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素描艺术,可以这样看

 海上遥远 2018-06-30

西方素描艺术,可以这样看

青藤艺术2018-06-21


编者按:安格尔是西方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巨匠,法国国宝级新古典主义大师,是古典主义绘画领域中将表达“永恒的美”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他以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原则,创作出《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女》等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正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展览期间浙江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作了题为《从安格尔的创作及趣味看东西方素描艺术》的讲座。下文根据应金飞讲座及相关资料整理。来源于浙江美术馆公众号。

浙江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

何为线?安格尔说,“线条——这是素描,这就是一切”,线是素描的组成部分,也是绘画的基础。《说文解字》释义:“线,界也。”也就是说,线是区分物与物差异的界限之用,这里的“线”包含了形的概念。

巴黎高美安格尔纪念碑

巴黎高美安格尔纪念碑,创作于1871年,安格尔的雕塑手中的纸片上写着:“素描者,艺之操也。”在此次安格尔巨匠之路展览的展品中,有一幅特别的素描,安格尔临摹的双耳爵纹饰,其中最下方侧躺着的人物,就是安格尔临摹自己收藏的陶罐上的图像,这个陶罐正在此次展览中展出。除了陶罐,安格尔也会临摹的古希腊石板或者其他器物上的图像。

安格尔 双耳爵纹饰(临摹)

安格尔的首场 雅典红彩陶双耳爵

在18世纪19世纪初,欧洲人进行了大面积的文化考古,有很多重大发现,如特洛伊古城、庞贝古城等,其中也包括了对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等更加久远的文明的发掘。

古埃及浮雕

安格尔临摹的希腊瓶画图案

这也促使了古典主义的复兴,当时的艺术家们也掀起了去往古希腊遗迹的风潮,安格尔也属于其中之一,他收藏了许多古希腊时期的文物,并且在艺术上认同他们。他说过:

“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精美还有所怀疑的话,

那就无异于诽谤。”

在此次展览中安格尔收藏的陶罐,属于古风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塑家把塑造生动、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形象作为创作目标。

安格尔的收藏 雅典红彩陶三耳瓶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希腊古典时期的艺术,被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成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也是安格尔在自己的艺术理念中极为推崇的理念,这个时期的建筑与艺术最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理想。

《掷铁饼者》(罗马时代复制品) 原作为青铜器

安格尔 宫女 素描稿

安格尔 大宫女 素描稿

如掷铁饼者,原作已经遗失,现在看到的大多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其实在现代运动员并不会做出这样的动作,这个动作理想化的动作,掷铁饼者的四肢不可能在如此复杂的行动中平衡,画家与雕塑家借助想象,超越日常现象,这种理想化的艺术也多见于安格尔的艺术之中,例如《大宫女》。《大宫女》在构图之初安格尔就确认好了她的过长的身材比例与关节,是他古希腊式的理想人体的体现。希腊化时期的雕塑的技术更胜一筹,更加娴熟,雕塑家注重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内心世界,并且日益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拉奥孔。

拉奥孔 公元前2世纪

安格尔在1827年创作的《荷马的礼赞》,就透着一种股希腊雕塑式的美,在展览中有一幅此画作的草稿,画中的荷马的上色部分没有完成,保持着素描的线条状态,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安格尔的画作就是涂上了彩色的古希腊雕塑。

安格尔 荷马的礼赞

安格尔神化的荷马:荷马的半身像和俄耳浦斯

《荷马的礼赞》草稿(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安格尔 纸上石墨画

《荷马的礼赞》草稿(莫里哀)安格尔 纸上石墨画

《荷马的礼赞》草稿(奥德赛) 安格尔 纸上石墨画

纵观西方素描艺术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那里出现了一批世界上最杰出的绘画巨匠,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达·芬奇展开了对透视学和人体比例的研究,米开朗基罗从事的是解剖研究,但当时探索这些造型规律时所绘的素描仅作为创作草图随着创作过程的具体需要而出现,处于从属于创作的艺术,那时的素描尚未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

米开朗基罗 《卡西那的战斗》 素描手稿

安格尔很推崇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在经历了漫长的与古希腊艺术断带、不再模仿自然的中世纪黑暗时期后,文艺复兴重新复兴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回归了古希腊雕塑的人体肌肉的塑造,整体流畅而动感,展现着了活生生的“人”。文艺复兴三杰中的拉斐尔,是安格尔的偶像,安格尔曾说,

“拉斐尔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他英俊,心地善良,他既有一切。”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以古希腊哲人、数学家、天文学家等的群像,重现历史上黄金时代,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拉斐尔 人物习作

拉斐尔 椅子中的圣母

安格尔 椅子上的圣母(临摹拉斐尔)

在本次展览中,有4幅画很好地诠释了安格尔对拉斐尔的崇拜,他自己也曾临摹拉斐尔的画作,《拉斐尔的自画像》、《椅子上的圣母》、《大公的玛多娜》、《夏娃》等。

安格尔在创作上也深受拉斐尔影响,如《荷马的礼赞》和《路易十三的祈祷》,《路易十三的祈祷》描绘的是路易十三跪坐在云端的圣母面前表示对宗教的虔诚的情景。画中的路易十三双手向圣母献上他的王冠和王笏,这幅画受到法国艺术界的赞赏。画的构图与内容,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参考了拉斐尔的《西斯廷的圣母》。

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太过于辉煌,反而限制了意大利艺术之后的自我发展,所以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等地的艺术迅速崛起。

安格尔 路易十三的祈祷

安格尔《路易十三的祈祷 》草稿

(路易十三)

安格尔《路易十三的祈祷 》

(两幅天使在左的草稿)

安格尔《路易十三的祈祷》草稿

(圣母)

安格尔《路易十三的祈祷》草稿

(圣母、织物)

如安格尔所说:

“17世纪的意大利似乎

被自己的荣誉弄得精疲力竭了,

看来它在休息,

他的强生和辉煌业绩将让位于我国”

18世纪,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兴起。安格尔的老师,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了《贺拉斯三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等轰动一时的作品。安格尔在进入大卫的画室之初,也以素描的方式临摹的大卫的作品,他的临摹精确而有力,在大卫的作品中,安格尔学会了从古代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在本次展出中,也有一幅安格尔老师大卫的画作。

雅克·路易·大卫 赫拉斯三兄弟的誓言

安格尔 临摹赫拉斯三兄弟的誓言 素描水彩

安格尔的素描轮廓精确优美,结构严谨,他毕生追求明晰而洗练的线条所构成的形式美。他以宁静流畅而有节奏的轮廓线控制着简单的圆形体积,控制着任何多余的情感。致力于“在素描中包括着艺术的尽善尽美”的“真实”的追求。他主张艺术要研究客观对象的美,并把素描推到造型训练的主导地位,并尽毕生的精力,完善他那风格独特的“素描学派”。他告诫学生要坚持精确的素描造型训练,鄙视即兴而就和凌乱无序的轻率态度,他说“要用线的语言简练概况地表现对象,要用眼睛加深记忆和多画线条写生素描。”

安格尔《德沃赛夫人肖像》草稿

安格尔《戈拉奈肖像》草稿 纸上石墨画

他画过大量的素描肖像,肖像画的最大成就是尊重客观现实。在这方面,他却是丝毫不受陈旧的古典主义法则束缚的。他的肖像画是素描艺术的杰出典范。他向来重视造型结构,即是说,重视素描。他说过:

“不管怎么说,

绘画只不过是由坚实而自负的,

并具有个人特色的素描所构成的”

什么样式的素描为线性素描?线性素描的面貌是多元的,它融合了结构素描、意象素描、全因素描的有益因素。众多优秀画家的作品早已证明了这种样式,如西方的安格尔、荷尔拜因、埃德加·德加等。

安格尔《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手稿与成品

安格尔认为“素描是真正的艺术”、“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1856年一位评论家评价安格尔是“19世纪迷失在雅典废墟中的中国人”,这种评价源于安格尔的东方趣味,现在看来,说他是“中国人”不仅仅是他题材的选择,他对于线条的认识:“线条和造型越简洁,作品越具有美和力量”,此种审美似乎与白描中国画颇有些相似。

安格尔 弗兰兹·阿道夫·冯·丝德乐夫人

从安格尔出发,看一系列的西方与东方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可以窥得东西方线性素描艺术的不同与共通之处。

小汉斯·荷尔拜因

(德国,约1497- 1545)

小汉斯·荷尔拜因 《塞默女王》

早在安格尔之前,欧洲的画家们就已经强调画面中的“线条的重要性”,如小汉斯·荷尔拜因,他艺术才华集中体现在线条的运用上,他几乎只用平面光来画肖像,这点类似中国绘画。他在运用衣饰等部位的线条也接近于中国画,线条放松自如,具有简洁活泼的感觉。将小汉斯·荷尔拜因的人物素描与南京博物院所藏《明人十二肖像册》做比较,就可以发现二者在视觉表现上的相似之处。

小荷尔拜因的绘画与中国明代绘画对比

埃德加·德加

(法国,1834-1917)

德加 《男孩肖像》 男孩肖像

德加只见过安格尔一面,但安格尔忠告他,“凭记忆和写生画线条”的,对德加一生的艺术探索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德加强调用严格精细的素描手法来表现生动的形象。“我认为素描比色彩的表现性能更丰富。”在艺术方法上,他把色彩仅仅看做是从属因素,而侧重于用素描来,即线的表现形式来“捕捉动态”。但是德加处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风格交织的时期,他的素描中,除了有接近安格尔的以线为主题的素描,也有更接近其他艺术风格的以块面表现明暗的素描。

左:德加临摹安格尔《罗杰解救天使》

右:安格尔原作(局部)德加

德加 男子头像

德加 自画像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奥地利,1862-1918)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速写被认为充满了“轻纱薄雾般的美感”,那种美妙自然的姿态,流畅的线条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会意画家凝聚的精神,而这正是克林姆特试图暗示而非叙述给观众的。克林姆特的速写专注于作品唯美的一面,他认为:“素描作为一种最具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活动,必须摆脱他曾经付出很多精力所掌握的那些规则的束缚,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要使线条从结构明暗的表现中分离出来,成为分离的个性化符号。”

克林姆特头微向左转站立的女人

奥古斯特·罗丹

(法国,1840—1917)

罗丹在欧洲和世界雕塑史上有不可置疑的地位,著名的《思想者》便是出自他手。除了雕塑以外,罗丹一生对速写和素描艺术也倾注了大量热情和精力,他曾说:“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罗丹就是用线来表达感情的大师,他在进行人体模特速写的时候让模特不停地摆出各种造型,他用眼睛观察,画笔在动,但他双眼并不看画布。罗丹试图用画笔捕捉模特自然动作的准确性,所以他的速写作品有时就是十分模糊的或者由重复的线条来确定。

罗丹 抱头的女人体

尼古拉·费欣 

(美国,1881-1955)

费欣 老人头像

费欣擅长肖像画和风俗题材的创作。他用笔奔放、流畅,画面时而是颜色强有力的堆积,时而是轻轻掠过留出底色,时而用刮刀和手代替笔,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整个画面色彩响亮、饱和,对比鲜明,格外诱人,好象一部色彩交响曲,耐人寻味。他的画洒脱随意、挥洒自如,无论巨细处,都看不到雕琢的痕迹,看似轻松的几笔,好像没画什么,却又再准确不过,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费欣喜爱中国绘画和荷尔拜因的素描,他画素描爱用炭精条侧锋用笔,画在质地粗糙的薄纸上,这类纸张类似中国民间自制的土纸。炭精条用力侧画后会产生一些不规则的肌理,轻画则会产生非常轻松而又细腻的效果。他会用这些肖像做成石版画,一般人在印刷品上难以分辨。由于他的素描审美上、造型感觉上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很接近,影响了不少中国画家。

费欣巴厘岛女孩

费欣巴厘岛老妇人

“线性素描”其实是针对中国画体系提出的概念,线性的前提是“线”。中国艺术自古典到现代,线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吴道子

(中国,约公元680~759年)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局部)

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吴道子被尊称为“百代画圣”,他的线条更是登峰造极。如传为吴道子所画的《送子天王图》,以墨笔勾画的白描为创作形式,白描人物笔势圆转,所画衣带飘拂优美,被后世称为“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线描人物用笔方法是最有吴画特色的部分,他的用笔非中锋直下、一贯到底,而是转动笔锋,时而变化,达到“八面如塑”的立体感。塑画同源,如安格尔的画与古希腊雕塑。

陈洪绶

(中国,1599~1652)

陈洪绶 醉愁图

中国画家陈洪绶为雕版版画所绘的人物也非常具有表现性意味,尤其经过雕版师傅用拳刀雕刻后的版画,更有意思。他的人物画个性鲜明,造型怪诞,充满雅趣,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善于用夸张变形、概括取舍、寓意象征的意象造型方法来表现人物,采用方折顿挫的铁线描、圆转流畅的高古游丝描和成组符号化富有装饰韵味的线条来描绘人物,形象鲜明,形成了高古奇骇的艺术特色,其以方折线和大弧线为主的《水浒叶子》非常适合速写语言学习。

任伯年

(中国, 1840年-1896年)

任伯年 群仙祝寿图 局部

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也吸收西画的速写,他的很多肖像画头部写实、身体和手等却又写意,非常有特点,人物画早年师从任熊、任薰,后学陈洪绶,又学费丹旭仕女画,晚年吸收华喦笔意,画风简逸灵活。

其实早在清朝时期,大约1840年左右(那个时候安格尔还活着),一位叫林呱的中国画家就通过黑白铜版画插图,临摹出了安格尔《大宫女》的彩色油画,所以在160多年前,安格尔的艺术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林呱(中国) 大宫女 约1840年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家林风眠、常书鸿、徐悲鸿等都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求学,而他们所接触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就是受到安格尔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说,安格尔影响了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创作。

徐悲鸿

(中国,1895-1953)

徐悲鸿 泰戈尔

徐悲鸿接受过正统的西方素描训练,他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素描、油画八年,并且十分推崇安格尔的素描。在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多次强调素描的重要性:“研究绘画之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唯一之法门。”而构成素描的“线”尤为重要,徐悲鸿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作为西方素描中的“线”,革新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 泰戈尔

潘天寿

(中国,1897—1971)

潘天寿 孤独的鸟

潘天寿,在他的《听天阁画谈随笔》亦强调了在绘画中线的重要性:“吾国文字与绘画之组成,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天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气之氢氤于天地,气之氢氤于笔墨,一也,故知画者必知书。”

虽然潘天寿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但是他对属于素描艺术的速写确是十分认同的,他说:“今天,中国画系学生要画白描、双勾,但画些西洋素描中用线多而明暗少的细致些的速写,确实是必要的。一是取其训练对对象写生;再是取其画得快,不浪费摸明暗调子的时间;另外则是取其线多,与中国画用线关联。这可以便学生以快速的手法用线抓对象的姿态、动作、神情,有助于群像的动态和布局。这就是用西洋素描中速写的长处,来补中国画写生捉形不够与对象缺少关联的缺点。这可以加强中国画的基本训练,我是十分赞同的。”

顾生岳

(中国,1927—2012)

顾生岳 双手托颊的小姑娘

顾生岳与方增先等人积极配合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改革中国画,推动了中国人物画教学体制的完善。在教学中,他倡导“三写”(慢写、速写、默写),在速写,顾生岳提出了“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画)、“速”(求速)的原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山明如此评价说:"顾生岳先生是一位对新中国速写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与艺术家。顾生岳先生的速写已超出一般作为素材的含义。"

顾生岳走进印第安系列之一

方增先

(中国,1931—)

方增先夏日

方增先曾在70年代提出“中国人物画的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切入,进而全面关涉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完成了潘天寿有关“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方增先所采用的高染法和积墨法人物效果也接受了西画影响,这是他吸收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深度结合的产物,进而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唐勇力

(中国,1951—)

唐勇力 外婆与外孙

上世纪90年代,唐勇力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时就提出过“线性素描”的概念,他的解释是:“(线性素描)是指中国画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以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象,其根本体现是线条的表现力,色调是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细微地刻画物象,两种手段相融互补,丰富了中国画'尽精微,致广大’的审美内涵,中国画创作将以本体的自律性向前开拓演进。”

建国后,有不少画家尝试运用西方素描方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并潜移默化地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还有些直接用西画的素描方式画中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自汉以来一直以线造型作为绘画主体,如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所表现的狩猎图、杂技图、百戏图、车马图等均体现的是瞬间的意象。自古希腊、犍陀罗的雕刻艺术传至中国后,传统雕刻的空间观念也慢慢地演变成中国式的概念,即以线为主体介入到所谓的空间中,所以中国传统雕塑的本质可认为是一种平面式的雕塑——线占主导地位,这也可以从 “塑画同源”的层面来理解。

线在中国人的造型观念里根深蒂固,这既是受到东方传统老庄哲学以意象式思维观看的方式影响,也与中国文字的象形会意有关。在笔墨工具开发完善之前,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