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电视转播相比,去现场看阿根廷比赛是种怎样的体验?

 老CK 2018-07-01


前两天我受「HUBLOT - 宇舶」邀请去了一趟俄罗斯,体验了2场小组赛焦点战。


在现场我体验到了跟电视里不一样的世界杯。


从斯巴达克球场到卢日尼基球场,我见证了本届世界杯最冷门的两场比赛,也看到了不会出现在转播里世界杯球迷们的另一面。


今天,我就给老爷们看看我眼中最真实的世界杯。



当把俄罗斯和足球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能想起2016年欧洲杯时,200俄罗斯人追打2000英国人的著名战役。


对于俄罗斯足球流氓的担心,似乎早就被宇舶这帮严谨的瑞士人预料到了,在给我的邮件上他们这么写道:「请贵宾放心,我们随队为诸位配备了一名专业保镖,大可对安全问题放心,期待我们在莫斯科相见。」


看到这句话,我心更凉,因为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俄罗斯安全堪忧的现状。



甚至是一上俄航,就似乎坐实了我对俄罗斯人的所有想象:


  • 空姐服务态度冷淡到让我感受到西伯利亚的寒风,全程嘴角就像被两根钉子扎中了一样,一动不动。


  • 飞机上酒特别多,从葡萄酒到伏特加再到威士忌,摆了整整一个餐车台面,酒单的厚度快赶上词典了。



  • 俄航上的粗犷中文语音播报像是AI,菜单上的语法绝对是出自Google翻译。



这种情形配合我对俄罗斯人一顿饭喝3瓶红星伏特加生猛印象,完美勾勒出了斯拉夫战斗民族的生动形象。


不过这些臆断,在我踏出机舱5分钟后便烟消云散。



我降落的机场叫「 Шереметьево - 谢列蔑契娃机场」,其地位大约相当于北京的T3,多数国际航班都在这里停靠。


舱内舱外的俄罗斯人的态度,真是冰火两重天:这种感受就像是从南极斯科特站穿着3层棉袄,瞬移到马达加斯加的热带雨林的体感一样。


俄罗斯人实在是太热情了,热情的快要把我点燃。我去拿托运的路上,就停留了一会翻了翻手机,就有个俄罗斯大叔过来问我需要不需要帮助,甚至怕我不认路,要亲自直接带我去拿行李。



走出机场能感受到俄罗斯的惬意:受大西洋西风影响,莫斯科的温度相当凉爽;但并不乏味,甚至你能透过风闻见顿河麦香。



在前往酒店的路上,随处可见战盔式穹顶的灰白色楼宇、死板的赫鲁晓夫楼与旷阔的街道、碎了玻璃的荧光色拉达汽车、抱着书疾步往地铁走着的年轻人和无处不在的苏联印记,但唯独没看见媒体允诺的足球流氓扎堆抱团。



车停靠在克林姆林宫对面,一下车就到了我这两天生活的地方「 National Hotel - 国家酒店 」。单从外表看,这家酒店的装潢堪称惊艳,相当有腔调:浅黄色的墙体被象牙白色的石板、金色纹样、涡卷曲线和墙体绘画装点出俄罗斯独有的罗曼诺夫王朝的审美。



不过恢宏的克林姆林宫与奢华酒店对比城外的一排排赫鲁晓夫楼形成了鲜明差异,让我觉得这两种巨大差异的糅合,才是现在俄罗斯的审美:这种审美品位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归于东方,他就是俄罗斯的底色。



就像俄罗斯人一样复杂。


我的想法在晚餐时得到了印证,受宇舶之邀来到莫斯科著名的巴卡拉水晶屋餐厅就餐。



再喝了数不清的伏特加之后,我下楼找到宇舶的保安和他探讨起我对俄罗斯的不解,问他怎么看待外界将俄罗斯视为战斗民族的现象,又如何理解很多人都惧怕俄罗斯足球流氓的问题。



这个彪形大汉这样说道:「这是偏见,俄罗斯人都很好也很热情,哪都有恶棍和坏人,不是吗?俄罗斯人比起战斗更爱文学艺术,就像那句话说的,对于我们来说剧院就是我们的教堂。」


我反问「那为什么空姐都不苟言笑?这难道是热情吗?」


「在俄罗斯,向陌生人笑是一件失礼的事;对于她们来说不乐才是表现尊重的好方式。」他顿了顿接着用蹩脚的俄式英语说道「希望你们能享受好这次世界杯的同时,也能了解俄罗斯的一些文化。」


听完这个老兵的话之后,我想或许我们对这个邻邦的了解也仅限于大众传媒给你看到的那些标签。这个国家要比「战斗民族」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显得性感的多,这就是我不到24h对俄罗斯看法的大逆转。



并不是因为我一眼就能看透,而是因为俄罗斯的魅力就在这。


只有用丘特切夫「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的诗才能诠释这个神奇的国度:


「用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用俄尺无法丈量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拥有自己的性格,我们只能相信俄罗斯。」


第二天我去莫斯科斯巴达克球场,看阿根廷对战冰岛的小组战。



球场从外观看相当骚,外部被数百颗红、白色的菱形矩阵包裹,有点像慕尼黑的安联球场,现代感满满。


他是莫斯科斯巴达克的主场,关于这个球队,我觉得有必要跟老爷们聊一聊,这只球队堪称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暴力的球队:


这只球队名称的灵感来自莫斯科的街头:该队创始人「Nikolai Starostin - 尼古拉?斯塔罗斯金」生活区的工人在1905年遭到彼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残酷镇压。


为了纪念人们反对暴政的精神,他决定把这只球队的名字,命名为罗马角斗士起义领袖「Спарта?к - 斯巴达克」。


这一点从门口耸立的斯巴达克铜像即可得到印证。



时光晃过60年,足球对于高压政治下的莫斯科人:「反抗」意义丝毫未变。


人们在足球中找到了发泄不满的空间,每次莫斯科斯巴达在和「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足球队莫斯科迪纳摩对战时,更像是一次化反的起义,这种由阶级产生的世仇一直持续至今,爆炸、纵火、斗殴的杂糅下,使得每一次莫斯科德比都让当地警察紧张不已。



但在承办世界杯赛事的斯巴达克球场,你嗅不到一丝一毫的火药味,曾经戾气满满的球场突显安详。


在场外我看见冰岛队像他们勇武祖先上战场一样用战吼鼓舞士气,这样的情景不显杀气反显温情,因为在人群中我看到了不止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为自己的国家加油打气,还有那些戴着毛绒角盔的球迷都颇显可爱。



说实话,我也想带着孩子在世界杯给中国队加油。


每一张门票都可以享用球场内的自助餐,每一个进门的观众都可以领到装有三个手机镜头的小包。



餐厅很大有点像中国大学的食堂,从黑麦面包到战斧牛排虽说做的粗犷,但也颇有斯拉夫风情。在吃饭的时候我看见不少有趣的人,比如重在参与的意大利球迷、Cos马拉多纳的阿根廷球迷和身披红旗的中国队球迷。



吃完饭后我买了一杯麦酒进场,装酒的杯子很有意思:上面印有比赛明细的印花,杯底还放置了个红灯泡,绝对是个不错的纪念品。



斯巴达克的球场都是红色座椅,空间不大、但位置极好,正好可以纵观全场。我的头顶上方是足坛名宿们的VIP包厢,马拉多纳就坐在上面。这位哥有个习惯就是左手、右手永远都戴着表。


因为距离够近,所以我得以能看清他的表,跟我一样都是宇舶Big Bang Unico系列腕表,只不过戴两块表确实有些奇怪。



至于为什么永远戴两块表,马拉多纳是这样说的:


「因为我是天天四处飞,而我又很看重家庭,所以我需要时刻了解家人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所以要戴两块表。」 


我没看几眼老马,比赛就开始了:上半场阿根廷率先进球,他们跑到左侧边角庆祝得分,阿根廷球迷欢声雷动,但冰岛球迷则眉头紧锁。



在球队落后的态势中冰岛球迷几次站起来进行正式版的维京战吼,说实话能在现场看见维京战吼确实也算的上有趣了。在整齐的节拍鼓舞下,冰岛队在下半场扳平比分。



阿根廷球迷见自己国家队锋线乏力难取三分,就开始唱起了歌。因为唱的都是西班牙语,我也听不懂,但从关键词的音调,我能听出来他们是唱给梅西的。


不过,就算是唱了歌阿根廷锋线依旧难以取得突破。当梅西射失点球之后,我身边的阿根廷大哥开始了他的疯狂的碎嘴唠叨。在我以为大哥会一直这么自己跟自己抱怨下去的时候,一个身穿阿根廷队服的长腿姑娘拯救了我:


这大哥马上变得镇定起来,跟这姑娘说来你坐我边上,此后便再也不唠叨了。



当第四裁判高举宇舶制表师特别设计的腕表型裁判计时牌出现的时候,双方球迷都变得活跃起来,潘帕斯雄鹰不想折翼在冰岛,而冰岛也想逆天改命全取三分,于是很多人都开始站起来咆哮。



但尴尬的是:冰岛球迷喊的是冰岛语,而阿根廷球迷喊的是西班牙语,只会英语的我根本听不懂双方在嚷嚷着什么。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阿根廷成为第一支爆冷的球队,被冰岛1:1逼平。


比赛刚结束时我开始紧张起来,因为阿根廷足球流氓也是世界闻名。跟英国和俄罗斯的同行比起来,他们的凶残程度要翻倍:英俄流氓打架就是为了打人,而阿根廷流氓打架就是奔着杀人去的。


大的球迷帮派在阿根廷可以左右球队财政,所以很多帮派内斗永无止境,诺维尔老男孩球迷领袖甚至连续两任都被后来者枪杀,充满背叛血腥的故事,颇有点权力游戏的感觉。此外,这些阿根廷球迷团还涉及毒品交易…这狠劲,俨然就是足球黑手党。



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在比赛结束后一些阿根廷球迷甚至主动走到冰岛队看台,跟他们用蹩脚的英文说「踢的漂亮,你们的门将像块铁板」。



在晚上酒店旁边的酒吧里我也看到有趣的景象,不同国家的球迷坐在一起开怀畅饮,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对手的样子。


我想这或许就是体育竞技最好的样子,就像是小时候体育老师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吧。



虽然老有媒体会报道世界杯赛场内球迷的冲突,但在我感受到的世界杯里只有人与人之间因为竞技变得亲密。


足球不该是生活的全部,那些牛排、伏特加和马拉多纳手上的表才是。


世界杯从来都不该是冲突的焦点,它该是让人们感到快乐的聚会,这个聚会属于所有自然人。


最后一天,我前往莫斯科的卢日尼基球场,观看德国队对阵墨西哥的小组战。



这个球场从苏联时代就开始使用,在那时被叫做中央列宁体育场。门口耸立着一尊在现在俄罗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列宁铜像,这一点无疑彰显这座球场与众不同的红色基因。



虽然2018年这座球场被再度修缮为现代球场,但外观依然带着明显苏维埃色彩:整个体育场左右呈绝对处女座般的中轴对称。这座传奇球场就像俄罗斯的时钟,它记得住1980年苏联奥运会流泪的米莎,也记得住无数个体育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与上一场的阿根廷球迷不同,场外的墨西哥球迷显得更具国家特色也更狂热:


墨西哥的球迷,显得要比近在咫尺的德国球迷还要多。甚至几乎所有人都戴着墨西哥大草帽,身穿一身绿。脸上还画着国旗的纹饰,这个中美洲之王之所以这么爱绿色我想或许是源自他们阿兹台克帝国时期的传统。


记得之间看过国内媒体报道,里面说许多美洲球迷家境一般但出于对球队的狂热不惜债台高筑。这一点从他们的外貌即可一窥端倪,他们穿搭破旧唯球衣崭新,身上的气味给人感觉像是流浪汉。但即便如此,你也能从他们在场外的载歌载舞,看出他们对足球纯粹的感情。



这一次我坐二楼,位置还是居中,但观感倒是差了不少。主要原因在于卢日尼基实在是太大了。


这次比赛我不但又买了杯带印花的啤酒,还买到了一根俄文版的蒙牛冰棍,味道跟在国内差不多,但在外国吃到这个口味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



这场比赛真的很无聊,因为德国队踢的实在是太次了,感觉全在神游,既没有最早德国队的冲劲儿,也没有上届世界杯的灵性。



不过墨西哥的球迷也很讨厌,每次德国队拿球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出我也听不懂的词,我觉得应该是骂人的话,也不知道墨西哥球迷对隔着一个加勒比海外加大西洋的国家能有什么芥蒂。



在一次墨西哥越位的时候,我倒是从赛场比分显示器上的回放上,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3个助理裁判手上和主裁判手上戴的都是同一款手表。



或许早点有它,兰帕德在10年世界杯上那粒关键进球就不会被吹无效了。


在这场浑浑噩噩的比赛结束之后,我从球场走了出去,我看见德国队球迷没有那么悲伤,他们还在场外开怀畅饮,丝毫没有为刚才的输球难过。



墨西哥人出场后也没有因胜球而超脱生活,因为我还看见三个墨西哥人从赛场走出来掏出钱包精打细算的样子。



说到底世界杯是一次世界性的过年:无论是支持主队,还是看个热闹,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开心的理由。


这就是人们会觉得在现场看世界杯爽的原因。



在离开莫斯科的最后一个清晨,我穿过克林姆林宫、路过不灭圣火,走到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门前的售票处,打算用这个举办地的记忆,给这次不寻常旅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却惊异的发现在博物馆从基辅罗斯到现在的俄罗斯历史记忆中,苏联居然神秘的消散了,这样的记忆诅咒令我倍感费解。



我把疑问抛给了宇舶的接待姑娘,她想了想告诉我:在莫斯科的官方博物馆里,她只记得在体育博物馆里那颗1963年雅辛在世界杯上手捧的金球带有显著的苏联解释文字。


说完她冲我一笑,我透过她的微笑好像看见了当年顿河旁的喀秋莎。



足球的魅力可以穿越时间,你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