生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在农村养老也会成为很多城市老人的选项。与此同时,城市资本严重过剩,农村资产资本化还没有起步,资本下乡动力强劲。可以预见,相当一部分村庄必将成为有钱人、有智人、有力人、有闲人投资、创业、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而兴旺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是人心所向。

第七,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正视和直接回应。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乡村两极分化趋势也日趋明显。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和小镇,振兴乡村是促进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有力的举措。

破除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中央最近几次重要会议都特别强调激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指因组织内部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激活内生动力就是激活“组织”的自发动力。把农村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村社、一个个乡村系统当成一个“组织”,这些“组织”、“系统”的自发动力是什么?要激活什么样的内生动力?

过去这些年,乡村是不是就没有内生动力呢?当然不是。创造“共富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老板经济”的内生动力很足。从农村吸取资源的内生动力很足,向农村注入资源造血的内生动力不足。现在提出“振兴乡村”,要激活的是对乡村振兴有正相关的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农民只能在自己土地上种庄稼,不能平等享有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厂子和种房子的权利;农民不能在村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只能把钱存入银行再从银行贷款搞发展。类似的限制和歧视很多,这是一方面的束缚。另一方面,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不能抵押贷款,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资本经营后,资本就可拿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这类束缚正在源源不断地假“激活振兴乡村内生动力”之名在“深化改革”的话语下大行其道。

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就是要给农民全面的平等权利。特别是组织起来的权利,集体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平等权利,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平等权利,农民合作金融与其他金融的平等权利、农民财产权和其他财产权的平等权利。

乡村振兴规划的主体应该是村民自己,各种专业人士是村民做规划的协作者。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协作者是规划主体的长期陪伴者。乡村振兴战略要区别对待“163”,在区域内统筹“163”实施乡村发展。1是10 %的城郊农村,要支持农民抱团进城,用“农地转非减半”政策即可。即:农民的村庄整体进城,实施“土地农转非减半”政策:即政府无偿取得一半(无需征地补偿)土地搞公共事业,另一半土地留给农民村社集体(村社集体成为城市的土地供应商、开发商);6是60%空心村,建中大型集体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现代农业,空心村原有的建设用地向(中心村镇)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漂移”(所有者不变);3是30%中心村,是人口产业集聚区,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养老、休闲的地方。要重点规划,集中资源打造。

以振兴村社共同体为先

产业发展一定要有宏观视野、全球视野,要对大趋势有正确认识。在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大趋势大背景下,百分之八十的县乡村可能只能发展一般性产业,但发展一般性产业绝大部分是要失败的,因为一般性产业全球性过剩。只有发展特别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特殊金融业、新服务业等)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十之八九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约束又发展不了特别的产业。出路还是要依靠“村民村社共同体”。把村民村社共同体做强,发挥村民村社共同体“振兴乡村”和“精准扶贫”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

1949年后,乡村社会出现两大变革:一是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二是建立在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基石之上的村民村社共同体。这里的“村”,是地域边界,村庄,也是行政或自治边界,也指村民委员会。这里的“社”是经济组织,指村级合作社或村经济联合社。“村民村社共同体”是村和社一体化组织,是产权、财权和事权、治权有机统一的、集村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三种职能于一体的社区性农民自主综合合作发展组织,我们把这种组织叫做“村民村社共同体”。

具体怎么发展壮大“村民村社共同体”?首先,政府海量财政资源的配置要重点向村民村社共同体倾斜,引导高度分散在农户手上的细碎化的生产资料向村民村社共同体集中、集约经营。村民村社共同体(联合社或集团公司)以市场主体身份再和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合作经营,主导构建新型双层、多层经营体制。政府所有部门,从资源配置、调控手段、服务方向等都做相应调整。

其次,确保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增长主要归属村社共同体及成员。未来农民收入五大项(生产性收入、劳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收入)中,增长最快的、最稳定的是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必须确保这两块收入普惠千家万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