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越战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lixj1028 2018-06-30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是无可争议的失败了,但是如果结合从越南战争结束到今天美国在全球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越南战争对其后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越战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美国介入越南事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的“骨牌效应”理论,即如果越南北方统一了越南,那么整个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崩溃。可是美国在付出了巨大经费,牺牲了数万士兵撤出越南以后,共产主义的革命输出并未像预先设想的那样扑天盖地,相反,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和越南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反目成仇,进而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局部战争。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为什么在越南这么一个近乎石器时代水平的国家被困了十四年还是一无所得?关于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会回答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这个答案当然不错,但稍加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准确,至少没能揭示越南方面巨大的战争潜力的真正来源。作为一个人口、战略纵深、资源等各方面均有限的国家,越南即使经过充分动员,依旧很难与一个现代化强国抗衡。越南真正不竭的战争潜力是其背后的盟友!我们常说战争靠人取胜,但却忽略了一点:人只有借助物质力量才能改造世界,没有武器,没有弹药,没有食物,没有医药,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进行战斗。当时的越南背后有苏联和中国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老挝,柬卜寨提供地缘保障,其国内3400万民众才能得到充分的武装和动员。与之相比美国的处境差选了,美国虽然是超级大国,但在当时的东南亚却并没有一个稳固的战略盟友,虽然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供其驱遣,但这些国家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前进基地。相反,其自身也需要美国对其“输血”。由于缺乏坚定的区域盟友,驻越美军最近的补给基地也在日本,这就造成了美国劳师远征,军费激增的局面。

浅谈越战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高额的军费和看不到尽头的征战导致了民众对当局出兵越南的信心日益动摇,而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则更加剧了这种动摇,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战争的残酷导致了美军士气的低迷,而这种消极的情绪经媒体传回国内后又更加激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可以说媒体在越南战争中对美国政府的困扰甚至大过了1968年越军发动的“春季攻势”,因为越军的春季攻势并未对美军造成太大实质上的损伤,但媒体却动摇了美国取得战争胜利的社会根基。

战争中,美军使用了一系列高技术现代化装备,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这些高技术武器称为“纸老虎”,但越南战争的实际战果却说明,这些现代化的武装都是能咬人的真老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军袭击清化大桥了,由于精确制导炸弹的使用,美军以轻微的伤亡取得了成功,有效打击了越南的战争物资供应通道。

如果我们把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对此起来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是如此深远,海湾战争在开打之前,美国就对海湾周边的国家逐个进行安抚,至少不让其站在伊拉克一边,这样美国在敌人周围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圈,昔日让美军头疼不已的“胡志明小道”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周边各盟国的积极支持,也极大缓解了美军海外作战的后勤压力。后来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的做法无不如此。这一做法不能不说很厉害,就连一开始众志成城的南联盟在彻底失去外部支援后也不得不最终向美国屈服。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媒体既可以为敌所用,也可以为我所用,越战后的历次战争中美军莫不对战地记者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凡有关战场血腥,士气低落及其他不利于美军的新闻一律不得外发。同时,美国也通过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媒体优势极力丑化孤立地方势力,并通过宣传美军强大实力对地方进行心理瓦解,无论是萨达姆,米洛舍维其还是卡扎菲拉登,无不是先被美国媒体涂得漆黑后再被美军的飞机炸得乌黑的。美国控制的媒体,当然会不遗余力宣传美军战争机器的威力,伊拉克战场上许多伊拉克士兵宣称自己害怕受到美军B--2轰炸机的威力而向美军投降,事实上美军在很多区域并未进行大规模轰炸--伊拉克士兵是被美军电视宣传片中的B--2击溃的。

浅谈越战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越南战争中美军尝到了高技术武器带来的各种甜头,虽然在当时这些技术上的成功最终由于政治上的失误没有从根本上挽救陷入泥潭中的美军,可是美国人毕竟窥到了现代军事技术的玄机。在随后的时间里,美军讲那些在丛林战场中经受了检验的高技术武器不断加以完善,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这只在越南丛林里诞生的臃肿的蠕虫成了一只破茧的蝴蝶,世界为之惊艳。外界从那时才开始真正理解高技术武器对于现代战争的重大意义,可事实上,这只在现代战场出尽风头的猛虎,却发端于那只昔日被人们忽略的纸老虎。

就像无数神话故事不厌其烦地阐述的那样,天机一旦被参透,那么获益者所能取得的进步即使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是不过份的。越南战争让美国人对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战争”所产生的恶果有了深切的认识。当其他国家在为美国这个巨人失足于泥坑里而幸灾乐祸或目瞪口呆的时候,美国人则在思考如何从根源上避免这样的失败。一支军队怎样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千百年以来,多数人对于战争的认识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得到一点局部的认识便以为已尽得其中玄机。儒家学者出于自身利益出发,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战争对于国家的意义,因此儒家对于如何确保军队长胜不败有一个简单得近乎幼稚的答案:不进行战争,一有必要就裁撤军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这种一相情愿的消除战争的方法在儒家成为中国社会正统学术之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甚嚣尘上了很久,其结果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要是儒术繁荣的时代必然军备废弛外患连年。但颇为讽刺的是,最早得出这一问题正确答案的也是中国人--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只用了几个字:致人而不致于人!战争的精髓就在这几个字,调动敌人而不为敌所调动!两千多年后的克劳塞维茨也发现了这一点,可是他用了几万字也没能清晰的表达出来。而且由于克氏的阐述实在是太冗长了,以至于在很多人试图解读他的意图时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浅谈越战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越南丛林的惨痛经历让五角大楼和白宫的智囊们经过无数的思索和困惑之后再一次参透了一直被曲解的天机:按自己的特长营造战场。也许有人会说,早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已经提出了这一观点:避敌所长,击敌所短是其用兵的一贯风格,甚至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将领都深谙此道。但是只有美国人真正理解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为自己所擅长的作战模式营造战场环境,剥离敌人可能拥有的任何优势。 海湾战争就是一个最经典的例子: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彻底阻断了伊拉克获得外援的一切通道,用强大的信息优势彻底瘫痪了伊拉克的指挥系统,整个海湾战场与其说是战场,不如说是狩猎场更为合适,萨达姆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队彻底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在其后的波黑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通过日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又将这一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摩加迪沙那一次短暂而深刻的教训之后。

战争永远都是双向的,单一一方的行动不能构成战争,要取得战场的主动,除了要压制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保证自身国内的稳定。越南战争中美国国内风起云涌的反战浪潮对威斯特摩兰的干扰远远大于武元甲所造成的,国内的恶劣局势能对战场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而糟糕的战场局势又能与国内的环境形成致命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所能造成的破坏无论做怎样的估计都是不过分的: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认为阿富汗泥潭是压垮苏联一根颇为有分量的稻草,而阿富汗战场局势的恶化,则最早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尝试的失败。美国在越南的及时抽身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危机,同时也让美国人牢记一条原则:一旦国内局势恶化,就立即削减海外的军事行动。驻伊拉克美军的撤离,与其说是因为抵抗组织持续的打击,倒不如说是源于美国国内低迷的经济及由其引发的政治动荡。

约米尼曾说:“作为战争中一切良好组合基础的基本原则经常存在,这些原则不变,不受所用武器性质、时间、地点的影响”。当我们回首哪怕已经久远的战争,依旧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