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病【243期】

 鉴益堂 2018-06-30

今日练习

  陈某,25岁,男。

  患者久泻愈后,又患呕吐,多药治疗无效。证见:身有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吐,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纳差,口不知味,不渴。舌光红燥,苔腻,脉阴沉迟而阳浮数。

  处方:__汤。

  服药后呕吐渐止;继服一剂痊愈,能进稀粥。后用异功散加味善后而安。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甘草干姜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陈某,男,43岁。

  患消渴,前医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匮肾气丸不效,反觉中满纳呆,今来我处就诊。

  到见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吸觉冷,舌淡少津,脉略浮而迟细。证属肺冷气沮,津液寒凝。

  拟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

  二诊:渴势顿控,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吸照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

  按语: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见,同施温法,临床运用宜结合脏腑辨证为妥。同时证明甘草干姜汤对肺寒气冷之证确有良效。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各家论述

  《寒温条辨》:此即四逆汤去附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嗽,腹痛便滑,内外合邪,难于发散,或寒冷伤胃,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

  《伤寒今释》:干姜与附子,俱为纯阳大热之药,俱能振起机能之衰减。惟附子之效,偏于全身;干姜之效,限于局部。

  其主效在温运消化器官,而兼于肺,故肺寒、胃寒、肠寒者,用干姜;心脏衰弱,细胞之生活力减退者,用附子。

  吉益氏《药征》谓附子逐水,干姜主结滞水毒。盖心脏衰弱者,往往引起郁血性水肿,其舌淡胖,如经水浸,用姜附以强心,则水肿自退,非姜附能逐水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